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的
我们讲天一阁藏书的两大特色,是全国各地明代刻本方志和明代登科录。这是就现存藏书而言的。事实上,天一阁原本有七万多卷藏书,真正的精华不仅仅在于这两大特色。从天一阁现藏情况和国内诸多藏有天一阁流散之书的图书馆来看,范钦当时收藏的书籍中,明代法律典籍也是其中的特色,并被国内法律界高度认同。
从现存明代的行政、经济、军事等法律文本来看,天一阁收藏的一些单行法,为法律界所推崇。笔者就所知道的列举如下:
《六部事例》,天一阁藏明抄本;《吏部四司条例》,天一阁藏明抄本;《考功验封条例》,天一阁藏明抄本;《礼部奏议宗藩事宜》,天一阁藏明刻本;《催征钱粮降罚事例》,天一阁藏明万历五年福建布政司刻本;《工部为建殿堂修都城劝民捐款章程》,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漕运议单》,天一阁藏明抄本;《礼仪定式》,天一阁藏明嘉靖二十四年徽藩刻本;《军政条例续集》天一阁藏明嘉靖三十一年江西臬司刻本;《军政》,天一阁藏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兵部武选司条例》,天一阁藏明抄本;《军令》,天一阁藏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营规》,天一阁藏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守城事宜》,天一阁藏明刻本;《哨守条约》,天一阁藏明刻本;《国子监监规》,天一阁藏明万历刻本;《西都杂例》,天一阁藏明抄本;《宁波府通判谕保甲条约》,天一阁藏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一、范钦与《嘉靖事例》
除了上述单行法规、规章之外,天一阁原本还藏有的最重要一部法律,就是范钦本人编订的《嘉靖事例》,系抄本。目前已被收入中国珍稀法律典籍中明代十二种代表性法律文献版本。[1]
该抄本到底有几部,不好说。目前确切知道的只有北京图书馆(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不分卷,共3册,天一阁内没有收藏。这部《嘉靖事例》,不在《范氏奇书》之列,所以天一阁人不甚了解。它是范钦校书、编书以及刻本、抄书的重要发现。《嘉靖事例》辑录了明嘉靖朝经济方面的事例八十余件,包括屯田、征田、国公田土、寺田、屯种、田粮、田租、赈田、盐法、茶法、钱法、酒醋、马羊、鱼课、草料、瓜果蔬菜、菜户、积谷造册、桑园、宋矿、边储、边饷、禄米、香钱、军粮内府收纳、米俸、仓粮除耗、赈济流民、议处荒政、商税门摊、内府丝料、织染所填缴、官引、违例支俸等,是现存极为珍贵的同一朝经济类法律的汇编。虽为一朝的经济类法律汇编,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体现了当时明代法制的建设细节和完备水平,是研究明代经济法律制度的颇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献。
二、范钦与郑晓的交游
笔者通过网站通篇浏览了北京图书馆藏有的明抄本《嘉靖事例》全文,该版本系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的,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1)·史部政书类》影印本[2]收录的版本。此外,还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影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10月23日出版16开精装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点校本)第4册这三个版本。
在《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1)·史部政书类》影印本中,笔者在正文第1页、第78页、第81页、第138页、第139页、第197页处发现“淡泉”、“大司寇章”、“浙西郑晓图书印”、“凝云深处清暇奇观”、“海濒逸民平泉郑履准凝云楼书画之印”、“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等共16方印章。[3]为此,对于北京图书馆所藏的、范钦编订的明抄本《嘉靖事例》这部善本古籍的来历,作了一番认真考证。
