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昭陵,千年回望

昭陵,千年回望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仰望昭陵汉代封土为陵,唐代以山为陵。由汉到唐,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帝王丧葬制度终于在又一个盛世时期出现大的变动。沿着盘山公路上昭陵,很远就能看到昭陵。临近昭陵时,更能为九嵕山非凡的气势所折服。同时,这山也因长孙皇后的魅力,在雄伟壮观中多了几许妩媚。待到昭陵漫山遍野的苹果花开遍时,你就能更切实感受到了。站在广场入口看昭陵,最大的感觉仍是它的宏伟气势。墓 道昭陵的墓道没有开发,只开发了两个陪葬墓。
昭陵,千年回望_中华古都文化之旅

跨越尘封的遗迹,思绪是否就可以滚过千年的浮云苍狗?

抚摸残缺的断垣,心境是否就可以驰过时序的尘埃迷雾?

面对斑驳的碑石,情怀是否就可以盛满文化的琼浆玉酿?

仰望昭陵

汉代封土为陵,唐代以山为陵。由汉到唐,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帝王丧葬制度终于在又一个盛世时期出现大的变动。这并不是因为李世民认为自己是功可比肩汉武的人物,生前一手开创史上多项“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迹,死后,也要在丧葬制度上有所建树。也不是因为贞观年代那群才情决绝的臣子,他们有着别样的上谏。这只是源于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怀着薄俭、不希望劳民伤财的心愿,在临终前留下“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的遗言。

帝王情深似海,唐太宗“从谏如流”,从而开启了唐代帝王以山为陵的先河。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榜样型帝后的德行,模范型帝王夫妻的恩爱,更多的是看到大唐盛世的开明,一代明主的魅力。

沿着盘山公路上昭陵,很远就能看到昭陵。昭陵的陵山叫“九嵕(zōng)山”,山形如九条巨龙盘旋,形象生动,气势非凡,山前有渭水迂回,山后有泾水环绕。这样的山水,连不懂风水的人看了,也会觉得是风水绝佳之处。

九嵕山不仅风水好,风光也不错。从南面看,它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则像日本的富士山了;从东面欣赏,则形同笔架。角度不同,景色不同也。

临近昭陵时,更能为九嵕山非凡的气势所折服。这山,无疑已经成了唐太宗的化身,成为大唐盛世的见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喟叹,你会有感而发。同时,这山也因长孙皇后的魅力,在雄伟壮观中多了几许妩媚。待到昭陵漫山遍野的苹果花开遍时,你就能更切实感受到了。

“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是唐太宗自己对以山为陵的看法,可见,薄俭的想法他也有,只不过以山为陵是为了借“土木形具”,薄俭可以“庶几奸盗息心”。由此可见,唐太宗考虑得更深远。

夫妻俩的出发点是美好的,只是没考虑到穿山造陵的工程不比平地起冢轻松,甚至任务更艰巨。唐太宗的陵墓在九嵕山主峰上凿山为洞,在山峰底部营建地下宫殿。遥想当年,要在如此山势陡峭的九嵕山修起长达400米的栈道,本身就是艰难的工程。“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这是《旧五代史·温韬传》里,温韬进入昭陵地宫的所见所感,这样的工程之大之难,就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了。

至于“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的想法,仅仅只是想法吧。一座帝王陵,怎么可能如平常百姓一样无金银玉器入殓?唐太宗不是要把《兰亭集序》作随葬品写进高宗的遗嘱中吗?只是这一个陪葬物,就远甚金银玉器对盗墓者的吸引力。

盗墓者防不胜防,既然走上这个行当,也不可能还有什么功德心可言,昭陵没能幸免。

走近昭陵

昭陵的壮观还在于它有陪葬墓达188座之巨,魏徵、李靖、徐懋功、尉迟敬德、程咬金……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贞观年间名人,几乎都陪葬在这里。“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贞观盛世,人才济济的场面,以这样的形式保存下来,让人惊叹。

当年的昭陵地宫外面还有许多建筑。《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今天这些建筑早已埋入了历史的长河,而今在昭陵前新修了一个大广场。站在广场入口看昭陵,最大的感觉仍是它的宏伟气势。

矗立在广场中央的唐太宗塑像,气宇轩昂,潇洒非凡。他头上的纶巾和身上的衮服似乎正在风中飞舞,把他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征尘拂去,让一个王者的风范屹立在上。睿智的眼神和博大的胸怀,是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更是胸怀天下、气度非凡的王者霸气。这雕像,鲜活生动,让人忍不住生出朝圣者般的心。难怪塑像前设祭台,轻烟袅袅,不少游人在烧香叩拜。

杜甫在那首《又次昭陵》中写道:“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这么顶礼膜拜的歌颂,并没有让后人觉得夸大其词,是真的名副其实!

