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云铁塔今犹在

风云铁塔今犹在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开封,铁塔是赵宋王朝留给古城开封最忠实的城市守卫者。铁塔坐落在开封城东北角的夷山上,由于黄河水的泛滥,开封城多次被淹,古城的地理地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已经感觉不到有山了。在之后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铁塔历经磨难, 目睹了无数的悲壮在此不断轮回,见证了千年古都的兴衰变迁。所以,现在铁塔的所在地叫“铁塔公园”。木塔的寿命一般很短,一不小心就会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风云铁塔今犹在_中华古都文化之旅

在开封,铁塔是赵宋王朝留给古城开封最忠实的城市守卫者。

在开封,有句广为流传的老话:到开封而不到铁塔,就不算真正到过开封。

在开封,铁塔是开封的标志性建筑,“铁塔行云”是开封八大景之一。

铁塔坐落在开封城东北角的夷山上,由于黄河水的泛滥,开封城多次被淹,古城的地理地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已经感觉不到有山了。开封作为古都历史兴起于战国时期魏国大都的建立。想当初,都城的东门就在此,“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史上那扣人心弦的场面仿佛就浮现在眼前。

到了北宋年间,开封城人口过百万,城市繁荣兴旺,发展达到鼎盛,富甲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铁塔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拔地而起,守候开封这片神圣的土地。

在之后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铁塔历经磨难, 目睹了无数的悲壮在此不断轮回,见证了千年古都的兴衰变迁。曾经容纳它的开宝寺已然烟消云散,而明代重建的佑国寺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它依然孤独地伫立在此。所以,现在铁塔的所在地叫“铁塔公园”。铁塔依附了公园,成为了美丽的风景,融入了红尘,作为宗教建筑的它,供奉着佛骨舍利,它的神圣与庄严与朝圣者的心灵一直同在。

到达铁塔公园,由于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开封城多次被淹,城的地理地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铁塔公园,已经完全看不到也感觉不到铁塔的傍山之势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由12根立柱组成的气派门楼,进入园中,可见一条两旁植有高大树木的长长的林荫小道,小道的尽头可以看到屹立着的铁塔。

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上有一个绝妙的手法,那就是借景,即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铁塔虽然说是位于铁塔公园内,可塔是古代的遗物,是历史古迹,而公园是现代的休闲场所,是城市的配套设施,它们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所以我宁愿把铁塔当作铁塔公园的借景。在公园的任何角度都能看到铁塔,在任何角度看铁塔,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铁塔,感觉更妙!

看着铁塔走小道,小道的尽头其实并不是铁塔。走完小道,看到的是一块大石头,上面书有“天下第一塔”五个大字。铁塔这个称号并不是现代人赋予的,在宋代时就有“天下第一”的美誉,毕竟它位于天子脚下,并且是皇帝下令建造,有此名号,实至名归。

出了小道,便看到此座巍巍铁塔在广场的尽头如守护者般刚毅地耸立着。空旷而寂静的广场与高耸挺立的铁塔在立体的空间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真是“擎天一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半夜火龙翻地轴,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摇潋滟沿珠蚌,影落沧溟照水犀。火焰逼人高万丈,倒提铁笔向空题。”想着古人的题咏,看着眼前真实的实物,不禁让人深受感染,豪气顿生。

站在广场上看铁塔,也会认为它好落寞。想当初,吴越王降宋后,宋太宗为把杭州所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迎进开封,特地在开宝寺中修建了当时被称为“京城之冠”的13层木塔,因依开宝寺而建,得名为开宝寺塔,这便是铁塔的前身。

木塔的寿命一般很短,一不小心就会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开宝寺塔当然也逃不过宿命,仅仅过了五十多年,在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那年,就被天火给焚了个干净。缺少了守卫者的城市,岂能让统治者心安?很快,宋仁宗就下诏在距木塔位置不远的夷山上,仿照开宝寺塔的样式重新建造。吸取前车之鉴,依靠宋朝的高超工艺,全塔由木料改成了砖和琉璃面砖,出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琉璃砖塔。褐色的琉璃砖塔,整体与铁色相近,从远处看去,就真的像用铁铸的一样,铁塔之名由此形象而来。