根据考证,可以认定,这部明抄本原本为明代藏书家郑晓父子的淡泉书屋、凝云楼所藏,后曾由清代著名文学家、“浙西词派”领袖、潜采堂藏书楼主人朱彝尊[4]收藏,至于存在怎样的藏书链关系,不清楚,但最终归于北京图书馆。
郑晓(1499—1566)字窒甫,号淡泉,武原镇(今浙江海盐)人。其“淡泉书屋”、“独寤园”是明代嘉兴著名藏书楼,所藏图籍颇为丰富,藏书印有“浙西郑晓图书印”、“淡泉”、“大司寇章”等。郑晓之子郑履准,字叔平,承父志,有藏书楼曰凝云楼。故郑氏许多藏书中,先后钤有淡泉及凝云楼的藏书印记。
从郑晓的生卒年看,范钦编订的《嘉靖事例》应当完成于1566年之前。范钦与其年龄相差不过7岁。两人之间从人生仕途经历上看,或是从藏书方面的共同嗜好看,存在着亲密交游关系是极为可能的,可以丰富和突破范钦的研究。理由有几方面:(一)都曾在兵部任职,郑晓也是兵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是范钦的前任,并“在兵部尚书杨博出征期间,掌管兵部”。(二)都与严嵩、严世藩产生过矛盾和对抗,笔者甚至认为,范钦的依靠其中之一,极有可能是郑晓,因为郑晓的权势很强,可以对立严嵩。严嵩之所以未对范钦加施利害,原因大概在于此。(三)藏书、著述情趣相投,可以说郑晓是范钦的良师益友。所以,笔者以为,范钦编订的抄本《嘉靖事例》,这样一部范钦人生中的重要著述,在郑晓处藏有,而天一阁内不现藏有,恰恰证明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为了推证这些观点,笔者把郑晓的人生事迹资料[5]整合简述如下,以供方家进一步求证或驳弃。
郑晓,字窒甫,海盐人。明嘉靖元年(1522)乡试第一。次年(1523)举进士,授兵部职方主事,日披故牍,尽知天下厄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著《九边图志》,名噪一时。张孚敬执政,拟任郑为翰林,郑丁父忧归里不应。许赞为吏部尚书时,调郑晓至吏部,任考功郎中。因郑晓除去严嵩的亲信爪牙乔佑等13人,又反对严嵩之子严世蕃为尚宝丞,引起严嵩不满,被贬为和州同知。不久,调任太仆丞,历任南京太常卿、刑部右侍郎,旋改为兵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时倭寇深入江淮、漕运受阻,通州人顾表通倭,郑晓悬重赏捕戮之。又募盐民为兵,在泰州、瓜州等口岸设防,在通州、如皋、海门等地连败倭寇。以功召为吏部左侍郎,后升为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帝因其通晓军事,改任右都御史,协理军机大事。在兵部尚书杨博出征期间,掌管兵部。晓言:“今兵事方棘,而所简听征京军三万五千人,乃令执役赴工,何以备战守?乞归之营伍。”帝立从之。
旋任刑部尚书。时严嵩兴弄大狱,重典宽假,每与郑晓对立。“如总督王忬以失律,中允郭希颜以言事,晓并予轻比,嵩则置重典。南都叛卒周山等杀侍郎黄懋官,海寇汪直通倭为乱,晓置重典,嵩故宽假之。”本来在京军民讼中,须先投送通政司,再由法司判决。后因严嵩胡作非为,各司不遵此规。郑晓提出按原规章办,与巡按御史郑存仁发生争论,请帝裁决。严嵩乘诏未下之隙,假意奏请要让贤引退,激起帝愤。郑晓终于落职。
郑晓博学多才,精通经学、术数及国家典故,当时威望很高,因受权贵倾轧阻扼,不能施展抱负。落职还乡后,居“百可园”[6],穿着布衣,与乡里父老来往交游。他勤于著述,著有《吾学编》、《征吾录》、《古言》、《今言》、《郑端简公文集》、《郑端简公奏议》、《史论》、《策学》、《禹贡图说》等[7]。1566年,郑晓病逝,安葬在现在的海盐县欤城镇勾塍村,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隆庆元年(1567),曾经不可一世的严嵩奸党终于土崩瓦解,新登基的明穆宗追赠郑晓为太子少保,谥号“端简”。《明史》评价他为“谙悉掌故,博洽多闻,兼资文武,所在著效,亦不愧名臣”。
