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庙书市散谈

文庙书市散谈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庙是我的邻居,彼此都居住在上海的老城厢里。文庙即孔庙,本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如今的文庙书市,可见是续了千年的书香,弘扬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近二十年来,文庙书市在全国声誉鹊起。鄙人居家离文庙一箭之遥,每周日就一上午地浸泡在书市,或多或少,总有收获。与别处的文庙相比,上海的文庙另有一番韵味,多了一种浓浓的书香气息。文庙书市,是爱书人的一方觅宝之地,有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更是一个放牧心灵的精神家园。

该说说文庙了。

文庙是我的邻居,彼此都居住在上海的老城厢里。每次去文庙,就像去拜见一位师长、一个好友。不说一说,胸中似有块垒无法释然。

文庙即孔庙,本是祭祀孔子的地方。由于孔子谥号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所以孔庙又称先师庙、文宣王庙等,汉代后“庙学合一”,故孔庙也称学宫。明代后,各地兴建奉祀关羽的“关帝庙”,称武庙,为与之对应,各地孔庙遂改为文庙,一直沿用至今。

上海的文庙建于南宋咸淳年间,距今有七百来年。所幸的是,穿透历史的烟云,人们读书求学之风,依然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今日沪上学子,乃至全国各地的读书人,莫不将上海文庙视作心中向往的圣地,每周日总不忘前来“朝圣”一回,着实过一把淘书瘾。

文庙是上海老城厢一景。过去的老城厢里,旧书店是不少的。旧时的文人,常以在那里淘书为乐。郑振铎、唐弢、黄裳在上海的时候,都是旧书店的老主顾,一来一去,跟掌柜的也混熟了。阿英那篇《城隍庙的书市》,一遍遍地看,看他一家家走进饱墨斋、翼化善书局,看得我心馋呀,真羡慕那时文人们淘书的福分。真想让时间倒流,与他们一起去淘旧书。

余生也晚。等我想读点书时,所有的旧书店都关门大吉,所有的优秀文学书籍都成了大毒草。“文革”的大劫难留下的后遗症委实不小。现在,不用说城隍庙一带,就是整个上海,旧书店也寥寥无几。所谓的旧书,也大抵是近年来看旧了的新版书,不去说明清刻本、拓印本等线装善本没有一点影子,就是民国时期的文学平装本、毛边本、老期刊也是凤毛麟角啊!一旦遇着,价格也让人咋舌。那次见到一本民国版《茅盾代表作》,一问价,答八十元,还不是初版本。平心而论,即使这样的书,市面上也是卖走一本就少一本啊!“物以稀为贵”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果品相稍好,我是会咬咬牙买下来的。

扯远了,再说文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地方文化部门做了一件好事,把文庙大成殿前的一大块空地利用起来,开设“文庙书市”,每周日对外开放,二百来个摊位井然有序,买卖双方供需直接交易,这倒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读书人在这里犹如“老鼠掉进了米缸”,除了淘书的满足,还有讨价还价的乐趣。

每到周日,文庙就人山人海,读书人赶集似的汇聚而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也不为过。远远看去,整个场景充盈着古色古香的意味。一千多平方米的场地中央,摆满了一排排书铺。四周围则是雕梁画栋的庙宇殿堂。正方的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屋檐匾额上的“大成殿”三字,是清雍正皇帝的御笔。殿前,站立着一尊“圣人”孔子佩剑的全身铜像。东西两侧长屋为“两庑”,原是后世供奉先贤的地方,现陈列着明清著名文人书撰的对联碑刻近三百副。与文庙连成一片的建筑还有崇圣祠、明伦堂、魁星阁、尊经阁等。如今的文庙书市,可见是续了千年的书香,弘扬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近二十年来,文庙书市在全国声誉鹊起。沪上不少书迷因了这个书市,淘得了不少珍稀书刊。鄙人居家离文庙一箭之遥,每周日就一上午地浸泡在书市,或多或少,总有收获。即使临到离场仍两手空空,心里也是惬意的,拍拍手上的灰尘,一副志笃意爽的神情,毕竟在书海里尽情地徜徉一番,足矣。

闲时在书橱前如数家珍,一眼便知,这《三毛流浪记》的四册初版本是得自文庙书市,我还为此写过专文呢;这民国版的《鲁迅散文集》、《冰心代表作》,巴金的《第四病房》,老舍的《骆驼祥子》,都来源于文庙书市;还有一些套书,如一九四一年出版的《鲁迅三十年集》中的一册《呐喊》、周而复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十二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的《元代通俗演义》等,都是在文庙书市的慷慨相助下,终使我不再有抱残守缺的遗憾。

与别处的文庙相比,上海的文庙另有一番韵味,多了一种浓浓的书香气息。不然,它何来这么大的名声?文庙书市,是爱书人的一方觅宝之地,有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更是一个放牧心灵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