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古城里,邙山和洛水之间,安静地坐落着一座存在了1900多年的古老寺院。
这是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声名空前绝后的佛教寺院。“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它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有着被中外佛教界尊为“祖庭”和“释源”的荣耀。
公元64年,最值得史料记载的事,莫过于东汉明帝的一个梦。因为这个梦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蝴蝶效应”,成为千百年来影响华夏大地极其重要的精神文化,并且会一直延续下去。
史料把这个梦叫“永平求法”,永平是汉明帝的年号,求法说的是当汉明帝得知他梦中所见的、全身散发金光的神仙,是西方天竺国被称为佛的神仙,他心动了,想要把这尊佛请到中土来,于是派使者前去访求佛道。
由此,古印度的佛学东渡,“菩提从此帝京栽”,犹如一声惊雷,惊醒了华夏大地,成为了岁月章回,结下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佛缘,其影响无比深远。
从古印度到洛阳,路途遥远,忠实的白马任劳任怨,把珍贵的佛经和佛像带到了中土大地。为了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汉明帝下旨由官方营造中国第一座寺院,命名为“白马寺”。
有了白马寺,远道而来的得道高僧有了适当的栖身之所,佛像有了安身之地,佛经有了传播的基地……从此,我国的僧院便开始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是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位于洛阳市东郊,环境幽雅。“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千年以前,王昌龄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描绘了白马寺的地理位置和佛门净地的环境,可见其确实是适合修身养性的风水宝地,让人在豁然开朗之中抵达超然物外的境界。“森森夹路竹,矗矗羽林仗。精庐隐深坞,门启台殿敞。累累霜果悬,落落寒木壮”,在这样的地方,感悟一段佛陀智慧,倾诉一段前尘往事,多好!
千年后,在红尘俗世的浸染之下,有着“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在佛香缭绕中,是否就可以走进过去的时光?世间一切的因缘是否都在这样的时光通道里细说宿命的轮回?前世的轮回中那个在菩提树下遇到的人是否可以在这里上演今生的重逢?
一路上,我充满了期待。
白马寺前的白马石像和山门朱红色围墙的画面组成了白马寺的形象。可到达景点,首先看到的是现代围墙,有点找不到庙门的困惑。
走进去,才发现原来寺在原来的山门外建了长长的现代围墙,还新建了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并在左右两侧开辟了绿地,把寺前变成了一个小公园。
终于看到熟悉的白马石像,大小和真马相当,作低头负重状,如佛家文化精神一样温暖祥和,彰显着佛家的追求和境界。但它们并不是为了铭记白马驮经之功而建,而是由白马寺的一任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它们原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女婿、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墓前的石象生成为了寺前的“守庙神”,整体是那么和谐而贴切,这应该也算是佛缘吧。
温婉谦和的它们是白马寺的标志,当然会引得无数游客流连拍照,由于长期被游人抚摸,马背变得十分光滑,如切如磋,仿若经过打磨,泛着玉的光芒。原本栩栩如生的它们,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古都免不了改朝换代的战乱,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战争更是频繁,白马寺当然免不了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几度兴废和重修。而今我们所见的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的山门重建于明代,只有门楣上嵌着“白马寺”名字的青石题刻,和刻有工匠姓名的部分门洞券面,是东汉保留下来的珍贵遗物。它们组合在一起,时间的距离不是距离,你是否可以明确看出它们的差距,才是距离。
印象中,佛教的寺庙布局大同小异。白马寺作为中国最早的佛家寺院,它的规格无疑是“标本”,布局和我们所见的标准型寺院几乎是一样的,无非跃过山门后是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体建筑。当然也有特别之处。比如山门内东西两侧有从古印度迎回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的安身之地,这是其他寺庙无法复制的。想当年,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连语言也不通的中土,宣扬的是高深的佛学,除了需要勇气之外,还需要莫大的毅力、耐心和努力。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成了佛的使者,有信念支持着他们去经营自己可以为之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的事业,他们也是幸福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感谢他们,更要铭记他们。
“青牛漫说函关去, 白马亲从印土来”,千年前的伟大君王李世民为二僧写了这样的话。可见,在君王的眼中,道家和佛家“同出而异名”。
樱花丛中,红墙黛瓦的钟鼓楼巍然屹立,上有对联“百八杵钟声撞醒痴梦,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黄衣小师父穿花行来,开启朱红色的鼓楼大门,听到同伴的召唤,回头答应。那张带着稚气的脸和那纯真无邪的眼神,让我一下子觉得原本因为游客众多导致的嘈杂全没有了,世界变得安静而美好。佛的世界,不就是如此吗?
