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啊,你一定知道俄罗斯中部遥远而陌生的西伯利亚吧!
那空旷无垠的冰冷大地,那苍莽幽深的原始森林,那荆丛簇簇的山峦草地,那人迹罕至的稀疏村落,那在雪地上艰难喘息的沉重马车……
整个印象,就是两个字——“荒凉”!
令人望而生畏的“荒凉”……
在首钢京唐公司,我曾经采访过不少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新一代大学生,这里的干部职工都习惯地将这些“八零后”,亲切地称之为“我们厂里的年轻人”。
这些心高气盛的、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之所以应聘首钢,差不多都是冲着首钢在北京来的。而到实地一看,这些“一业多地”的新建钢铁基地,不是建在边远的村镇,就是建在沿海荒滩,所以这些满怀激情、满怀憧憬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生、博士生们初来乍到时,都有一种被抛到荒凉的西伯利亚的感觉,顿时产生了一落千丈的心理落差。想到要一辈子把青春和热血抛在这里,就感到不寒而栗,有的恨不得立刻就转身奔逃……
真正因为荒凉而走的寥寥无几,多数是因为爱情。
在这里,集中了来自中南大学、东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鞍山科技大学,河北工学院、河北理工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是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集体。
一个客观实际的问题,也就相伴而生。一旦工作确定下来,就该到了需要解决个人问题的年龄。
来到这里的绝大多数是男生,许多人有女朋友,而他们的女朋友又差不多都是大学同学,或者是后来考取了不同城市和不同专业的高中同学。现在男生来到了迁钢,女方当然也想应聘过来,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实现了情侣团聚,一举两得。
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其中涉及到两个难处:一是企业缺乏工作岗位。京唐公司是钢铁企业,能够提供给女生的,诸如行政之类的工作岗位非常有限;二是社会上也难以安排。
尽管如此,留下来的还是绝大多数。
“从一所大学来到另一所‘大学’,每天穿着齐刷刷的‘校服’,下班后就如同下晚自习一样自由奔放,师傅就是老师,工友就是同学!我们既然选择了首钢京唐公司这所国际一流的钢铁‘大学’,就只能虚心学习,踏实工作!这里条件再艰苦,还能赶得上在祖国大西北挥洒血汗的大学生们艰苦吗?那才是真正边远偏僻的山沟呢!任何伟大的建设工程都是从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始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体现出我们的真正价值!激情使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一起,这是一次新的‘入校’,就让我们以开拓奋进的业绩,通过实践的考试,领取工作岗位上颁发的新‘毕业证’吧!”
一位新入厂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记录了在首钢京唐公司的工作和生活。
这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比喻!
必须客观地承认,就工作和生活环境而言,迁钢和首秦这两个首钢搬迁后新建的钢铁基地,尽管都在偏僻的乡镇,但是社会依托条件要比首钢京唐公司好得多。
体会最深的是那些应聘签约到这里的大学生们。周末,家在北京和唐山的干部职工可以乘车回家,而这些大学生们则只能留在岛上过着孤独的周末生活。
但是,孤独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创业激情。
一批又一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陆续来到了曹妃甸。开始是不情愿,想离开,但是随着将自己的人生和学识不断融入这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渐渐地爱上了这里,离不开这里了。不仅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爱情。他们是海上钢城里最年轻的一代,是处女海上最绚丽的第一缕朝霞,照耀着未来的世界。若干年后,当曹妃甸成为一座朝气蓬勃的海上城市的时候,他们就是第一代市民,是整个发展史上的第一行文字。
在首钢京唐公司,流传着一位女大学生“独身闯岛”的传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蔡爽,是吉林省长春市人,1984年2月出生。父亲在长春火车站附近承包了一家国企招待所,母亲是一名教师,妹妹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冬天,首钢京唐公司派人到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参与人才招聘会。她递上了自己的简历,意外通过,可以到首钢京唐公司面试。12月份,正是寒风刺骨的隆冬,她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千里之遥的曹妃甸。从长春乘火车赶到唐山,乘长途汽车赶到唐海县城,又乘长途汽车沿着十八公里通岛公路赶往曹妃甸岛。给她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路途,不叫公里而叫“加”。当时的路还没有完全修好,坑坑洼洼的,道路两旁都是芦苇和衰草,越走越荒凉,失落感愈来愈强烈。长途汽车的终点站在厂区的东南角,当她看到气势宏伟的海上钢城时,又顿生新奇感和向往感。已经是午休时间,机关人员已经下班了。她等不及,就索性花十元钱打了辆个人的蹦蹦车,穿过宽阔的厂区,赶到首钢京唐公司的指挥中心办公楼。直到下午上班时才等到原办公室主任吴福来。吴福来满怀惊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位身材娇小、散发着青春气息、像自己女儿一样年龄的姑娘,为她“独身闯岛”的精神深深感动,不过还是提醒道:“现在我们这里还处在艰难创业阶段,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你主动来我们公司,我们欢迎,正需要像你们这样年轻有为的高材生,不过你要做好吃苦的精神准备,想好喽!”