天一阁现有藏郑晓著述四部《建文逊国记》不分卷,嘉靖四十五年刻本;《校定皇朝名臣言行录》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明无锡施渐刻本;《古言》两卷,嘉靖四十四年刻本;《郑端简公五学编》六十九卷,嘉靖刻本,均为天一阁现藏善本古籍。只是这四部系蜗寄庐、别宥斋捐藏之物,是否为原天一阁流散访归之藏书,不好说,但可能性是有的。另北京图书馆所藏《西域行程记》、《北虏事迹》、《西番事迹》之书,都是郑晓“独寤园”抄本,这些抄本下书口刻有“淡泉书屋”四字。由此可知,郑晓藏书、抄书、刻书,是一位大藏书家,范钦仿效他之处有很多。
附拾考一则:徐时栋与《满汉名臣传》、《满汉列臣传》
同治年间的徐时栋,可以认定为甬上自全祖望之后最有名的学者、藏书家。他一生编撰了几部重要文献,同时又苦心经营了三座藏书楼。在其所收藏的书籍中,有两部有关清朝人物传记的抄本:《满汉名臣传》和《满汉列臣传》,现均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这两部抄本的存在,足以说明徐时栋有心继承甬上史学传统。
众所周知,清朝自康熙时开设国史馆,乾隆间成为常设机构,编写国史和人物传记,撰有《大臣列传稿本》,共三千多个大臣传记,只有抄本未刊。但后来在乾嘉之际“京都正阳门琉璃厂荣锦书坊检字”刊刻“依国史抄录”的《满汉名臣传》八十卷,成为最早的清朝前期名臣传记汇编。由此看来,国史馆尽管规定史官不得将修成的传记稿本携带回家,但后来还是有人可以偷着抄录,传到馆外,故经有心人编辑并刊刻行世。徐时栋的抄本显然不是根据琉璃厂的刻本而抄录的,同时还收藏有《满汉列臣传》,其流行于世的只有抄本。《满汉列臣传》所载人物,够不上名臣档次,但是国史馆显然已为他们作了立传,如巴延三、福隆安、伍拉纳、李煦、陆耀、柴大纪等,也可算是较为有名的,是《满汉名臣传》的姊妹篇。
同治五年(1866),徐时栋在整理两部抄本时写有题记,云名臣传有印本,而列臣传不知有无印本,“将写札与都中故人问之”,因为缺卷,有些情形弄不清,“俟问故人之在史馆者当知之也”。
注释:
[1]《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点校本,10册),杨一凡,田涛主编;戴建国点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重点资助出版项目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A级项目。所收录的12种明代稀见法律典籍版本为《诸司职掌》、《洪武礼制》、《孝慈录》、《礼仪定式》、《稽古定制》、《嘉靖事例》、《节行事例》、《学校格式》、《皇明祖训》、《洪武永乐榜文》、《律解辩疑》、《军政条例》。
[2]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全120册)系精选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462种影印而成。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编排,内容涵盖古代社会各个层面,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综合性善本文献汇编,其所用底本多为国图珍藏宋金元刻本和元明清抄稿本,极具史料、版本价值,该丛刊自1987年陆续面世以来,受到海内外研究学者的厚爱。
[3]其中第1页有四方印章,第78页有四方印章,第81页有一方印章。第138页有二方印章,第139页有六方印章,第197页有三方印章。
[4]朱彝尊(1629—1709),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与纂修《明史》。通经史,能诗词古文。于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创始者。所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并编有《词综》、《明诗综》等,有藏书楼曝书亭和潜采堂,藏有图书逾8万卷,他早年与朋友相约抄书求学问,遍访各地藏书楼,足迹达大半个中国,后因私自命书吏抄写史馆藏书而官降一级,然而朱彝尊并不后悔,终成著作等身的大家。
[5]郑晓.明史·列传(第八十七卷)
[6]园名取意于汪敬民“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作者工作单位:宁波市文化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