白马寺现在主体建筑的布局为明嘉靖年间重修,坐落在中轴线上的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和接引殿四座大殿,互相对称的偏殿位于两旁。
天王殿里的泥塑四大天王巍峨庄严,殿中央的明代保留下来的弥勒佛像生动有趣,昂然伫立的韦驮天将威严的气势让人折服。弥勒笑像是尊特别的佛像,因为他不是我们在寺庙里常见的佛教传说中的未来佛,而是民间传说里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被认为是弥勒佛的转世,人们根据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了这样一尊佛像。有人间烟火气的布袋和尚让人倍感亲切,站在他面前,感觉十分亲近。
天王殿后是大佛殿。根据“释迦灵山会说法像”的佛家典故塑造了三尊塑像——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和阿难。缘结于心,拈花笑,不言就好。殿内有造就洛阳八景之一的“白马钟声”的大钟,可惜钟声已不再,钟当成了古董被保存了起来。
大佛殿之后是大雄殿,是寺庙的主殿,往往也是各大寺庙的精品文物所在地。这里的精品文物就是十八罗汉塑像,它用一种叫“夹苎干漆”的工艺造就,在国内号称独一无二。特别之处在于佛像几乎没什么重量,看上去那么大,仅用一只手就可托起。好神奇的工艺,东汉的文化艺术让人叫绝!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在一般寺院里很难见到。里面塑有阿弥陀佛立像、观世音菩萨像和大势至菩萨像。这些菩萨让人觉得温和亲切,见到他们,忍不住会觉得温暖。
挤在善男信女的人流中,在烟雾缭绕、佛香阵阵中,一口气走完这四座大殿,深深地为白马寺“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的气象所折服,也为寺内“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环境氛围所感染。“中国第一古刹”名不虚传!
接引殿后面是清凉台,由青砖镶砌,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相传这里原为汉明帝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居住并译经传教之处。爱读书的皇帝,译经的高僧,都是特别的人物,虽说一切都变了,但想到这里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充满了内涵,让人会忍不住去遐想。
台上中心建筑为毗卢阁,自成院落,形成寺中寺,塑有“华严三圣”。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两位高僧的泥塑像,以示纪念。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之人”,我想很多人乍一看,都会和我一样对这里的楹联有质疑。雨不润无根之草,这是自然法则使然,佛不是众生都能普度的吗,怎么也会有有缘和无缘之分呢?
佛家的经典浩如烟海,不过也全在释迦牟尼的49年讲法之中,这佛门说广大,其实又有多广,也许就方寸之地而已。可见,这“无缘之人”只是相对“有缘之人”来说的,佛的确是普度众生,只不过“无缘之人”难度而已,不是不度。
一字之差,一不小心,就会错意了。
忍不住在清凉台站了许久,就这样静静地站着,在岁月久远的依稀光景里回望,我看到了它把译经这段重要的历史内容浓缩在了这里。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从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口中和笔端缓缓流出,中国佛教文化开始以射线的方式从这里出发。之后,佛经汉译本逐渐增多,射线越跑越远……
白马寺东南有著名的齐云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金代的建筑,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这是流传在洛阳民间的谚语,夸张地形容塔之高,其实它只有十三层,通高35米。可惜,去的时候塔门紧闭,不让游客登临。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行走在白马寺,天王殿的肃穆,大佛殿的庄严,接引殿的特别,清凉台的幽思……“祖庭”所流露出来的真山真水的本色,令我感到从内心生出的安宁,全然已经忘记自己是从滚滚红尘中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