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取丹心照汗青

留取丹心照汗青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铭记着一个叫岳飞的英雄。岳飞死后被追封为鄂王,碑文中的“王”指的就是岳飞。自宋孝宗下诏给岳飞平反,并以厚殓仪式迁葬岳飞遗体到栖霞岭之后,这里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前往祭悼的圣地,并留下大量的诗文,而今化作通往岳飞墓园的路上,所经南碑廊的陈列碑刻。
留取丹心照汗青_中华古都文化之旅

在西湖,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中,沉迷在引人入胜的人文故事里,却往往会遗忘这方动人的山水埋葬着一个王朝的荣华。还好“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象征华夏民族脊梁之一的岳飞安眠在西湖边的栖霞岭,历史上经久不息的争议性话题之一的“忠奸之辩”在这里上演。当你踏入岳王庙的时候,南宋那段让后人感慨万千的历史就在人物和话题之间“复活”了。

抵达岳王庙,矗立在面前的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以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建造的岳王庙门楼在马路的对面。一路之隔,让岳王庙的门前布局变得别有深意起来。古朴的石牌坊映入了西湖的水光里,高大的门楼出现在西湖的山色中,一条人间道虽然让水光和山色无法融合,却能让前来瞻仰的人在通过人间道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从灵动的西湖步入深沉的西湖。

穿过马路,整理好思绪,站在门楼下面,抬头仰望“岳王庙”三个黑底镏金的大字,给人最大的感触是:全国有多处纪念岳飞的祠庙,这里无疑是最高规格的,整个门楼透露着巍峨庄严的气势。

跃过门楼,是一条长长的青石甬道通向正殿忠烈祠。走在甬道上,似乎踏上的是一条朝圣之道。前方是宽阔的朱红色大殿,里面塑有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的彩色岳飞坐像,在两旁古木参天、绿意盎然的红绿交映中,岳飞好像一朵五彩祥云,等着朝圣者到来。

精忠报国的故事启蒙着孩童时代的教育,《满江红》一词澎湃着少年时代的热血,“忠奸之辩”成为人生岁月中常争论的话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铭记着一个叫岳飞的英雄。抛开现实因素不谈,这个有着浩然正气、远大抱负、坚贞人格的岳飞,他身上有太多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他已经从一个人上升到了“神”的境界。

从正殿中间“心昭天日”的门匾,到殿内两面壁“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再到坐像上面“碧血丹心”和“浩气长存”的两块横匾,古今名人用手中的笔抒发胸臆,书法各有千秋,但都统一流露出书者落笔时的情绪激昂、心潮澎湃,表达着对岳飞的崇敬之情。书法内容各有其意,却从不同角度倾诉着岳飞的崇高精神。

至于那块“还我河山”的横匾,则是岳飞的手迹。字如其人,刚劲飘逸的四个大字让我们不仅感受到岳飞作为一个军人的坚毅、正直、大气,更触摸到岳飞骨子里的洒脱——把生死置之度外,愿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还的潇洒。而这四个字的深意则会把今人带回绍兴四年(1134年)的五月。这样的时节,本应是春暖花开、江山如画,可华夏大地却被金人的铁蹄践踏得不堪入目,这让岳飞怒发冲冠、壮怀激烈,带着三万岳家军从鄂州出发攻打金人扶植的傀儡政权,岳飞一声“定叫贼人还我河山,飞不擒寇,誓不返渡”的出军誓言不仅震撼了岳家军,更震撼了山河。“还我河山”定格的就是这样一段历史记录。当然,这四个字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满江红》一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大殿内还有以“勤学苦练”“岳母刺字”“收复建康”等命名的九幅壁画,讲述着岳飞的生平故事,从而把这个主殿变成游客回顾岳飞、感受岳飞魅力的地方。

绕过大殿,在去岳飞纪念馆的路上会看到一块孤零零立在草丛中的石碑,字迹不是很清晰,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王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岳飞死后被追封为鄂王,碑文中的“王”指的就是岳飞。我们感受到岳飞性格中的一种天真,不圆滑处世,想要活就活得硬生生、坦荡荡;更感受到他渴望活得纯粹,不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一心只为天下太平。然而,结果呢?他在马背上颠沛流离一生,在官场上常常受到牵制,“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南宋偏安于南,“临安”成了政权的“永安”……

天命难抗,立志做忠臣良将,成为民族的脊梁,免不了悲剧性的命运终结。当一个人就这样成了英雄,还为这个名称带来咀嚼不尽的悲剧色彩,即使沉冤昭雪、流芳百世又如何?生前死后到底恨难平!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那么,我们的人生价值观,该何从去选择:刚正不阿,还是圆滑世故?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吧,毕竟“中庸之道”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