她初入社会,也渴望在这个新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找到锻炼自己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表示:“我很愿意到这里工作!”
尽管长春距离唐山路途并不遥远,但是一听说女儿毕业后要到唐山工作,父母还是不放心,不想让她来。
她态度坚决:“唐山还远吗,我还没有到深圳呢!”
父母执拗不过她,就勉强同意了:“你既然坚持,就去吧!”
第二年盛夏时节,她毕业了,到首钢京唐公司报到。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是星期四,第二天就是绝大多数职工回北京的日子,剩下他们这些大学生们在厂区生活。这天天空下起了雨,她躲在屋里觉得有些寂寞。第三天是星期六。尽管下了一夜的雨越下越大,她还是决定到唐山这座地震废墟上崛起的崭新城市去看看。她顾不上吃早饭,就直接上路了。因为休班时公司没有专程开往唐山的通勤班车,她就先花十元打车到十一“加”道口,再等候从岛上开往唐海县城的小班车。雨下得特别大,远滩近水一片迷濛。她在路口等了好长时间,就她一个女的,站在滂沱的雨幕中特别孤独。小班车终于来了,她浑身湿漉漉地上了车。到唐海县城后,感觉这里的生活条件要比岛上好多了。她首先找个饭馆饱餐了一顿,然后又乘坐长途汽车赶往唐山,徜徉在人流如织、车流如海的繁华街道,这让她又仿佛回到了故乡长春生活的日子。现在这一切都暂时告别了,她火热的青春将永远洒在这充满憧憬和向往的异地他乡。这里即将成为她的新家,她不仅要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还要在这里收获爱情、成家立业。时间一长,结识了一批校友和工友,生活便渐渐充实起来。
我是2009年4月14日第一次来到首钢京唐公司进行采访的。一到这里,时任办公室主任吴福来就情不自禁地给我讲起了她的故事,使我非常渴望见到她。第二天晚上,我终于见到了这个从遥远的大东北独自一人闯到荒岛上的姑娘。不仅她自己来了,还带来了应聘到这里的男女大学生伙伴。他们七嘴八舌地向我讲述了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切身感受,给我留下了爽快不已的印象。
多年以后,我遇到一个在这里工作的朋友,无意间问道:
“你知道蔡爽吗?”
“知道啊!”
“她现在怎么样?”
“她现在是公司的团委副书记了!”
去年,当我修改这段有关蔡爽的故事时,突然想到她现在工作和生活已经稳定了,也该到谈恋爱的年龄了,不由自主地牵挂起她的“个人问题”来。
我给她打了手机。
她欣喜地告诉我已经找到了男朋友。
“是一个单位的吗?”
“是周边单位的,我们东北老乡!”
是啊,2007年12月到首钢京唐公司报到,转眼间她已经在这海上钢城生活了将近七年的时间,不仅完全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珍贵而甜蜜的爱情。我真诚地在心中为她祝福!
