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过“丹山赤水”

走过“丹山赤水”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识得太多太多普通的山名,忽然蹦出一个“丹山赤水”,哦,好美丽的字眼,读起来是那样的朗朗上口。眼看着公路从容平缓地向山里延伸,就又有了侥幸的念头,这么有名的“丹山赤水”不会藏在千山万水的“深闺”里吧。沿着一条古老的石砌山道,穿过一片参天的古树林,我们终于到了“百尺飞泉银汉雪,一声唳鹤洞天秋”的“丹山赤水”的身旁。因宋徽宗曾御书“丹山赤水”匾额,故有了这一地名。

知道余姚四明山腹地有个丹山赤水是很早以前的事,当时我非常惊讶,不相信竟然有如此富有诗意和动听的地名!白龙山、青潭山、杜鹃山……识得太多太多普通的山名,忽然蹦出一个“丹山赤水”,哦,好美丽的字眼,读起来是那样的朗朗上口。一时,从没去过那山那水的我莫名地就爱上了她。我设想,她一定是一个美得让人心醉的地方。我不敢去看她,我害怕,生怕那是个与美丽字眼相去甚远的地方,我宁愿让想象中的丹山赤水像一幅画一样永远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在柿子红透了的一天,我去看她了,就像去看一个未曾谋面却一直心仪的“恋人”。

“恋人”好无情,躲在远远的山坳里;而我又好莽撞,才两年驾龄就敢开着车子在山山岭岭中曲曲弯弯地盘旋。

车过余姚梁弄镇时,我犹豫过,担心自己的车技,可是已没有退路,同伴的车子早就开得没影了。眼看着公路从容平缓地向山里延伸,就又有了侥幸的念头,这么有名的“丹山赤水”不会藏在千山万水的“深闺”里吧。

然而,我错了。

望不断的山,数不尽的岭。车在爬行,云在移动,缓缓上升的山道像一根细带子绕在山体中,尽管惬意的秋风扑面而来,尽管漫山遍野的翠竹、绿茶、红枫,尽管不断编织出的四明山七彩的景色在引诱着我,可我无暇顾及。我紧握方向盘、脚踩油门、制动,丝毫不敢大意,幸亏身旁坐着同事茗。这可是一位特别不会坐车的主,曾经亲身领教过她晕车的惨样,这会儿她却在晃来晃去的车中特精神地端坐一旁为我壮胆,不知是因为被吓着了还是忽然适应了,看样子竟没有晕车的模样。开始我们还蛮有兴致地数着山弯,偶尔闪出几个小村庄,转眼又被甩到了脚下。秋色太美、弯道太多,一次次两车交会的小小险情,让我俩惊叹不已。真是一次又刺激又紧张的行车啊。车子在我俩的谈天说地中居然不知不觉地在深山峻岭中穿梭了近两个小时。四明山的沟沟壑壑上洒下了我们太多的惊呼和欢笑。

爬上山顶的开阔地,再盘山而下,丹山相望之地,赤水溪滩之上的山冈,一座掩映在绿林中的古老村寨便出现在了眼前,这就是自古以来与丹山赤水相依相伴的柿林村了。将车子稳稳地停住,下了车,我手心冒汗、双脚发软,走路都微微发颤了,可是我却异常兴奋,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很快忘记了路上的环环险象,原来每一个人的勇气都是有潜力可挖的呀。

丹山赤水在哪儿呢?我有点焦急,我好像看到她正向我招手呢。可是导游小姐微笑着说:“不急,在看山水之前,我们还得穿过这个村子。”

柿林村的前身叫峙岭村,因两山相峙、五岭相连而得名。如今这儿已是四明山区有名的柿子之乡了,因而改名为柿林村。

“对了,这不是柿林村吗?怎么树上看不到一个柿子?”我看着很多高大的柿树错落在村子的角角落落里,却不见柿子,不禁问到。

“哦,这柿子是在没完全熟透之前就该采摘完的,瞧,那儿有好多村民在卖柿子呢。”经导游小姐的提醒,我们才发现村口一棵大柿树下围着一圈村民,他们每个人的脚边都有一个盛着柿子的大篮子。

“咦,这柿子这么硬?怎么吃?”