可惜当年刻了二十四功臣图的凌烟阁荡然无存,还好司马道两旁设有与真人一样大的二十四功臣塑像。昔日的献殿灰飞烟灭了,有平面的遗址还原图绘在原来的地方可以参见,保持遗址真实性的同时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陪伴着李世民驰骋疆场的六骏作了土,有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再现它们的神勇和忠贞。

九嵕山海拔近2000米,由于相对地面高度已经不低,爬上九嵕山,只需要十多分钟,有些感觉不到这个海拔。站在山头,看到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墓小”,那些山间梯田开发得真壮观,呈现着沟壑万千之势,上山的盘山公路像一条漂浮的腰带。这里也是看山下广场上的平面遗址还原图的绝好之处,让人再一次为盛世的风华而触动。

墓 道

昭陵的墓道没有开发,只开发了两个陪葬墓。可以去墓道里看看,无疑满足了我莫大的好奇心。

踏过长长的石阶,便到了韦贵妃的墓前。韦贵妃原是隋朝齐王李珉的妻妾,后来成为了唐太宗的妃子。贵妃在唐朝的后妃等级中很高,死后成为除了和唐太宗合葬在九嵕山的长孙皇后外,离唐太宗最近的人。可见唐太宗对于她的钟爱程度。

墓道的大门真让人意外,如果没有那些标志,我真以为这只是一户山里住户的居所。以山为陵的墓道采用斜向下的角度,由于是陪葬墓,墓道只会延伸到一定深度就停止。

顺着十多米深的过道,首先到达的是墓道里的天井。古人讲究生前和死后都要一个样子,导致墓里的布置和他生前的起居样子要一致。这天井就相当于韦贵妃生前所住的院子。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墓门。墓门和天井之间有七八米长的过道,两旁有内阁,摆放着一些物品,再现的是墓主生前住处的情景。

在这长长的一段墓道两边,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墓主当年那些侍从的模样。对于唐人来说,这是精美的墓室装饰,而对现代人来说,就成了珍贵的历史史料了。通过它们,我们不仅了解到唐人精湛的绘画技术和工艺,更多的是了解了唐人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经历千年不腐,色彩还是那么鲜亮,人物栩栩如生,这是唐人留给后人莫大的宝贵财富。

这样一路行来,我仿佛看到了风韵迷人的韦贵妃,在众星捧月中,“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恭迎着唐太宗的到来,那风姿,连庭前盛开的牡丹也自叹不如。

韦贵妃墓只有一道墓门,青石砌的墓门有精美的雕花。弯腰走过墓门,再经过一道敞门,便真正进入墓室了。墓室面积不足10平方米,地面很干净。墓主陪葬的金银珠宝早被盗墓者拿走,而他们不要的东西,现在都进了博物馆。只剩青石制成的安放着韦贵妃尸骨的石棺,上面犹如被水泼过,感觉很鲜活。探头去看看,里面好黑,想到这是千年前的棺材,忍不住有点感到害怕。

出了韦贵妃墓,再去长乐公主墓。她是唐太宗最宝贝的女儿,长孙皇后的血脉,“天生丽质”的成语典故源自于她,她的名字叫李丽质。

唐代的开化风气孕育了一大群个性十足的公主。深明大义的文成公主,离经叛道的安乐公主,心比天高的太平公主……留给后人无尽的话题。相比较,长乐公主倒像个温柔可爱的乖宝宝。她13岁的时候就嫁给了表哥长孙聪,成就了一段青梅竹马的好姻缘。只不过红颜薄命,她23岁就病死了。

长乐公主的墓里有三道墓门,显示出她的地位明显比韦贵妃高。墓室里的天顶保存很完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星空和日月,无声在诉说着唐人对天文的关注,以及唐人高超发达的天文水平。

尾 声

跨越尘封的遗迹,在献殿平面遗址还原图上,在韦贵妃和长乐公主墓里,我的思绪滚过千年的浮云苍狗,看到了盛唐雄厚的国力、精湛的艺术,感受到了唐代女子风华绝代的姿容。

抚摸残缺的断垣,在陵山上,在墓道里,我的心境驰骋过时序的尘埃迷雾,看到那个“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的开化时代渐行渐远,但我们仍可以在“风云随绝足, 日月继高衢”的感慨中,千年回望,感受千古帝国和唐帝王的魅力。

面对斑驳的碑石,昭陵六骏、唐太宗墓碑、墓道墓志……这些东西都引领着我的情怀盛满文化的琼浆玉液。唐朝,中国历史上最风光的朝代;李世民,唐帝国最大的缔造者。大江东去,终会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