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瑶
【摘要】毕沅是清代乾嘉时期苏州著名的藏书家,受业于吴派大师惠栋,他在其幕宾的襄助下,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辑佚,编撰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其《续资治通鉴》和《经训堂丛书》等至今仍受学界瞩目。其学术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引领了乾嘉时期的学术方向。本文从其藏书家的角度出发,揭示其利用藏书而作出的学术贡献。
【关键词】毕沅 藏书家 续资治通鉴
毕沅(1730—1797),字纕衡,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苏州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曾居苏州环秀山庄,割其东部题名“适园”。又耗资四十金在苏州灵岩山南西施洞下营建别业曰“灵岩山馆”,内有“御书楼”,藏御书墨宝及字画法帖;有“经训堂”为其藏书之所,中多校勘精善之本。平生广集遗集,每遇古书善本校而录之,先后购得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二十万卷。而同时代的浙江藏书家随园老人袁枚则记有:“近闻毕秋帆先生,家藏书九十五万卷,以随园比之,以粒米见太仓。”《弇山毕公年谱》云:“性恬淡,无他嗜好,独爱鉴定名人手迹。凡魏晋以来,法书名画秘籍秘简及金之文,抉剔搜罗,吴下诸藏书家群推第一。”《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三《新序》十卷,北宋刻本,黄丕烈云:“余遂究其所从来,云是太仓王氏物,渠与毕秋帆制府相友善,宋刻善本亦尝归之。”毕沅藏书印有“毕沅审定”,“毕沅秘藏”、“经训堂珍印”等。
毕沅受业于吴派大师惠栋,秉承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以博闻强记为入门,实事求是,无征而不信,在历史地理研究、金石文字整理、子部文献校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时人评价说他“自经义史籍、天文地志、下逮百家杂技之类俱通贯而纂辑之”。毕沅一生著作颇丰。他在其幕宾的襄助下,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辑佚,编著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现将其主要学术成就分析研究如下。
毕沅撰写《续资治通鉴》
在毕沅的甚多著作中,用力最多的要数《续资治通鉴》。毕沅结交了许多吴中名士,搜集材料无数,历二十寒暑,终于完成了皇皇大著。该书主要是基于徐乾学之书完善而成,共220卷。记事,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计409年。是书主要成就是它将宋、辽、金、元史融为一体,不仅上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衔接,而且运用了110种史料和外国的《高丽史》、《东国通鉴》等丰富资料,取材比较完备,以辽、金两代大事,与宋代史并列,仿《资治通鉴》例,在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编辑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但脉络清晰,运用了辽、金、夏及国内各民族史实加以充实,从根本上说,具有宋元时期中国编年史的性质和地位,抛弃了以前诸鉴基本上是宋朝编年史、元朝编年史的弊病,成为以宋元帝纪作纪年,而包括了这一时期中国各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的记录。
《续资治通鉴》除资料宏富外,还有三点优秀之处:其一,毕沅克服了前人著述宋史时“好述东都事”的弊病,使南北二宋详略得当,南宋85卷,北宋97卷;其二,毕沅在少数民族问题上能冲破“夷夏之防”的禁锢,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增加了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的材料;其三,毕沅不述异,不语鬼怪,降低了史书的迷信色彩,为各家所推崇。
毕沅整理、校勘、辑佚文献典籍
考据、校雠、目录为乾嘉学者研究学术的重要内容。乾嘉学者不仅对经史文献等显学著作发幽探微,广泛考校,发展到极处,而且考校的范围也不断在扩大。毕沅在这方面颇有成绩,完成了许多著作,对《山海经》的校订,便是这种学风的产物。
毕沅于《山海经新校正》花费了许多精力,自序云:“役于官事,校注此书,凡阅五年,自经传子史百家传注类书所引,无不征也。其有阙略则古者不著,非力所及。”正是由于毕沅对《山海经》着力较多,所以今天毕校本仍为《山海经》通行本。孙星衍在为《山海经新校正》所作的后序中称,曾作《山海经音义》二卷,见毕著而自焚其稿,也可见时人对毕著之推崇。和明清众多研究《山海经》的学者相比,毕沅最大的贡献是他第一个将《山海经》当作地理之书来研究,自序中毕沅明确指出:“《山海经》三十四篇,古者土地之图。”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就高度评价了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此书之出,诚考究《山海经》之津梁也。”学者藏书家阮元则评价道:“毕氏校本,于山川考校甚精。”
和清代的许多学者一样,毕沅也十分重视文献的辑佚工作。晋《太康三年地志》和《王隐晋书地道记》二书的重辑问世,是毕沅文献整理的又一大贡献。毕沅从类书、地理书及其他有关书籍中逐条收集逸文,纠正了许多唐人的撰述错误,终使湮没数百年的珍贵文献再现尘世。
毕沅还有一部专著为《史籍考》,他致力于编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大型史部书籍目录,认为“史学当究流别”,故作《史籍考》,“不论书之存亡,但有见于古今著录,或群书所称引,苟有名目著见,无不收录考次”。《史籍考》虽历经续写,成于众手,最后又毁于战火之中,但毕沅的肇始之功却不可不提,其对目录学的认识和作用,不在同时代目录学家之下。
毕沅主编《经训堂丛书》
毕沅又好刊刻图书,故为清代一介出版家。所刊《经训堂丛书》流布海内外,为学人所重。该丛书经由学术深湛之士孙星衍、洪亮吉、汪中等助校,以精深取重于学者,书目有二十三种,可分三类。一为毕氏手自辑校或注释者,如《山海经》、《墨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三辅黄图》、《说文解字》等;二为毕沅自撰之经史小学地理著作,如《夏小正考注》、《老子道德经考异》、《释名疏正》、《晋书地理志新补》、《中州金石记》、《经典文字辩正》等;三是同时代好友所著书,如惠栋《易汉学》、《明道大堂录》等。丛书初刊于乾隆中,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大同书局又据原刊本影印发行,现国内大图书馆有收藏。
毕沅于金石学之研究
“金石可证史”为毕沅信守的学术思想之一。毕沅先后写成《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山左金石记》三部皇皇大著,以至于有学者将其入于金石家之列。他一生留心金石,“宦迹所至,加意收罗”,闲时则“钩稽经史,抉择同异,条举而件系之”,他的《关中金石记》成就最为突出,书中共收录金十三,瓦三,石七百八十一,共七百九十七件,以至于关中金石被搜罗殆尽。《金石萃编》为中国金石学黄钟之作,但作者王昶在写关中文物时,“几于全录其文,以资参证”。可见毕沅收罗之广,考校之勤。钱大昕《关中金石记序》称其书:“证六书偏旁,以究冰英之妙;按禹贡古义,以求汉渭之源;表河伯之故祠,道经义之善本,以及三藏五灯之秘、七言九弄之根,偶举一隅,都超凡之帝。”此外,毕沅的《中州金石记》也考覆详审,有裨实学。其在文字考证上,均能究诸家疏舛,堪为学界楷模。
参考文献:
[1]徐雄良主编.中国藏书文化研究.宁波出版社,2003
[2]任继愈主编.中国藏书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3]黄怀忠.毕沅整理研究历史典籍之成果与方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8卷第1辑
[4]孙远君.评毕沅的历史学贡献.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0卷第5期
(作者工作单位:苏州大学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