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曹妃甸提出修建十八公里海上通岛公路构想的是首钢人。促成此事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时任首钢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凝,另一个是时任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薛渤珣。
徐凝是地地道道的首钢人。1954年出生,曾任首钢技术供应处处长、北钢公司原料处处长、首钢办公厅主任、首钢集团改革办公室主任、首钢工会主席、首钢总经理助理,是首钢搬迁曹妃甸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2001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北京长安街西头的首钢总部办公地——月季园,身材高大的薛渤珣脚步匆匆地闯进门来。
他一见面就发起怨气来:“徐总,我们在前方浴血奋战,你们在后边打冷枪,是吧?”
徐凝一时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如坠五里雾中,马上安慰道:“薛主任,你别激动!到底怎么回事,坐下来慢慢说!”
薛渤珣坐下来,讲述了事情的具体经过——
今天,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北京梅地亚宾馆召开了北方港口论证会。具体内容就是:对在大连港还是在曹妃甸建设二十万吨铁矿石码头进行比选,两个港址只批一个。尽管曹妃甸的水深条件比大连港要好,但是国内的钢铁企业比较萧条。唐山争取获批的最好理由是与首钢联合建设曹妃甸深水码头,为可能的搬迁创造条件。恰好此时出了岔子:山东省政府准备把莱芜钢铁厂搬迁到日照港,首钢设计院正积极争取为这个项目做设计方案。山东省政府提出希望与首钢联合报送国家发改委,这样有利于项目的批准,首钢同意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得知首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报告,就把曹妃甸搁置了。最后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大连港的二十万吨铁矿石码头项目,把曹妃甸“缓建”了。
薛渤珣不能容忍首钢“一个姑娘找两个婆家”,于是会议一结束就冒着刺骨的寒风乘车直奔首钢找徐凝问个究竟。
徐凝摇头:“我怎么不知道有这件事?你等一等,我找罗总问问!”
罗总名叫罗冰生,时任首钢集团董事长、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
徐凝一会儿回来了,解释说:“我问了,罗总知道此事!但是首钢与山东联合上报的文件不是首钢要参与莱芜钢铁厂的建设,而是参与设计,更不是首钢准备搬迁日照!”
薛渤珣非常失落:“徐总,你知道吗?你们与山东联合上报的这个文件,使曹妃甸在和大连港的这一轮较量中名落孙山,再提也是几年后的事了!多年的争取,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呀!”
徐凝非常理解对方的心情,也为曹妃甸的这次意外落选而惋惜,但是还是满怀信心地鼓励道:“薛主任,别着急,冷静一下!我们的前期工程只是争取国家批准立项的一个方面,我们老是这样干干巴巴地一味跑前期工作也不行,应该在曹妃甸创造一些条件,促进国家批准。比如说先修一条路,今后有企业有部门领导到曹妃甸考察,就不用再从嘴东渔港上船了!”
薛渤珣茅塞顿开:是啊!过去我们从嘴东渔港乘船上岛再回来,往返需要八九个小时,给人的感觉是曹妃甸在茫茫的大海里,这个地方很遥远,工程耗资巨大。如果我们修一条路,坐着车一直开到岛上,既快速又便当,说不定结果就不一样了!
徐凝是个办事果断的人,马上提出:“能不能唐山拿一半钱,首钢拿一半钱,先修一条路?”
薛渤珣从首钢回来马上向时任唐山市市长张和做了汇报,得到积极支持。张和感叹道:“真是个好主意!就按首钢的建议办,咱们先修一条路!”
按照当时的设想,十八公里通岛公路工程所需要的建设方案,是利用唐山北部山区的土石方,用汽车运到曹妃甸。因为路很窄,车辆不能双向行驶,只能进去一辆车卸了退回来,下一辆车才能进去。需要工期两年半,投资三点四亿元,首钢和唐山两家各拿一半。
薛渤珣拿着方案来到首钢找徐凝进行协商。徐凝吓了一跳,说:“薛主任,八字还没有一撇呢,一下就拿三点四亿元,是不是投资太大了?”
薛渤珣也觉得对方说的有道理,工期太长,投资太大,方案应该进行优化。薛渤珣又专程赶到北京找到时任交通部总工程师、知名港航专家刘济舟。
刘济舟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对建设港口具有丰富的经验。巧合的是,他也是冀东人,此前曾经参加过首钢“蓝宝港”的多次论证,是建设曹妃甸深水大港的有力支持者之一。
刘济舟建议说:“采用袋装沙的方案肯定要好些!”
