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之河从这里流过—

历史之河从这里流过—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林作为物化了的文化,却代表着历史的完整序列。这就是孔子及其后人两千多年来备受尊崇,孔林、孔墓历经沧海桑田而安然无恙、绵延不绝的奥秘。历史之河从这里不息地流过,那如林的碑碣,那成群的石仪,那周秦汉篆、唐宋明文,不就是历史之河每朝每代在河床里冲刷而留下的痕迹吗?!历史之河终于流淌到了今天。

朋友!当你漫游神州大地时,是什么最能使你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伟大、历史的悠久呢?你一定会报之以这样的歌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的确,长江浩荡,九派茫茫,黄河奔腾,沃地万里,哺育了我们的民族;黄山挺秀,丰姿可人,泰岱雄踞,如耸天柱,装点了祖国的大地,长城腾越千山,横贯天际,故宫金碧辉煌,光耀九霄,显示着我们人民、我们民族阔大的气魄和夺造化之工的神力。真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江山弥胜,历史弥长!

然而,当我来到泰山脚下的曲阜,步入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园孔林深处时,我的心灵却起了从未有过的震颤,对我们民族的性格、对什么是历史有了更深的感受。

“近泪无乾土”,“白杨多悲风”。提起墓园、墓地,人们总是把它与悲凄、孤凉、恐怖联系起来,看作是狐鬼出没之所。蒲留仙一部《聊斋》中,又有多少悲欢离合是发生在墓地坟场!孔林则不然,它虽不像黄山、泰山雄踞一方,亦无长城横空出世的气势,但却以其萧森、肃穆、深沉而独步百代。这座位于孔府之北,被一道高三至四米、厚约五米,周长十几公里的垣墙环绕着的处所,总面积相当于今曲阜城的两倍。前人诗云:“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的确如此。孔林里古木毕集,盘根错节,黛色蔽天,有自东周以来的桧、柏等十万多株,树龄高者已有千多年,多为孔子的历代弟子、孔门后人来凭吊孔子时以“四方奇木来植”所留,为我国最大的一座人造林园。孔林作为一处家族墓地,两千多年来埋葬从未间断,从春秋之葬、秦汉之墓直至近代之坟杂陈并列,林中那座座碑碣、行行石仪组成了一卷完整的编年史。漫步在这样的古木、古墓林中,即使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恐怕也不能不产生一种巨大、沉重的历史感吧。

世界如此之大,而在这么一个地方,集中了从奴隶制社会终结、封建社会开始到封建社会终结以后两千多年中一家一姓七十几代的墓葬,外面的世道沧桑巨变,而这里始终林墓依旧,古意盎然,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布衣,多少朝代多少人在这里徜徉过,如此奇迹,世界上有过吗?没有。

不错,历史上许多民族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不幸的是,这些文化奇迹或是由于外族入侵、自然灾祸而毁灭,或是由于社会动乱、改朝换代而中断,有的如埃及的金字塔、高棉的吴哥窟、复活节岛上的石雕像一样被遗忘,湮没在沙漠中、丛林里、荒岛上,任风沙侵蚀,鸟兽出没;有的如庞贝城、古希腊雕刻一样沉埋到泥土中、海底下,只是到了文明更加发达的后来,在拜占庭灭亡时刻所救出来的手抄本,从罗马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古代雕刻,才为惊讶的人们展示了一个早已逝去的世界。这是真正的历史陈迹,反映的是历史的一个断片。1300年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在登临幽州台时,面对空旷的天宇和原野,曾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们站在上面那些“空前绝后”的历史陈迹面前,不也会像陈子昂那样感慨万端吗?

孔林作为物化了的文化,却代表着历史的完整序列。倘若陈子昂立足于这个序列的阶梯上,他会看到什么呢?往前,他看到的是新兴的封建社会在周朝奴隶制社会的天崩地坼中诞生,是“振长策以御宇内”的秦皇逐鹿中原的武功和臻盛世于文景的汉帝的文治,往后,他看到的将是任何天灾人祸所摧不毁、打不断的中华民族的坚韧历史和强大生命力。据史籍记载:北宋末年,金兵铁骑南下,康王赵构“泥马渡江”,建立了南宋政权,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由曲阜迁居衢州,成了宋王朝的“衍圣公”,是为南宗,而入主中原的金人则将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二子孔皤钦定为孔子的合法继承人,是为北宗,到了蒙古族占据中原后,又封孔子的另一后人孔之全为“衍圣公”,于是宋、金、蒙古各有一个“衍圣公”。此后,中经元、明二代,经过封建统治者的调停,这三个“衍圣公”后代间的争正统的纠纷才归于平息。封建统治阶级不管谁登台,之所以都要抓住“衍圣公”这面旗帜不放,当然是为了借此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是为了利用孔子的思想学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在这戏剧性的表象后面,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以其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前列。孔子,就是由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一位文化巨人,美国的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的《世界伟大文献汇编》一书,收集了古往今来被称为“人类思想里程碑”的三十份重要历史文献,孔子的《论语》就是其中之一,和古希腊哲学巨子柏拉图的《理想国》并列。的确,就《论语》成书之早,其思想影响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久而言,在古代恐怕也只有极少的几位思想巨人可以与之相比。不论孔子及其继承者的学说中有多少封建糟粕,人们也尽可以从各个角度来批判它,它毕竟是我们民族长存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的一个象征,一种标志。虽然,由于封建统治者中的一些人昏庸无能,外族可以凭武力上的优势问鼎中原,成为军事上、政治上的征服者,但在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作为这种经济反映的先进文化面前,他们却不能不被同化和征服,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集体之中。这就是孔子及其后人两千多年来备受尊崇,孔林、孔墓历经沧海桑田而安然无恙、绵延不绝的奥秘。历史之河从这里不息地流过,那如林的碑碣,那成群的石仪,那周秦汉篆、唐宋明文,不就是历史之河每朝每代在河床里冲刷而留下的痕迹吗?!

历史之河终于流淌到了今天。人事全非,而孔林依旧。不过,这种“依旧”已不是像过去历代统治者为了利用它而将它视为“圣地”禁脔,不容凡人染指,而是我们人民、我们国家尊重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而给予它的爱护,是民族传统、民族向心力的一种表现。在这样的历史、这样的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这个有着悠久传统和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正在党的领导下,开拓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谱写着崭新的历史篇章……

微风在孔林的周碑汉碣、唐冢宋墓上吹拂,那千年古木的嫩叶发出了沙沙絮语,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什么,偌大的林园神秘而又静谧。我巡视着掩映在林木深处青草萋迷的座座墓冢,忽发奇想:倘若唤醒长眠在这下面的孔子及其后人,那将会是怎样一幅“龙的传人”络绎于道的景象啊!面对着千年孔林外沸腾的现代化建设生活,谛听着隐隐传来的如沉雷般的历史涛声,他们难道不“当惊世界殊”吗?难道不会召唤台湾海峡对岸的子孙回归,共振中华吗?

会的,我想,一定会的!

(1984.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