她的同伴里,有许多同是2008年毕业应聘签约到这里的大学生:毕业于兰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河北邢台籍的李银芝,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系的河北保定籍的范培远,毕业于湖南大学企业管理系的河北唐山籍的赵建军……
李银芝说:“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我也是通过招聘来到这里的。毕业后原来准备考研,可是我们大学同宿舍的两个同学都在人才招聘会上投了简历,我受了感染也递交了,就这样来到了这里。开始很后悔,因为对这里的气候环境很不适应。兰州地处西北高原,气候特别干燥,下雨也很少,即使下雨也大都是毛毛细雨,很少听到震耳的雷声。可是在曹妃甸,属于海洋性气候,经常下雨,而且一下就特别大,打雷特别厉害。当时我们住在唐海县城,都开玩笑说:住唐海就买船吧!这个地方雾也很大,周末没事就在屋里待着,我们出不去。现在已经习惯了,觉得这里挺好!”
范培远说:“我父母都是农民。我有一个弟弟,考研去了北京,我留在了唐山。我们的学校就在唐山市,上学的时候就听说首钢京唐公司是冶金行业中的标杆企业。2007年10月份,全国各大钢厂招人,我把简历投给了首钢京唐公司,面试通过后就签约过来上班了。我是学冶金的,能到一个新建的大钢铁企业上班,是个好机会,很不容易,我很珍惜!”
赵建军说:“我的家就在唐山。父亲在开滦工作,母亲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家里就我一个孩子。我的许多同学在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工作,见面问我:毕业以后上哪儿啊?我说:我还没想好!他们就说:去京唐公司吧!我早就听说首钢搬迁到这里建设了大型钢铁企业,我是学企业管理的,所以也想来。对我的选择,家里也很支持。因为离家近,父母也比较放心!”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首钢京唐公司变化很快,几乎一天一个模样!他们去过迁钢,觉得厂区绿化得很好。曹妃甸原来光秃秃的,一切从零开始,如今已经成为最现代化的钢铁企业,非常了不起!现在厂区建设得也很漂亮,尤其是夜晚,出了厂区往远处一看是满眼的灯海,照亮了厂前波光粼粼的海面,一号特大型高炉在水中的倒影,很好看,很壮观!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以自身经历自编自排了一出小话剧。第一场叫《初到京唐》,第二场叫《融入京唐》,第三场叫《奉献京唐》。表现的是一批新毕业的大学生离开校园,来到曹妃甸工作和生活的心路历程。这些新一代大学生,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沉稳内向,具有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梦想。他们刚到这里的时候,完全被少见的荒凉吓住了,陷入了强烈的失落与迷茫。于是,有的人想离开。签约后,他们被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都换上了蓝色工作服,开始了由学生到学徒的转变。面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钢铁企业,他们既感到幸运又感到知识不足,开始向老师傅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最后与整个首钢京唐公司的干部职工一起,共同投身到洪流中去,成为栋梁之才。
“你签合同了吗?”
“我刚签完!”
“咱们就是员工了!”
“是的,咱们从今天起就是这里的正式员工了!”
…………
在首钢京唐公司,这样的新一代大学生很多。
他们在这里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找对象难。
因为单位女职工少,他们的选择余地很有限:第一圈,在内部找;第二圈,在唐山找;第三圈,在老家找……
有的大学生未婚妻在异地工作,想调过来。有的大学生未婚妻没有工作,想在这里安置工作。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暂时还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只得走了。其中热轧作业部就有两名研究生,因为这个原因离开……
尽管如此,更多的大学生留在了这片抛洒青春和热血的土地上。他们在老一辈钢铁人的帮助下,在与现代化钢铁设备打交道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性格,最后百炼成钢。
在2011年迎春联欢会上,首钢京唐公司为十九对新人举办了隆重而热烈的婚礼。时任首钢京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毅代表五千九百八十三名干部职工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在证婚词中说:“你们为了建设国家的重点工程,为了建设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铁厂,满怀着青春的理想和创业的激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曹妃甸这片热土上。你们把茫茫的大海变成了片片沙滩,又在这片片沙滩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你们在这里相识相爱,也许少了许多花前月下的浪漫,但是艰难的创业历程见证了你们真挚的爱情!我们不仅收获了生产的丰富成果,一朵朵爱情之花也伴随着工厂的建设和发展而绚丽绽放!”
