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也不改其乐

回也不改其乐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也”出自《论语·雍也》。《记得香花山》辑录伟望近作散文40篇,记述他从学生时代到教师生涯三十年历程。《记得香花山》分三辑,以乡情亲情为核心,第一辑《山水清音》所记皆家乡山水风物,如前童、梁皇山、野鹤湫、新岭、东山、干坑、胡陈港、许家山、桑洲……至此,我才明白集名《记得香花山》的深意。《论语》有三段语录可以与《记得香花山》三辑文字对读。

方 牧

伟望寄来《记得香花山》书稿,嘱我写序。粗读一遍,脑海里竟跳出“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就拿来作了文题。

“回也”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论语》中多次提到他。有老师心目中的学生,也有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书稿中有一篇《方牧老师》,存录我早年的一幅漫画像,至少可以说我也被老师了。

当今社会变化大,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属凤毛麟角,“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更是天方夜谭。而伟望却“喜读古典与西方文学名著”“向往沂水春风之境……”孔子见了或许也会点头说“孺子可教”,甚至夸一句“贤哉望也!”

《记得香花山》辑录伟望近作散文40篇,记述他从学生时代到教师生涯三十年历程。伟望的生活圈子并不大,无非是家门校门,读书教书,但思想空间却没有边界,别有一种人生情怀,箪食陋巷,不改其乐。文章所记叙的都是平常人、平常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平凡的日常生活,其特点是把平凡的日常生活诗化、散文化,把诗与散文生活化。其渊源可追溯自开创自然淡泊风格的陶渊明。陶渊明是把中国文学引向田园山水的第一人,为中国士大夫开辟了一方心灵的净土。历代爱陶慕陶咏陶的人很多,白居易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是以达人观,万化同一途。”苏东坡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辛弃疾词云:“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伟望为人平和,温良、谦恭、淡定,又不乏正直与坚持,也确有似陶的一面,既有心灵的沟通,又有田园风景的复合与生活画面的交集。宁海有一处桃源桥,为东西长街之轴心,我在宁海工作时桥已不见,南北开辟成路,呈十字形。据说古时的桃源河(又称桃溪)水流清澈,也被填满土石,但地名仍在,今宁海尚存桃源南路、桃源北路。考桃源桥之名抑或与世乱有关。秦乱无已,兵祸连年,宁海山环水抱,相对平静,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桃花源。柔石小说《二月》的芙蓉镇似是桃花源的谐名,其主要人物陶岚、陶慕侃或是陶渊明后裔。我第一次到宁海,时在1962年早春,见溪南一带山明水秀,风景似画,民俗淳厚,也产生过芙蓉镇的联想,无意中成了萧涧秋。而伟望出生在宁海东门,自小耳濡目染,听耆旧谈说古今,桃源桥和桃花源就成了他的精神家园。陶有陶冶、陶和、化之、德之之意,中国人的中庸殆亦由此,并形成爱陶一族。伟望“喜山水自然,有渊明桃花源之思”,乃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

《记得香花山》分三辑,以乡情亲情为核心,第一辑《山水清音》所记皆家乡山水风物,如前童、梁皇山、野鹤湫、新岭、东山、干坑、胡陈港、许家山、桑洲……都可以说是宁海桃花源。有人曾说伟望有一种地方文化情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当年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也出自同一番心情。第二、三辑《人性温馨》《书生情怀》,则进入亲情层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窈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是个深于情的人,又是个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人,伟望亦是。至此,我才明白集名《记得香花山》的深意。香花山是长街镇一座不高的山,“香山牧歌”是长街八景之一,“以山脚多野花而得名”。伟望在开满野花的山脚下读完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后又回到这山脚下教书,创办“满山文学社”……是花香?是书香?是乡情?是墨缘?只觉得芳馨满山,诗意满纸。伟望在《记得香花山》中写道:“夕阳西下,炊烟缭绕时,牧童骑牛吹笛,从香花山百步岭上慢慢地下来,村民荷锄相互呼唤共话桑麻打着赤脚归家。香花山脚下的庭院里,人们坐在小桌旁伴着那一圈圈用各种容器种植的鲜花共进晚餐。那时,我的心里就又听到那首从香花山野花丛中飘来的音调开阔高亢而悠长的山歌了。”这与陶渊明诗“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何其相似乃尔!香花山——桃花源,你难道不觉得袁伟望确实有点像陶渊明吗?