薛渤珣诧异地问:“什么是袋装沙方案?”
“就是用尼龙袋装上沙子垒大堤!”
薛渤珣回到唐山后又向张和市长作了汇报。张和很高兴,几天后亲自带队赶到上海,拜访了上海航道总设计院工程师陈学良。
陈学良在网上给他们演示了“袋装沙”方案的工艺流程:不是使用传统的土石方工艺方案,而是就地取材使用海中的沙子进行吹沙造地。具体办法就是将特制的直径两米到三米的尼龙袋子铺到海水里。用绞吸船把海底的泥沙搅动起来,用泥浆泵抽出来喷到袋子里。然后从外界给它动力,用人在上面进行踩踏,海水不断渗出,沙子逐渐沉降。因为沙体不是圆的,而是多棱形的,在沉降中咬合,密实度非常大。
俗话说:北方人玩石头,南方人玩沙子。
北方石头多,所以北方人一旦架桥修路,首先想到的是用石头;南方缺少石头,所以南方人就就地取材用沙子。
真是别开生面啊!
张和和薛渤珣等人越看越入迷,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用这种办法的确比用石头强多啦!不仅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效率!
张和当即委托陈学良给曹妃甸通岛公路做一个“袋装沙”工艺方案。
陈学良很快就把方案做出来了:工期一年多,投资两亿多。
薛渤珣带着这个优化后的方案,再次赶到首钢找到徐凝。
徐凝很高兴,又向朱继民、王青海等首钢领导做了汇报。
经过研究,同意这个方案,决定正式与唐山联合建设这条十八公里的海上通岛公路。
于是,一个由首钢总公司、唐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建设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唐山港投资公司等五家组成的股份制机构“唐山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很快就成立起来了!首钢作大股东,占百分之三十。
招标工作随即开始。
招标总投资一点七亿元,工期十个月。
薛渤珣向张和建议:“干脆让陈学良他们来个带案招标吧!”
所谓“带案招标”就是把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捆绑在一起,带着设计和施工方案来投标。
张和同意了。
上海航道设计院一举中标。
上海航道局、天津航道局、长江武汉航道局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等国内几大疏浚单位带着大队人马和施工机械浩浩荡荡地开进曹妃甸。一场打通波涛滚滚的潟湖区,建设十八公里海上通岛公路的浩大工程战役打响了!
消息通过媒体很快就传开了!
首钢搬迁,风传已久。但是许多外国钢铁企业,特别是国际上的供货商,听说要在渤海湾深处的一座小岛上吹沙造地建设新厂,既好奇又难以置信,都想来看看。
为了让他们看个究竟,时任首钢总经理王青海带队从北京赶往曹妃甸施工现场。从海边一直到甸头的十八公里通岛公路刚修成,坎坷不平。汽车颠簸厉害,客人都坐不住了,连连叫苦。快走到曹妃甸甸头的时候,他们居然不走了——
“不去了!不去了!”
“还没到目的地啊!”
“不需要去了!我们看见了,是真的!”
这条通岛公路的路线是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的。曹妃甸涨潮时会出现两股海流:一股来自东边老龙沟,另一股来自西边二龙沟。两股海流环绕在曹妃甸的周围,形成一条汇潮线。
汇潮线必须保留,否则会造成回淤,使海洋的流向受到影响。这条路就修筑在两条海流形成的“脊背”上。
2003年3月开工,原定年底全线贯通。然而11月,渤海湾突发五十年一遇的特大风暴潮,将刚刚建成的简易路基全部冲毁,数百名建设者被围困在滔天巨浪中。尽管这是“发九月九”,渔民祖祖辈辈不出海的季节,但是当地渔民还是冒死驾船出海,将被困的建设者们陆续接应到岸,避免了巨大的伤亡事故。特大风暴潮过后,工程很快复工,但是工期被迫推迟了,不得不又追加了新的投资。2004年5月,通岛公路全线贯通,追加投资三千多万元。
十八公里海上通岛公路的建成,彻底结束了只能从嘴东渔港乘船上岛的历史,曹妃甸也不再是从陆地上望不见的岛屿。自此,所有的工作为之一变,一批又一批开发建设者纷至沓来,曹妃甸开始空前火爆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