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走到哪里,唯觉故乡月最明。中秋前夕,收到她的告急信。阅历人生,人们的明月和故乡的情结,也在不断加深、扩大。诗人贾岛一首诗,道出了随着岁月颠簸和居所转移,自己的故乡观念的变化历程。受前人的思想熏陶,伴随岁月流逝,我的故乡和明月的观念,也在沿着前人演变规律而变化着。同样仰望一轮皓月,少时故乡的观念是出生的村子,离乡所思的是父母亲;青壮年时故乡的观念是个人的小家,离乡所思的是妻子、儿女。

在城市,高楼林立,赏月条件差。灯光霓虹,坏了月亮清辉,扰乱了赏月的心情。中秋夜晚,月圆而皎,我行走于公园,长影相随,伴我欣赏一片月色。月色朦胧,疏影斑驳,迅速融入“月移花影”佳境,“雅趣情浓”的明快心情悠然而生。我漫步于湖边小道,望天上玉盘皎洁,看水中静影沉璧。我首先想到的,是少时在乡下一家人赏月的情形。父亲端坐桌头,我们则看着母亲将西瓜、石榴、毛豆和自制月饼摆在案上。待明月高悬,便由父亲烧上三炷香,恭拜明月,祈祷丰年永继。接着我们便围桌吃月饼。一般先不吃完,一口下去,咬成一个月牙儿,摆在那儿,与天上的圆月辉映。天上的月亮,也似乎对我们微笑。母亲则给我们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我们这才仔细望月,月如玉盆,银灯清光,遍洒人间。云絮飘过,但见月中隐隐,似见蟾宫舞袂,桂树微摇,玉兔抱杵。从此,故乡的明月,便在脑海中抹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年复一年,悬挂心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每到中秋,都想起她。总觉得天上不如人间,人间不如故里。无论走到哪里,唯觉故乡月最明。

1958年的中秋,是在太行山上度过的。当是时也,为实现不切合实际的年产1070万吨钢铁指标,全民大办钢铁。中学生的书桌也风雨飘摇,旋即同学们大多被钢铁洪流裹进了太行山,我被编入青年突击队,每天进山抡锤、打眼、放炮采矿石,再翻山越岭把矿石背回小土炉旁,活重可想而知。住地修武县南坡乡大东村,原是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群众靠冬季深井储雪做饮水。一下涌进数千人,吃、喝、住都成了问题。时值深秋,大家在地里用玉米秸搭庵而居,喝煤窑流出来的污水,生活异常艰苦。“年华才十七,初进野山居。烈火烘炉炼,人生始奠基。”第一次远离家门的我,开始满怀激情,写下了上述诗句。时间一久,就挺不住了。干重活,吃不饱。中秋节那天,每个人只分到半杯井水,特别想家。晚上,举头遥望,明月高悬于太行之巅,北斗七星隐耀,自觉家乡迢迢,两行热泪潜流。我想此时父母也正在想念我这个唯一的儿子,于是用捡来的废纸,给父母写了平安信,说自己在外吃得好、住得好,活不累。但在信封背面写上了王维少年离家,客居异地留下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巧妙蕴含了中秋伤感。

大学毕业后,滞留北大,等得厌烦。直到1968年工宣队进校,才被发配到吉林舒兰县3359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农场位于长白山腹地,场部坐落山坡上。热天就在山脚下种稻子,冷天就在山谷中伐木。5月份开始,山顶积雪融化,大地冻土复苏。到插秧季节,冻土层仅仅融化一尺来深,陷过泥浆,双脚便挨着冰层。下田一会儿,膝关节以下便麻木,我的关节炎就是那时所患。但是,最糟糕是蚊子叮咬。深山老林中的蚊子,个大嘴长,隔着衣服就能吸血。弯腰插秧,后背上就被叮得鲜血淋漓。双手沾泥,无法驱赶,真想能够像牛马一样,长个尾巴驱蚊。冬天上山伐木,将山谷里的树木伐倒,哼哧哼哧抬到山顶,再用爬犁拉到营地。劳动结束,汗水浸透棉衣。当时我结婚刚刚几天,就分别奔赴南北,我到东北,妻子赴山西临汾军垦农场种水稻。我农村长大,农场活计艰苦不算什么,她是城市长大,不久便腿部瘫痪。中秋前夕,收到她的告急信。平时不易激动的我,因不能请假,中秋那天,望月色茫茫,天河隐隐,就以泪为墨,写了动情的安慰信。“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古人造“愁”字的原味,这次算是体味到了。

1998年金秋,我出访欧洲五国。当飞机在法兰克福机场徐徐着陆时,感受了第一次踏上这块文明土地的新奇。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兴致勃勃地经波恩,入柏林,过卢森堡,访巴黎、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等地,仿佛在超越历史的时空。踏访海涅、歌德故里,感受了欧洲群星灿烂。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看海牙国际法庭,体味到欧洲历史的客观和法律的庄严。游卢浮宫、凡尔赛宫与巴黎圣母院,领略了欧洲艺术文化风采。瞻仰马克思、恩格斯铜像,感受了人类非凡睿智等。当我们漫步在莱茵河畔,泛舟于塞纳河上,行走在荷兰田园,心中惬意无比。但是,好心情却不能持久。有人说到了国外,“听不懂话是聋子,看不懂字是瞎子,没有车辆是瘸子”。到了欧洲情况更甚。欧洲似无国界,坐车出境入境很方便。你在饭店一坐,一张饭桌上,南来北往的客人操着英、法、德、意、荷、西班牙等不同语言。如果不会两门以上外语,就连饭店服务员都干不了。因此欧洲各地,华人相对少,汉语商标招牌比美国难觅。我们到布鲁塞尔入住时,汽车在全市转了半天,才找到那个预约的挂着华文招牌的小旅店。访问时间稍长,就感到寂寞。“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在埃菲尔铁塔下邂逅天津女学生时,就想起也是这么大的女儿和儿子。当我们身在异国的土地,思念故土亲人情思油然而生,抬头望天上一轮明月,觉得怎么也没有中国的月亮圆。“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只十多天,我们便想打道回府了。

阅历人生,人们的明月和故乡的情结,也在不断加深、扩大。最后而跳出狭隘的境界,而发生质的飞跃。“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人贾岛一首诗,道出了随着岁月颠簸和居所转移,自己的故乡观念的变化历程。随着故乡观念的扩大,人们的胸怀也更加宽广,对明月的认识也进入新的境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见明月也成了天下人共同的思想寄托了。受前人的思想熏陶,伴随岁月流逝,我的故乡和明月的观念,也在沿着前人演变规律而变化着。同样仰望一轮皓月,少时故乡的观念是出生的村子,离乡所思的是父母亲;青壮年时故乡的观念是个人的小家,离乡所思的是妻子、儿女。同样仰望一轮皓月,进入老年的我,“家”、“乡”、“国”的观念已经不能截然相分了。“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按照现在的体会,船行之处为同乡,长江头尾是亲人,炎黄子孙皆桑梓。这种扩大的故里情思,如果身在天涯,即使洋装未曾加身,体会也会更为深刻。到了国外,不但父母、妻子、儿女、亲友,就连同乡、同志、部属、国人,都会使游子倍感亲切。而“天上皓月有圆,地上金瓯无缺”,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种“泛爱众而亲仁”、“天同覆地同载”的情思,又转化为博大的国家企盼,成为天下炎黄连绵不断的乡魂。

2006年10月4日-6日晚9时写于沈阳嘉麟“寻味”书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