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京唐公司一号特大型高炉开炉的那一天,是全中国、全世界的业内人士都聚焦的时刻。
在潮水般的人流中,有一位壮年人显得特别奇特。
他双手捧着一张黑白遗像。
遗像上是一位面容清瘦的慈祥老人,褶皱的脸上写满沧桑,目光中透着坚毅。
这位老人,名叫程德贵。
手捧遗像的,是他的三儿子程国庆。
程国庆是代表九泉之下的老父亲,特意不远数百里从北京赶到曹妃甸来参加开炉仪式的。
程德贵,1923年生人。1939年初春,年仅十六岁的他就到日本人统治下的石景山制铁所北厂当铸管翻砂工。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接收大员一来就遣散工人。为了养家糊口,程德贵只得和工友们搭帮结伙到门头沟去挖煤。
1948年12月,石景山解放,工人开始自己当家做主人!1951年,程德贵又回到石景山钢铁厂成为热风炉加温工。为了尽快恢复被日伪和国民党破坏的高炉,他和工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炉台上。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三十三天不回家,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清掉了凝固的铁渣,保证了正常生产。由于表现出色,他先后在1953、1954、195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成为工厂管理委员会的工人代表,1956年又被评为全国劳模,前往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得到了一个特殊的奖品——小闹钟。这是令程德贵一辈子最难以忘怀的经历和礼物。
1958年,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石钢以国家拨付的二点四亿元,实行大包干,凭着“回马坡前不怕鬼,不怕汗水漂起船”的冲天干劲,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原定三年才能建成的三号高炉、三号焦炉和一座烧结厂。其中三号高炉,就是后来的五号高炉。这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钢人自己建成的第一座高炉啊!
程德贵成为了这座高炉的第一任热风炉班长。他不仅工作起来认真负责,对许多构件都用卡尺细心量过,稍有差错就要求返工,而且特别注意安全。他们全班的工作都与煤气有关,但是从未出过一次事故。有一次,高炉发生异常:炉壁被烧得通红,连螺丝都快被熔化了,可是炉温却怎么也上不去。怎么办?他一连好几天都蹲在炉前进行仔细观察,最后发现造成这一意外情况的真正病因:煤气与氧气接触得太早了!他马上把这一发现报告给炉长,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及时对设备进行了改造,风温很快得到提升。
最难忘的,还是高炉大修。
为了加快高炉大修改造速度,首钢采用了一种新的施工方法——“高炉整体推移安装”。这边拆旧炉子,同时在不远的地方建新炉子,最后把新炉子推移到旧炉子的位置。这种方法曾经在苏联乌克兰钢铁厂应用过一次,但在国内尚无先例,而且重量也大不一样:乌克兰钢铁厂推移的是五百吨,可首钢推移的是三千七百吨,炉体足有十多层楼高。邀请乌克兰钢铁厂的专家们来进行技术指导,他们围着炉子转了三圈,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这么重,这么大,就是上帝来也移不动!”但是首钢人天生“不信邪”,硬是经过多次模拟实验,采用整体平移的方式,成功地将这个庞然大物推移了三十九点五米,准确到达预定位置。那天,程德贵带着程国庆来到了新落成的高炉前,整个工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爷俩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当晚中央广播电台还报道了此事,称这是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程德贵带过许多徒弟,许多人成为首钢的栋梁之才——有的被提升为首钢处级干部,有的被提拔为副总工程师,有的被调任北京市冶金局总工程师,有的被调往全国其他钢铁企业……
可他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乐此不疲地奔忙在默默奉献了大半生的5号高炉炉台上。
1979年,程德贵退休。高中毕业的程国庆顶工,如愿以偿地成为首钢试验厂的一名整模工。临上班前的那个夜晚,程德贵特意把那个承载了崇高荣誉的小闹钟当做传家宝,传给了程国庆,并再三叮嘱:“三班倒的时候,一定要上好小闹钟,千万别误了点啊!
