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雁塔文明撼人心

雁塔文明撼人心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年前的唐都长安,繁华盛世如梦飘散,无情岁月有情天,苍天却曾经把雄踞在唐都的大、小雁塔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下来,留在西安城内,从而成为今天古都西安的象征。虽说没有明确的记载这就是大雁塔名字的由来,但这一记事被史学家认为是雁塔名称的出处。这样的设计使得大雁塔经历多次地震后,只是出现偏斜,成为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所在。大雁塔名流千古,还因唐代雁塔题名的风俗。大雁塔能够见证这一时刻,它也是荣耀的。
雁塔文明撼人心_中华古都文化之旅

千年前的唐都长安,繁华盛世如梦飘散,无情岁月有情天,苍天却曾经把雄踞在唐都的大、小雁塔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下来,留在西安城内,从而成为今天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是唐代大慈恩寺里的佛塔,而今除了塔是唐代遗留下来的,其他的建筑要么是明清的遗物,要么就是近年修建。钟鼓楼位于寺院广场两侧,被美轮美免的汉白玉栏杆包围的大雄宝殿立于正前方,先觉殿和观音殿位于殿的两侧,古老佛塔在殿后“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样令人觉得视野开阔、大气磅礴的空间布局,一下子就把游客带入了盛唐的气氛之中。虽说今天包括大雁塔在内的唐大慈恩寺遗址景区比唐代大慈恩寺所拥有的面积还小了不少,但进山门就能见到这样的空间布局,不得不感慨设计师以小见大、引人遐想的巧妙心思。

踏着汉白玉砌成的石阶走上大雄宝殿,洁白无瑕的汉白玉在阳光下反射着温润的光。足下有玉石的光辉,走向的是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每走一步,心中似有莲花盛开。

走过大雄宝殿这系列建筑,左侧有牡丹亭景点。唐人爱牡丹成痴,在长安城里,遍植牡丹,大慈恩寺种植牡丹不稀奇,奇就奇在洛阳牡丹甲天下,唐时这里的牡丹胜洛阳,花色最好,品种最齐全,并且华夏大地最早和最晚的牡丹都开在这里。可惜如此胜景今天是看不到了,而今这里也植入不少牡丹,并建了一座蛮漂亮的牡丹亭,但只能凑合着看看,在花丛中遥想当年的盛况。

右侧则是塔林区。塔是佛教法师圆寂后的葬身地,成片出现,就形成了塔林。塔分为火化塔和坐化塔。坐化塔弥足珍贵,它是得道高僧得知自己命数已到后,在莲花座上坐化,真身不腐。这里的一座坐化塔在“文革”时期拯救了整个塔林。当那些无知的红卫兵在肆意破坏大雁塔塔林的时候,一座坐化塔里露出的不腐真身吓到了他们,破坏运动才得以搁置。

雁塔题名是唐代的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先一起去曲江参加杏园游宴,在酒过三巡微醺时分,登临大雁塔题名塔壁作留念。而今,雁塔不能题名,所以很多游客便开始在塔林题名。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死人的墓碑上,知道真相者都会追悔莫及吧。

最初的大雁塔建于唐高宗年间,是一座五层佛塔。它的兴建与史上著名的唐玄奘有关。唐玄奘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西游记》中他有白龙马作坐骑,有三个徒弟陪伴,一路上不孤单,遇到妖魔鬼怪,有孙悟空大显神通制敌,一路上安全没问题。可真实的唐玄奘,是孤身从长安城出发,一路向西,由于出关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允许,所以才走了那么多的绕路。他用了整整19年的时间才从西域把经书、佛像和舍利等佛家物品带回长安。其间的千难万险、千辛万苦,我们可以从唐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略知一二,还可以从大雁塔名字的由来窥见一斑。

相传玄奘法师在沙漠中遇到风沙,迷失了方向,随身所带的水喝完后,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候飞来了一只大雁,他跟着大雁走出了荒漠,找到了水源。他对这只拯救了他生命的大雁念念不忘,在他心目中大雁成了佛国诸神派来指引他的使者。后来他在住持修建大慈恩寺的时候,就将塔命名为“雁塔”,以此纪念大雁,表达对佛的敬意。这是民间版本,而官方版本则是这样解释的:在唐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的第九卷,记载着他在印度听过雁投身想要开悟教徒,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虽说没有明确的记载这就是大雁塔名字的由来,但这一记事被史学家认为是雁塔名称的出处。无论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都是唐玄奘的故事,兴建雁塔是为了供奉唐玄奘从西域带回来的佛教圣品。“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唐玄奘的故事,大雁塔的千年屹立,成为了三秦大地上不朽的传奇。而今我们所见的大雁塔是七层的,因为它在武则天时期被改建。后来明代的时候又在木塔外层镶了砖,从而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大雁塔也有了另一个名字叫“唐心明裱塔”。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这是唐诗人岑参对大雁塔的咏赞,可见大雁塔之高大和气势,在当时己经让时人惊叹。就算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在唐代就能建成相当于现代21层高楼的木塔,唐人精湛的工艺也足以让今人叹服。

其实,让今人叹服的还有唐玄奘的另一个身份,他无疑也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因为大雁塔是他亲手设计,“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我们看不到的是大雁塔埋在地下的地基,地基的绝妙之处让今人拍案叫绝。

大雁塔的地基是弧形的,加上塔身就成为一个不倒翁的形状。这样的设计使得大雁塔经历多次地震后,只是出现偏斜,成为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所在。更让人震惊的是这样的设计,可以对塔的偏斜有修复功能,让曾经偏斜近2米的斜度在2008年的那场地震之后,修复到而今所见不到1米的偏斜。

