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时燕”与“烟水间”

“旧时燕”与“烟水间”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暑期阅读”时留下良好印象的,还有一组是有关南京都市人文的随笔集:一是《旧时燕》,一是《家住六朝烟水间》,一是《风生白下》,均为十六开平装本。作为“城市文化丛书”之一的《家住六朝烟水间》也是一部都市文化“寻根”之作。与《旧时燕》和《家住六朝烟水间》多用历史图片不同,以“南京人文笔记”为副题的《风生白下》,文中特意选用了不少作者自己及其友人的摄影作品,使得该书在无形之中多了几许现实关怀的氛围。

“后暑期阅读”时留下良好印象的,还有一组是有关南京都市人文的随笔集:一是《旧时燕》,一是《家住六朝烟水间》,一是《风生白下》,均为十六开平装本。摞在一起,煞是齐整,便于典藏;而各显匠心的书衣,俱见创意之美。

《旧时燕》(凤凰出版社二零零六年版)的副标题为“一座城市的传奇”,作者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章灿先生。本书封面仅以一帧丰子恺旧作“燕归人未归”漫画装饰于左上之角,以凸显全书“金陵古都,传奇如燕,在春天和秋天、南方和北方、历史和现实之间,飞来飞去”的感怀主题。

全书二十万字,其篇目依次为《旧时燕》、《金陵王气》、《虎踞龙盘》、《青骨成神》、《旧时王谢》、《六代乌衣》、《贵妃之死》、《霜深高殿》、《岩壑栖霞》、《有女莫愁》、《莫愁“变脸”》、《烟雨楼台》、《骑鹤扬州》、《高阁临江》、《百斛金陵》、《细数落花》、《叶落半山》、《爱住金陵》、《名士风流》、《有“足”自随》、《痴人说梦》、《俗眼看“花”》、《美酒生涯》、《沆瀣风流》,凡二十四篇,恰似用文字和插图交织而成的“金陵二十四景”,乃是不可多得的南京乡土教材。

我很赞赏他在本书后记中“数典述祖”之说:

历史本来是琐细的、复杂的、生动的……我期望换一个角度,从文学的诉说中,从文化的图景里,看一看城市的形象。让城市来叙述文学和历史,代替常见的英雄主角;同时反过来,也让文学和日常生活故事来叙述一个城市,代替那些枯燥的数字统计……我总觉得,谈论文学与历史,应该可以再多一点感性,多一点故事性、趣味性。每座城市都有许多典故,有很多传奇,有很多故事。这是城市文化精魂的凝缩,是城市的根。数典述祖,就是城市的文化寻根。

读着作者闪烁着“文化保守主义”风华的自白,我不觉莞尔,大有莫逆于心之感。

作为“城市文化丛书”之一的《家住六朝烟水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零五年版)也是一部都市文化“寻根”之作。它是南京知名藏书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作家薛冰先生同名旧作的“新一版”。

所谓“新一版”,除了大量增加了有关的插图外,在文字上仅仅是新添了一篇有关太平天国南京史事的随笔《虚妄的天堂神话》。在这一篇文章中,把他多年在南京乃至江南所知所闻的太平农民军反人类、反文明的劣迹昭然揭发于世,并借机表述了自己与专业史学研究者所不同的理性思考。他指出:

专家们研究的出发点,或许是太平天国的宣言;我所直接感受到的,则是历史痕迹与民间流传中所反映出来的太平天国实际作为。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南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在太平天国时期几乎全部被毁,而且几乎全部毁于太平军之手;代之而起的仅只有天国的衙署和壁画了……太平天国以南京为“小天堂”,在此建都11年,其物质与精神上对于南京城市文化的影响,又是当代每一个试图解读

南京的人所绕不过去的。

如本文即以所谓“小天堂”时代南京女性的实际生存状态为话题,结论是“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即使不比其他时期的封建政权更坏,也绝不能说(如罗尔纲等‘专家’所言——引用者注)更好”。所言甚是。因此种见识,乃是其从长期收集和阅读有关史籍文献而来,从其实地观察和不断思考中得来的。