程国庆没进厂之前,把当整模工想象得很美,可一进厂,才设身处地地体味到了多么不容易!不仅劳动条件艰苦,而且劳动强度很大。七天有六个夜班,每天都要穿着厚厚的工作服,下到数十度高温的浇铸区劳作,浑身都是湿的。一回到家,父亲就让母亲给他做好吃的。可他不能看见床铺,只要一坐,身子一倒,就“呼噜呼噜”地翻过“枕头岭”了。后来,程国庆所在的试验厂被扩建成为第三炼钢厂。到了20世纪80年代,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工作时也使上了对讲机,出工伤的概率越来越低,工作环境大为改善。
1984年,程国庆成了家。1991年,不仅当上了班长,还分到了一间十多平米的房子。1995年,又分到金顶街两居室,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起来。
程德贵看了,非常高兴。退休后,老爷子最爱听京剧,看电视,看报纸,看《三国演义》,最爱看的是首钢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和《首钢日报》上刊登的新闻。人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心始终没有离开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五号高炉,不仅时不时地向晚辈人回忆自己在五号高炉工作的经历和故事,有时居然还戴上白帽子和白手套进行现场表演,甚至后半夜做梦还在痴情地呼喊:“不行,炉子不顺,我得马上去啊!”
1996年,程德贵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行动不便,日子开始艰难起来。
到了2003年春天,喜忧参半的消息不断传来:喜的是首钢开始走出北京,建设迁钢和首秦两大新型钢铁基地,并在曹妃甸修路建港,为搬迁创造条件;忧的是首钢要压产二百万吨,第一个要停产的就是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五号高炉!
他坐不住了,仿佛就像面对即将告别的老工友一样,心里很不是滋味,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尽管病情已经很严重,就连走路说话都十分困难了,却非要去五号高炉看看。孩子们都劝他别去,可老爷子执拗得很,非去不可!
那是九月的一天。秋高气爽,白云淡淡,儿女们特意找了一辆车,拉着程德贵从八角游乐园附近的居民小区,驶进石景山脚下的炼铁厂,驶到五号高炉宽大的炉台上。炉长李天印是程德贵的徒弟,热情地接待了分别已久的师傅,耐心地搀着他一步一挪地从主控室到宽大的环形炉台转了一圈。程德贵眼睛近视,不断地凑近前看了又看。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两眼直勾勾地说不出话来。就在即将上车告别的时候,程德贵又情不自禁地艰难转过身来,久久地凝视着牵挂终生的五号高炉,双唇蠕动,好像有满腹的话语,却又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滚烫的泪水,滴滴滑落在双颧隆起的脸颊上。
2003年,与他相濡以沫了大半生的老伴王世珍先他而去。程德贵开始变得孤独沉默起来,常常面对空洞洞的窗户,望着天空中飘逝的流云发痴发呆……
2004年10月9日上午10时55分,这位为首钢奉献了全部青春和生命的程德贵老人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还依依不舍地向孩子们倾诉了两个最后的心愿:第一个就是一定代表他出席五号高炉的停产仪式,第二个就是一定代表他到曹妃甸新厂去看看新建的特大型高炉……
2005年6月30日上午,程国庆特意出席了五号高炉停产仪式,完成了父亲的第一个遗愿。细雨霏霏,淡雾迷蒙,仿佛是老天都在含泪向这座新中国成立后首钢的第一座高炉、连续生产了四十七年的五号高炉做最后的告别。这是首钢搬迁调整后停产的第一座高炉,也是父亲工作了大半辈子的高炉。来自四面八方的首钢人潮水般涌到这里。宽大的炉台上陈列着展示牌,上面记载着在高炉工作过的炉长、党支部书记和劳动模范的名单,其中就有程德贵的照片和先进事迹。人们纷纷在火红的留言带上签名留念。他代表父亲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五号高炉,我的老伙伴,我永远忘不了你!”
今天是首钢京唐公司一号特大型高炉开炉的日子,也是他完成父亲第二个遗愿的日子。头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把珍藏已久的老父亲遗像满怀深情地看了又看,小心翼翼地擦了又擦。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就乘车赶往距离北京二百二十多公里的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出席隆重的开炉仪式。宽敞高大的高炉平台上,人山人海,彩球高悬。当领导们手抚启动球,全场一片欢呼。火焰燃烧起来啦,炉膛亮起来啦!他仰望着大高炉通红的火光,满怀激情地对照片上的父亲说:
“老爷子,您看见了吗?点火成功了,这可是您生前最渴望见到的新首钢、新高炉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