北宋年间的铁塔,是多么的风光,而今繁华散尽,留下孤塔一座,落寞得让人看着心酸。

接引殿侧面有灵感院。建接引殿是为了给殿内的大铁佛遮风挡雨,因是接引佛,所以才有了此殿名。

这里供奉的接引佛大有来头,是宋代用全铜铸造的站立佛,是北宋留给开封的又一珍贵古物。它有5米多高,重达120吨,高大和厚重塑造了它伟岸的形象,站在它的身下仰视,崇高之感自不必多说。

接引佛的发掘也挺神奇,它在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由于深埋于泥土之中,“出土”是件费神的事。当人们好不容易把它周围的泥土都弄走后,用几台吊车之力也未能把它给拉起来。经相国寺的方丈指点,召集了数位大德高僧,从四面八方赶来,会集开封,作了三日道场,接引佛感受到世人的诚心,愿意挪身了,两台吊车就把它轻松地吊了起来。

终于可以近距离目睹铁塔真面目了,心情尤为激动。

千年以前,铁塔见证了《清明上河图》的昔日繁华,也历经了“靖康耻”的摧残;千年之后的岁月中,遭受43次地震、10次火灾、19次风灾。黄河水多次将开封城淹没,黄河泥沙将夷山和8米高的塔基埋没于地下。到了近代的抗日战争时期,铁塔在日本人的利炮狂轰滥炸下,变得遍体鳞伤,仍如钢铸铁打般巍然屹立。这些灾难的洗礼承载着一座铁塔坚韧的、不死的魂灵。

铁塔的庐山真面目首先带给人的是惊艳,其“中国最高外形最秀美的琉璃塔”的雅称名副其实。虽然说8米的塔基已经没入地下,但地上依然还有55.88米高,修长的体形让铁塔看上去清秀挺拔,一如宋人留给我们的印象——衣带当风,潇洒倜傥,举手投足之间风流尽显,绣口一吐,要么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要么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褐色是铁塔的外裳底色,上面布有栩栩如生的佛像、飞天、花卉等50余种花纹图案,颜色多样,鲜艳夺目,美得让人羡慕得渴望拥有。但更令人心痒的是这件外裳的工艺,集北宋琉璃工艺之大成,精雕细刻,一丝一线,巧夺天工,魅力无穷。当然,只有近身才能看到叹为观止的效果,只有触摸才能感觉其衣裳精妙绝伦的质感。

铁塔平面为八角形,成十三层楼阁式,每层空间向上逐层递减。沿着塔内通道,绕塔心盘旋而上,这样的明窗设置虽说每一层都能借到透射进来的微弱的自然光,可由于塔内没有照明设备,整体显得很昏暗。塔内空间狭小,越往上空间越小,四层以上几乎只能容一人上下通过。在这样昏暗又狭小的地方通行,并且通道阶梯十分陡峭,越往上越陡。史料上记载,登到第五层,可看城内景色;登到第七层,可见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层,可望奔腾的黄河;登到第十二层,则是云雾扑面,似祥云缠绕,即为“铁塔行云”之景。我相信史料并没有欺人,那时候的夷山有地势上的高度,宋代的开封城没有被现在这么高的建筑遮目,黄河的河床比现在低很多,空气质量比现在不知好多少倍,登上宋代的“开封第一高”的铁塔,肯定是如登仙界,可以“欲穷千里目”。

不仅看不到“琪树明霞五凤楼”的东京梦华,连奔腾的黄河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看不到了。而今只能看到远处的高楼和近处的铁塔公园全景。远处的开封城熙闹而繁华,近处的公园宁静而怡然,美好之感充盈心怀。

铁塔就是为开封这座城市量身定做的,代表着开封人“宠辱不惊”的淡然,更代表着开封人乃至炎黄子孙顽强不屈的生命韧性。

水满则溢,何况盛水的容器并不坚固,破碎是容易的,覆水难收是必然的,所以要做到“宠不惊”的淡然,才能用最好的状态去铭记这段风华;烧杀掠虐,国破家亡,看着家园被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无能为力。但作为古城的卫士,其坚守着存在,给百姓信心,用“辱不惊”的淡然去见证,然后做记录,用史笔去痛诉。不被遗忘,以此作鉴,就是深刻的警世名言。

一幅幅历史画卷在我脑海中浮现,又淡隐而去,看到铁塔与历经沧桑的古城超然自处,可以感触到铁塔风云犹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