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名寺,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文化,记录着历史的纵横变迁;也是一件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颖智慧。
位于开封古城中心的大相国寺,历史源远流长,与古都相依相伴,相形益彰。走进相国寺,追忆开封曾经“富丽甲天下”的繁华再合适不过。
古刹名寺往往会与名山大川联系在一起,在远离世间的滚滚红尘之外,长伴青灯古佛,才能逃避世俗的种种诱惑,在超越俗世的七情六欲之后,长时间修身养性,才会四大皆空修成正果。相国寺则不同,它就立于红尘之中。寺的东侧是号称“开封王府井”的马道街,众多商铺林立,人声鼎沸,到了晚上更是热闹,琳琅满目的地摊商品,五花八门的风味小吃,氛围比白天更盛,成了赫赫有名的“鼓楼夜市”。寺的西边则是相国寺市场,大大小小的摊铺贩卖着开封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和佛教用品。至于相国寺门前,更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
翻开史书,你会发现相国寺的热闹与嘈杂由来已久。《燕翼贻谋录》是这样描述的:“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瓦市是北宋出现的,是我国最早的商品买卖市场的雏形,十分热闹。相国寺是宋代最大的佛教寺院,几代皇帝大兴土木,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身份和地位非凡,肯定也热闹非凡。并且这热闹不是寺外的,就在寺内中庭两庑,商品齐全,人流甚众。《东京梦华录》详细地为后人记录了“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盛况。
可见,相国寺从古至今,实实在在是与酒肆屠户为邻,与贩夫走卒为伍,真是“佛不避世”!可修行之人就苦了。一墙之隔,有高定力的得道高僧们可以在喧闹的叫卖声中,安之若素地敲打着木鱼,聆听着佛音,继续思考着修行。可那些还在佛门与尘世之间有所徘徊的僧众,他们的修行之路不是更“路漫漫其修远兮”?
无论怎样,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有这个意志力,终有一天可以立地成佛。
据说黄庭坚曾在这里买到过史学家宋祁的《唐史稿》手稿,伉俪情深的李清照夫妇,一有空闲就秀恩爱,携手到这里逛街,那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在东京城里的词人不少也是这里的常客吧……时光倒流,有缘能够遇到他们的话,是要去讨个签名留作纪念。
追溯相国寺的历史,远到战国时期。这里原本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的故宅,后来在北齐时变成了建国寺的寺院。从名人故宅到寺院,相国寺有了雏形。
当历史辗转到了唐代,曾经毁于战火的建国寺得到了重建,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未登基前相王的称号,遂更寺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我们今天所用的寺名由此而来。
相国寺不愧为历史名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现今寺前山门上“大相国寺”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所题。字体苍劲有力,书写形式也大有来头。四个字按从小到大排列,“大”字拆开来是一和人,一个人是渺小的;“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比一人大;再大,相也大不过“国”;佛是世外之物,它代表着天,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国再大,能大得过天的意志吗?所以代表着佛祖意志的“寺”当然大过国。佛门圣地,学问大着呢,一进门,还未入寺,就获益匪浅。
到了北宋时期,相国寺的规模盛况空前,占地有500多亩之广,现在的规模比起当年来,真是小巫见大巫。
那时候,寺中建筑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古人用“金碧辉映,云霞失容”的诗句来赞誉它,更用“大相国寺天下雄,天梯缥缈凌虚空”的诗句来描述它的气势和荣华。
东京城在北宋末年遭到了金兵的破坏,还一度被黄河淹没,相国寺岂能安存?哪怕清代进行了两次重修,最终还是被黄河损毁。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相国寺是新中国成立后,依循古制所建,其规模和气势远不及北宋时期。