同年9月6日上午,“海誓山盟,京唐之恋”集体婚礼在首钢京唐公司厂区成品码头隆重举行。
碧海蓝天,彩球高挂。
在主席台两侧,悬挂着巨幅对联,上联写着“见证海誓山盟,相约京唐之恋”,下联写着“缔结幸福姻缘,共创幸福家园”。悬挂在左边的空中巨标上写着“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爱情婚姻同享美满,相亲相爱相帮相学相濡以沫事业家庭相得益彰”,悬挂在右边的空中巨标上写着“海誓山盟志同道合铁水钢花熔铸百年好合,龙腾凤翔情真意浓俊男靓女共建幸福家园”。八百多名干部职工目睹了这场面对大海的婚礼。王毅致证婚词。浩瀚的大海和巍峨的厂房见证了青年职工的甜蜜爱情!五十八对郎才女貌、光彩照人的青年佳偶,在欢快的“婚礼进行曲”中手牵手,踏上红地毯,穿过幸福门,步入了婚姻殿堂。这些新人首先许下婚礼誓约,接着交换结婚戒指、印上恩爱之吻、感恩三拜礼、共饮交杯酒,最后与领导合影留念。仪式结束以后,公司又组织他们进行了“北京首钢三日游”,畅游首钢北京石景山老厂区、故宫博物院、鸟巢和颐和园。
两年后的同一个时节,“海誓山盟,京唐之恋”集体婚礼再次在首钢京唐公司厂区成品码头举行,又有六十对新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时任首钢党委副书记姜兴宏、曹妃甸区区委副书记韩建民和唐山市妇联副主席郭姝婷分别致主婚词、证婚词和贺词……
一位新一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表达出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这个地方
这里是一个寂寞难耐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灯红酒绿的人,
请不要来这个地方;
这里是一个正在开发建设的荒凉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
请不要来这个地方;
这是一个艰苦备尝、矢志创业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畏惧艰苦的人,
请不要来这个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
请不要来这个地方……
这里虽然没有影剧院,
生活就是施展才能的舞台;
这里虽然没有麦当劳,
沙子拌饭也格外甜香。
这里虽然没有服装秀,
蓝色工作服就是最好的时尚。
我们的岗位就是炼铁炼钢,
选择炼铁炼钢就是选择刚强。
钢在燃烧冷却后才格外坚固,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成为合金钢……
我们常说“海誓山盟”,我们常说“海枯石烂不变心”。如此众多的年轻人面对着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喜结良缘,难道不是真正的“海誓山盟”,真正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吗?
谁说这里不是城市?
这里也有宽敞的街道,也有独具特色的街名——
这里是经一路……
这里是经二路……
这里是经三路……
这里是炼钢路……
这里是冷轧南路……
这里是热轧西路……
这里是热轧北路……
这些街道,都是干部职工经常走过的地方,也是他们命运、人生和心灵的街道。这座别具一格的城市,是他们亲手建起来的,每个街名都是他们事业和情感的名片。
也许你去过许多城市,漫步在那些陌生的街道上,有的只是一种新奇感;但在这里,在这座新兴的钢铁城市里,你却有一种融入感、凝聚感。因为每一盏路灯,都闪烁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每一辆奔驰的汽车,都颤动着内心的旋律。
谁说这里不是见证爱情的绝佳场所?不必刻意寻找浪漫的风景,大海就是赐予他们的最好《婚礼进行曲》,钢城就是赐予他们的最好嫁妆。很快,他们的崭新一代就将在这里诞生,这是比任何钢铁还要珍贵的“产品”,更新一代钢铁工人的命运,就从这些嗷嗷待哺的“产品”开始。
有人说:“别看现在首钢京唐公司的大家庭原本是来自首钢和唐钢的,但是多少年过去,老一辈的首钢人和唐钢人都退休以后,这里就没有两个公司的明显概念了!留在这里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到时候都是京唐公司人!”
是的,青年就是企业的希望!
他们就是这座海上钢城的未来之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