“它可以刨皮吃的,吃起来就像梨一样脆。”柿农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

可是,买柿子毕竟不是今天来的主要目的,都到柿林村了,甜甜的柿子还怕没时间享用?

不慌不忙的导游小姐依然深藏着他们的丹山赤水,我们先得去参观沈氏宗祠,路上我发现一口井,几名妇女在洗衣洗菜。这井水看上去水质特清,据说还冬暖夏凉,常年不干涸呢。看来这可是一块不寻常的宝地。

柿林村的人自古崇尚读书,全村一千多人口,成年人中没有一个文盲。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全村的人都会为他骄傲。村里古时候出过不少科举官吏和文人学士。自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小小的村子考上大专以上学校的学生竟有六七十人。这儿民风质朴恬然,身入其境,那高山民居的淳朴之风便会扑面而来。

柿林村没有街,没有巷。我们走的只是弯弯曲曲的房子之间的小弄堂,小弄堂狭窄、细长,盘绕在许许多多木屋石墙之间,似乎一伸手就可碰着两边的石墙,一抬足便能同时踏进两户人家的门口。穿行在村庄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洁净,尽管村子里的路高低不平,但富裕起来的山民们的家里几乎都略有装修,而且是一间间现成的经营农家菜的小饭店。

早就听说丹山赤水景点是以“百姓生活游”为本,聪明的山里人打造的是具有四明山山村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如果碰上黄金周,他们还会为游客准备车子灯、舞犴、木偶等表演。出外打工的、走亲的都纷纷回到山村来,他们要在家门口致富。

“等一会儿我们看完景点回来就吃农家菜”导游的话颇有点煽动性,这一说啊,还没吃呢,我似乎就已闻到了烤土豆、笋干焖肉、白煮本地土鸡的香味了。

沿着一条古老的石砌山道,穿过一片参天的古树林,我们终于到了“百尺飞泉银汉雪,一声唳鹤洞天秋”的“丹山赤水”的身旁。

哦,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恋人”?

秋风吹过,树叶从枝头上飞下,轻轻柔柔从眼前落下,飘飞若梦。我知道这不是梦,如今我就置身在丹山赤水之中。

迎面是一堵百余米高陡峭如屏的石崖,崖壁上有宋徽宗手书的“丹山赤水”四个大字,那独创的“瘦金体”看上去笔势遒逸、浑然天成。相传东汉年间,上虞令刘纲、樊云翘夫妇在此隐居修道,道成后缘木升天。从此这里就成为了道教名士隐居静修之地。因宋徽宗曾御书“丹山赤水”匾额,故有了这一地名。没想到这位客死北域的昏庸皇帝的书画艺术有如此高的造诣。想出了一个如此漂亮的地名。

抬头仰望,左面崖壁的石缝中红枫似火,右面则绿竹成荫。目光下移,看到的峭壁是红红的,烂漫的秋阳下,不知名的树木错错落落地散在峡谷中山坡上,深绿浓紫、浅黄赭红。石崖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涧上架一古老的石拱桥,桥中央镌刻着“赤水桥”三个字。溪水哗哗流淌着,冲击着层层叠叠的巨石,一直向赤水桥下蜿蜒而去。乍一看,斑斓的景致确有点像画中一样。然细细品味,在我们浙东山区又好像在任何一个山谷中都有这样的景致。

“传说,这里是古代仙人杀羊的地方,岩壁都被羊血染红了,所以称‘丹山’。在峭壁下流淌着一条溪水,丹崖倒映在溪水中,溪水也成了红色,因而叫‘赤水’。”

“又传说……”

我的心里不由得一阵难受,导游干涩的讲解忽然让我游兴全无。这么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怎么会有如此带腥味的传说故事呢。导游为什么不用另一种解读词呢。其实四明山区是全国十九块革命根据地之一。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以四明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军民,多次粉碎敌人的疯狂进攻,配合南下解放大军解放了浙东等地区,他们有近千名英雄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宁愿说,这山这水是英雄的四明儿女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有着秀丽景色的丹山赤水便是慰藉着这些伟大的英灵的。这样想着,我不由得对这一地区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秋天,我走过“丹山赤水”。这一趟我来得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