陶渊明虽深受老庄思想影响,本质上仍是儒家,梁启超认为其“一生得力处用力处都在儒学”。有人统计陶诗用事出自《论语》达37次之多。阅读伟望的书稿,我很自然地联想起《论语》。《论语》有三段语录可以与《记得香花山》三辑文字对读。

《论语·先进》:“(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点是曾皙,孔子另一个得意门生,以孝著称,相传《大学》为他所著。那天侍坐除曾皙外,还有冉有、子路、公西华三人。孔子叫他们各言其志,唯曾皙的回答卓尔不群,表现出健全的人格与超然不同流俗的人生境界。这段著名的对话已写入文学史,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都与之一脉相承。孔子喜爱山水,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伟望对水似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书稿中《水之蓝图》一文,颇有创意地克隆了当年沂水边那一幕师生同乐的情景:“孔子弹琴,弟子唱歌,其乐融融;弟子弹琴,孔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多么亲切、和谐、温馨的画面。这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不正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水一样自然而和谐。”宁海溪流纵横,水质澄澈。我曾无数次在南门跃龙山下溪水里游泳,有时与学生一起,仰看天光云影,听潺潺溪声在耳畔流过,如聆天乐,不作神仙、富贵想。当今有一个热门词语叫旅游,游山玩水,可多数人却是往车水马龙处走,跑商场购物,吃大餐,这哪里是游玩,简直是上集市,赶庙会,凑热闹。而伟望文中所到之处,却多是故乡的幽山僻水,以步当车。假日,偕三五友人,翻山涉水,访古览胜;或一个人踽踽独行,自得其乐。《你好,霞客》一文,他沿着宏祖先生当年的行迹,品读《徐霞客游记》的文字,更是如梦如呓,若痴若醉:“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渡溪入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历攀忘苦。”如此一路行来,浅吟低唱,穿越古今,“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与自然同化。穿越,在当下是一个时髦的新词,具有时空穿透力。如此旅游,既节能减排,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又神与物游,体验内心的快乐,何乐而不为?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是古代做人的道德规范,孔子最看重的是君子,《论语》着重讲述的也是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兼美,才称得上彬彬君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所说君子有三愆、三戒、三畏、三友、三乐等都涉及自我修养与人际关系的一些准则。书稿第二辑《人性温馨》中伟望记叙了他与学生、同学、老师、亲友之间的琐事,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温文尔雅、不亢不卑,娓娓道来,形成一种温馨的氛围,一种坦率的语境,一种无拘束的默契,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记得五年前,我与薛家柱、胡尹强同游茶山,伟望一路都谦恭执弟子礼,讷于言而敏于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文如其人,伟望的文章大致文质相胜,虚实互补,没有天马行空的狂放,没有虚张声势的做作,更没有鹦鹉学舌的讨巧,而是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绘事后素”。孔子还把君子分为两类。他说:“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狷,狷介,狷洁,都有洁身自好义。伟望属于狷者,他的文章是君子之文,不浮夸,去粉饰,浓妆淡抹,不失天真。我最喜欢“山水清音”这一辑文章,尤其是“跳鱼的记忆”,从越溪跳鱼节写到跳鱼的别名、习性、美味、捕捉跳鱼的方法与过程,跳鱼的四种烹调技艺与多项药补功效,以及为什么上不了“八大碗”“十大碗”的宁海民俗和民谚,并且从网上查阅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资料,而起笔却从与父亲谈家常入手,穿插儿时与玩伴下小海抓跳鱼情景……令人神往。短短一篇不到两千字的散文,散而不乱,杂而有章,繁简得宜,开合有序,似乎没有多余的文字。我也有宁海的山水情结,品尝过宁海的青蟹、蛏子、望潮、跳鱼……阅读这样的文字,既饱眼福,又享口福,禁不住嘴角留香、津津有味!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学而不厌,说过许多关于学习的话。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伟望爱书若痴,读书成瘾,他把第三辑文字题作“书生情怀”,他说:“我喜欢与书交谈,享受那份无与伦比的倾心的快乐。”“享受书香,享受一份温馨。”伟望读的书杂,古今中外,博览约取;文史科学,不拘一格,从那些类似读书笔记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快乐阅读的心情,也闪烁他在阅读过程中的真知灼见。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这是善读书者的佳境,也是读书的至乐。书山有路勤为径。韦应物诗云:“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伟望就像是一个携斧采山的樵客,更像传统的出入林莽的宁海山民,莳花栽竹,摘果采药。他撷取的不仅是原生态、未经污染的绿色植物,而且还采集、珍藏、培育植物的种子。宁海人好学成风,多读书种子,我的学生谢时强君编辑的《宁海文献丛书》《读书种子书库》,辑录历代乡贤文集、诗集以及各种分类专集数十种,腾蛟起凤,琳琅满目。“读书种子”一语出自明初姚广孝,他劝朱棣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可朱棣仍诛杀方孝孺十族。而天不绝斯文,从方孝孺到柔石,宁海的读书种子不绝如缕。伟望亦可列名其中,而且他一生从教,诲而不倦,把种子撒向千百莘莘学子心田,撒向梦中的香花山,撒向宁海的山山水水。

伟望说:“读书是一种最令人神往的生活方式”,“与学生共享读书快乐的乐趣无穷无尽。”读书要耐得住寂寞,读书人多是清苦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篇序文的题目算是落到实处了。

2012年仲夏于听涛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