这是唐玄奘创造的奇迹,他离开了千年,却让奇迹在时间中永生,而今人在奇迹中瞻仰他、纪念他。他以这样的方式留在了人们心中。

大雁塔名流千古,还因唐代雁塔题名的风俗。在唐代,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在雁塔题名的,连王孙贵族也不行,这个题名的荣耀只属于新科进士及第的考生。真是“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可以这么风光地在长安城里走一圈,十年的寒窗苦读值了,可惜这等殊荣,只属于盛世唐朝,其他时期的考生只有羡慕的分儿了。

可惜北宋神宗年间的一场大火,把大雁塔形成的“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珍贵题壁化为乌有。想当年27岁的白居易考取了进士,在大雁塔曾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骄傲与自负跃然诗中,是何等意气风发。大雁塔能够见证这一时刻,它也是荣耀的。题名再珍贵,也无缘再见,再心疼,也很无奈,只能默默登塔了。大雁塔的内部空间比较大,登上顶层也不会觉得狭促。可它毕竟是古塔,还倾斜了,走在里面很容易没有安全感。

唐代很多诗人登大雁塔后都留下了诗句,可惜并没有让后人琅琅传诵的佳句,连诗圣杜甫也只用“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平凡句子交了个差。但公元752年晚秋的一天,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和储光羲相约登大雁塔,成就了大雁塔不得不提的一次文坛盛事,大雁塔再一次光荣地做了见证。只不过而今留下的是“高张岑杜诗篇冷,天宝开元岁月荒。莫笑众贤名易朽,塔前杯水已沧桑”的感慨。

登塔可以凭栏远眺,“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通过唐人的记录,可以得知曾经能将长安风貌尽收眼底,而今却是“只为高楼遮望眼,长安难阅使人愁”,可以看到的只能是近处的景物了。向北,可以看大雁塔北广场全貌,俯观“亚洲最大音乐喷泉”的表演;向南,望远可以看曲江新区的建设风貌,近可看大唐不夜城的美轮美奂;向西,大唐通易坊的仿唐建筑美观大气;向东,慈恩寺遗址公园安宁祥和。让人不由得感叹古城西安的美好,在这古今交汇中,盛唐的气息并没有散去,它融入了现代的西安,更加美好。

大雁塔的后面是新建的三藏院,一个全面讲述唐玄奘法师生平事迹的地方。光明堂用浮雕的形式讲述他西去取经的经历,大遍觉堂里有他的塑像,供奉着他的舍利,般若堂展示的是他取经回来的经历。

建筑群很新,朱红大柱和屋梁结合粉墙,组成具有皇家色彩的建筑,很具有气势和美感。这类建筑群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时间的洗练,本身就能让人感觉有历史的凝重感。

小雁塔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这一“小”字虽小出了精致和典雅,但却小掉了地位,在声名和气势上完全不如大雁塔。

小雁塔环境清幽,风景优美,游人不多。去大雁塔好比一次佛教文明之旅,而来小雁塔却是品味岁月的悠长久远。如果你不是佛教信徒,只是一个简单的游客,大雁塔去一次就足够,而小雁塔却能让你百去不厌。

小雁塔是唐代荐福寺的佛塔,修建年代稍晚于大雁塔,经过战火的洗礼和历史的洗练,和大雁塔成为患难姐妹,孤零相依。荐福寺也出过史上有名的高僧,那就是义净和尚,他经广州取海路到印度,历时25年,游历30余个国家。可惜没有另一位吴承恩为他写《南游记》,他的故事没有广为流传。

今人在整修小雁塔时,没有把它如大雁塔一样对待。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小雁塔更像个园林似的古迹,少了神圣的庄严感,多了亲切的自然气。

从北门进入景区后,走过长长的林荫道,穿过供奉千手观音的白衣阁,就能到达小雁塔下。一路上绿树成荫,花木繁盛,仿若走进了公园。

小雁塔在唐宋的时候,一直叫“荐福寺塔”,这名字,完全是因为大雁塔。笔直修长的大雁塔很伟岸,像一名男子,而玲珑秀丽的小雁塔很娇美,则像一位少女,密檐式砖结构的塔形是少女那层层叠叠的裙摆。

因其娇美,内部空间比较促狭。上塔的楼梯陡峭,越往上爬越难走,到第十层后要弯着身子才能上,而最后一层只有一个容许一人通过的小口。登塔的一路上我都在昏暗的光线下努力寻找着塔身的裂痕,因为小雁塔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它曾经在大地震中被分成两半,塔的正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大缝,在后来的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竟然合拢了。这让时人惊异万分,今人探测发现这是“人合”。小雁塔和大雁塔一样的构造,塔基呈一个半圆球体,是一个“不倒翁”。

多次地震,对小雁塔还是造成了不小的伤害,硬生生地给它削了“脑袋”,成了一个敞口塔。小雁塔原有15层,而今只剩下13层。

站在塔顶,可以一览小雁塔景区全貌,和大雁塔一样,那些高楼大厦严重影响了视线。

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里的雁塔说的就是小雁塔。“雁塔晨钟”在唐代时就有了,每天早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数十里内都可听到,成为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的晨声。而今,我们是没有耳福聆听这“雁塔晨钟”了,好遗憾。还好前人用“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的诗句为我们记录了亲耳所听的感触,细读来可以去感知一番。

往事越千年,大唐盛世已经乘风而去,大唐神音亦不复,这何尝不是一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高山流水成绝响?

还好,被孤单留下来的小雁塔在若干年后迎来了伙伴,那就是寺内保存下来的那口重达一万多千克的金代大铁钟。一塔一钟一佛心,它们相伴在一起,无声胜有声,再次把佛教文明的天地演绎得有声有味,铸就历史该有的凝重和庄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