作者生于南京,长于南京,少小时所见南京城市坏垣残迹,大抵都是“文革”以至太平天国期间所致。它们均是在时政当局号召的“革命”名义之下,被发动和组织起来的无知者的无畏之作。因此,在本书三十余篇文章中,时时可以读到作者在缅怀的痛惜中,不知不觉地就发挥着的批判理性。即如压轴之作《小卷阿》里对罗尔纲的直言批评,以及他为南京魏源故居保护所作的不平之鸣,仍然让人在愤激的言辞中感知到他那求真务实之心。

他说:“龙蟠里的这一座小屋(指南京魏源故居——引用者注),无论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还是对于中国改革史,都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地方;其意义,至少也不会低于作为中华民族屈辱标志的静海寺。而魏源故居被毁弃的经过,不仅对于南京文化,而且对于近半个世纪来中国文化的某种走向,都有着沉重的典型意义”,而其终归毁弃的结局,“也正标志着南京这座城市近代辉煌的最后终结”。至此,作者写作本文乃至全书的心情之沉郁可知。

“新一版”两百幅左右的插图,及其言简意赅的图注文字,是本书另一可观之处。作者在后记中颇有心得地说:“图文本不只是一种时尚,图片也不应该只是文字的形象化注释,它应能将图书内涵有效拓展……书中的插图与文字经过有机组合,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才是成功的图文本。”

而本书的实践,足以为“图文本”书籍提供一范式。如秦淮河作为南京的象征,自然是本书语境中的重要素材,大概至少有五六个章节述及之。如在《秦淮烟月》一篇中,他既有为《长桥选妓图》所注“三百年间多少骚人墨客心中笔下的佳境,画出来也不过尔尔。可见世间事多不宜落实”,又有为“明远楼外龙门街旧影”所注“(它)给世人多少一飞冲天的遐思;然而进了明远楼,才会明白脱颖而出是多么艰难”!无不饱含着一种苍茫的清明和深刻的简约。

与《旧时燕》和《家住六朝烟水间》多用历史图片不同,以“南京人文笔记”为副题的《风生白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零五年版),文中特意选用了不少作者自己及其友人的摄影作品,使得该书在无形之中多了几许现实关怀的氛围。

本书作者是供职于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南京作家诸荣会先生。全书依次为《台城悲歌》、《辟邪,辟邪》、《一条在诗意中延伸的小巷》、《莫愁湖的形态》、《凤凰台诗话》、《此岸,彼岸》、《月上秦淮源》、《太平门的风》、《天生桥、胭脂河与凤凰井》、《心祭龙江》、《阳山碑材猜想》、《清凉堆积的地方》、《湮没的名园》、《郁郁乎文》、《两个真实的背影》、《感伤南京人》、《紫金魂》、《秦淮河从窗下流过》。

其中《两个真实的背影》,通过评说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作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一个拒绝还是接受“歌女卖唱”的细节,深入地探析了作者们“勇敢地渴望,勇敢地拒绝”的内心真实世界,最后由小见大地昭示了两位先生因出身不同所致的待人处世态度的不同,乃至各自人生道路的不同:

两位先生的两种不同的家庭背景,给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底色,因此,朱先生似乎更平民化一些,俞先生似乎略贵族化些许;但是,这两种看似极不相同的品性也有重叠的内容,这就是真性情、不虚伪,能自持、不放任。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人格,似乎懦弱的朱先生终成了“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人的救济面粉”的民族英雄,而矜持的俞先生终于渐渐陷进了书斋,最终成就了自己坐拥书城的人生。

林非先生在《风生白下:南京人文笔记》的序言中说,作者的思想见解,“是在从容和生动的叙述之间展开的”,且在事件或者人物的关节处,多有“细腻的描绘”,而讲究的文字又足以显示其文笔的优美。他期待着,如果能够始终在类似《秦淮河从窗下流过》这样优美的文字中间,“融合着灵动的形象、浓郁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那么“极好的散文”,是一定能够写出来的……

无论是《风生白下》一书的末篇《秦淮河从窗下流过》,还是《家住六朝烟水间》的前序,乃至《旧时燕》的后记,我们被强烈感染了的,是包括诸荣会、薛冰和程章灿先生在内的所有南京作家、学人对金陵人文的钟爱之情。这种情愫,既是他们作文的动力,也应该是我们展卷阅读的终极人文价值之所在。

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八日于金陵江淮雁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