在这里,曾有帝王多次巡幸、新科进士题名刻石于相国寺的惯例。每逢海外僧侣来华,皇帝多诏令大相国寺接待,四方使节抵汴,必定入寺巡礼观光……不少进出者身份非凡。
这样特别的寺庙, 自然会产生很多特别的故事,经过戏剧和小说的渲染,它更具有传奇色彩。我们熟知的《西游记》和《水浒传》都把部分章节故事安放在了相国寺。《西游记》太梦幻,《水浒传》却是民间的故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跨过有点高度的门槛,跃过山门,走进相国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铜像。想必很多人都去和他合照了,铜像的不少部分磨出了金黄色。
想当年做过提辖的鲁智深三拳打死了恶霸镇关西,叫人拍手称快,但却难逃刑法的制裁,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终忍受不住佛门的清规戒律,犯戒后被长老派往相国寺管理寺中的菜园子,从而有了当众连根拔起垂杨柳显神威的一幕,英名从此载入史册,还成就了邂逅好汉林冲、英雄相惜的史话。
对立在道两边的是钟楼和鼓楼。钟楼中悬挂的铜钟,据说秋冬霜天时日敲击它,优美清越的声音响彻全城。这便是汴京八景之一的“相国霜钟”。而今铜钟被严格地保护了起来,从外面根本看不到,看来“相国霜钟”已成为了岁月的回响。
我国寺庙的布局大体上一致,游览相国寺首先会到达的是天王殿,中间供奉着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走过天王殿去大雄宝殿时,须穿过一片花园假山,这在寺庙里是少见的。站在途经的曲桥上,前面的大雄宝殿在烟雾袅袅中祥和肃穆,回首看天王殿,“古刹重光”的匾额掩映在翠竹之中,整体意境美不胜收。寺外人声嘈杂,寺内辰光静好,佛不避世,因为只要身处佛间,四处都能是山,四处都能是水,心静,一切自然静,佛外无物,四相皆空。
走过曲桥,两旁的侧道上有“心愿廊”,那么多的心愿红绳缠绕在凌霄藤下,红绿相间,美得让人不舍移目。
相国寺的大雄宝殿被誉为“中原第一殿”,里面空间很大,香客很多,大雄宝殿背后的过道上立有一方太湖石,相传是“花石纲”的遗物。“瘦、皱、漏、透”是上品的太湖石具有的特点,这一方太湖石似乎在四个特点上都不很明显,但整体看上去浑然天成,哪怕你具体看不出来它像什么,但它所具备的美,是有种让人看着移不开眼的神奇魅力。
罗汉殿,呈八角造型,俗称“八角琉璃殿”,造型非常独特,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一无二。你在观察它的时候,心里肯定会发出名副其实的认同。另外,罗汉殿的特别还在于它在史上曾遭水患陷于泥沙,修复工作者采用撬升技术,成功地将其整体提升了近两米,成为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取得重大突破的见证。
殿里面塑有五百罗汉像,虽没有苏州西园的罗汉殿那么金碧辉煌,但灰白的颜色显得返璞归真,更叫人心生喜欢。五百罗汉姿态各异,形态逼真,绕着它们走一圈,感觉特别好。
殿中间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像是相国寺的镇寺之宝,让人叹为观止。它的精美,它的鬼斧神工,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除非你亲眼所见,否则你无法领略它的魅力。
相国寺有此镇寺之宝,足以弥补唐画圣吴道子、塑圣杨惠之和北宋大文豪苏轼等众多名人手迹遗失的遗憾。
这座雕像是乾隆年间由一名民间艺人用一株完整的银杏树雕刻而成,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状小手三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只慧眼,共计1048只眼,是真正的“千眼千手佛”。
这项“工程”用了艺人58年的时间,真是穷尽一生的心血。不知为何原因他未能留下姓名,但他用作品为世人留下了举世无双的杰作,我想当他完成雕刻后,肯定是笑着离开的。雕像永流传,可他却默默地化作尘土消散。
再往后走就是藏经楼,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西侧有空海大师纪念堂。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度几秋”,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皇家寺庙的荣华,红尘俗世里,也已不见了唐风宋雨里的风流人物,唐睿宗、空海大师、吴道子、杨惠之、黄庭坚、李清照夫妇、苏东坡……这些与相国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人群中再也无迹可寻。但《东京梦华录》所描述的景象却依稀可见,佛不避世,热闹与嘈杂依旧,相国寺里,多情的文人墨客,你来我往,追忆往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