自宋孝宗下诏给岳飞平反,并以厚殓仪式迁葬岳飞遗体到栖霞岭之后,这里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前往祭悼的圣地,并留下大量的诗文,而今化作通往岳飞墓园的路上,所经南碑廊的陈列碑刻。至于北碑廊则陈列岳飞的诗词、奏折和画像碑。

路上你会遇到“精忠柏亭”,这是一个半亭,象征着南宋只拥有半壁江山,里面陈列的硅化石,被大家亲切地称作“精忠柏”,相传为长在风波亭因不平岳飞之死的柏树枯死所化,僵而不倒。柏树象征着英雄精神,有“精忠柏”这样的草木诉说岳飞的美名,对于爱憎分明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当然也不能便宜了恶人,于是便有了“分尸桧”来承担秦桧的骂名。相传明代杭州府同知马伟有将一棵桧树锯成两半后种在岳坟前,称为“分尸桧”。而今,我们可以在被称为“精忠桥”的小拱桥边看到一棵孤零零的桧树,还被石栏“保护”着。

短短的几十米路,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我们看到的是岳飞死后近千年来的个人文化积淀,真的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岳飞就这样鲜活地活在千秋万代的国人心中。

穿过墓阙,岳飞墓园终于出现在眼前。在绿树的浓荫下面,一条墓道通向一大一小两座墓。一对高大的望柱之后,分别代表忠、孝、节寓意的马、羊、虎三对石像生,以及三对石刻翁仲分布在墓道两侧。正中的大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左侧则刻着“宋继忠侯岳云墓”。它们都是圆形拱顶的墓,墓身由条石围砌,封土上面长满了青青芳草。

这一幕,让人看到的是森严的封建礼葬制度,有些冰冷,心生敬畏。大家不仅仅跟岳飞隔着的是古今时空和阴阳两界的距离,还隔着世俗礼制的鸿沟。幸好有其子岳云的“陪伴”,人世亲情温暖了这种礼制冰冷。他们并肩在战场上为定中原的理想奋斗,可以在黄泉路上相伴,还能千百年来一同接受后人的祭拜,实在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父子。

在岳飞陵园,不得不说跪在岳飞墓对面铁栅栏内的四个铁铸像——秦桧、秦桧妻王氏、张俊、万俟卨,有“喧宾夺主”之嫌,他们俨然成为岳飞祠堂里最惹眼的“标志”。其他三人也许熟悉的人不多,秦桧肯定是家喻户晓。资料中记载, 自明朝正德八(1513年)年以来,铸像因人击打,已经历经8次补毁,9次重铸。历史如云烟,现代人对历史人物的爱憎观念已不再那么明显,对这段历史公案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看法,再加上而今有文明参观条例的约束,铁栅栏的“保护”,击打铸像的行为肯定是少有的。至于会不会唾骂,有些不好说。这不,铸像背后有树立“文明参观,禁止吐痰”的牌子。

对于流芳百世的岳飞,还一度有些人站在民众的对立面,用“愚忠”来评价他。对于这样的评价,我只想说我们不能用今人的思想观念去定义古人。但我们也不得不要清醒一点儿的看待岳飞“莫须有”的罪名:李敖曾说“莫须”是宋朝的口语,意思是“难道不”“难道没”的意思,那么“莫须有”就是“难道没有”的意思,这一度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认同。想当初宋高宗连续用12道金牌才令岳飞班师回朝,虽说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12”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数目。对于当时江山不算坐稳的宋高宗来说,这不仅仅关系到面子问题,更关系到君王意志受到忤逆,北定中原、迎回二帝根本就不是宋高宗所愿。

对于遗臭万年的秦桧,几百年前,江南才子文徵明就已经指出宋高宗才是真正的元凶,秦桧充其量只是一个帮凶,一个具体的岳飞案件执行者而已。没想到却成为了最大的“债主”,受到千百年来的众生声讨。如果今天铸像能开口说话的话,我想秦桧会有一大堆的苦水要吐,无边的“冤”要申。不信,你好好地看看那秦桧的铸像,他并没有长着一张大奸大恶的嘴脸,低眉垂首,是真诚地在向岳飞请罪,也在无声胜有声地为自己“申冤”。

日本小说家田中芳树说:“当我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旅行之际,都一定会向当地人询问:对你们而言,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应该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大概百分之百都会提到岳飞。”无论怎样,岳飞是当仁不让的英雄,他所象征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浩然正气,史书在深情地记录,岳王庙在真实地诉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