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就会付出代价

创新,就会付出代价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遭遇了“特大风暴潮”。上午9时,首钢京唐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开炉点火仪式。27日上午11时,四号出铁口顺利喷涌出第一道炙热的铁水,流动状态非常好,经过检验,生铁成分合格,直接被运到炼钢厂转炉炼钢。2010年7月到2011年7月,首钢京唐公司连续十三个月未完成高炉生产计划,两座特大型“高炉兄弟”严重失常一年多,创下了“高炉失常时间最长、损失最大的惨痛记录”。

2011年,首钢北京石景山老厂区涉钢系统全面停产,部分员工被分流到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此时遭遇了“特大风暴潮”。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叠加的“特大风暴潮”,而是在实践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航程中因出现失误和挫折掀起的负面舆论“特大风暴潮”。

其实,对这场特殊“特大风暴潮”的到来,人们早有预料。

正如知名炼铁专家、钢铁研究总院炼铁室主任沙永志所言:“建设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在中国钢铁企业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就像攀登珠峰一样,体积每增加一立方米,就意味着高炉的布料和除尘等技术难度成倍增加!”

时任首钢设计院院长何巍说:“现在人们都在讲创新,然而真正做好的却很少,这是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选择了创新,就等于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创新越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风险就越大,不仅仅是经济责任,更重要的是政治责任!”

风暴的源起是一号特大型高炉“炉况长期失常”。

2009年5月21日,炉缸直径十五点六米、设有四个出铁口和四十二个风口、具有十大类六十八项新技术的中国第一座特大型高炉“大胖小子”,在一片众望所归的欢呼声中成功点火开炉,“顺利出生”。初期生产状态良好,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节节攀升。到了2010年3月,利用系数、风温、焦比、燃料比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就全面达到和超过设计水平。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号特大型高炉初战告捷给炼铁人带来的喜悦就开始被忧愁所困扰:这个“大胖小子”原本是个“身体欠佳、体弱多病的孩子”,突患两场“大病”,最后竟然“卧床不起”,出现了“长时间休克”,面临死亡威胁。

第一次“大病”,发生在2010年3月底,由于突发高炉罐渣故障,铁渣体积大幅增加,导致倒渣进入风口,被迫停风;4月,受周围影响,焦炭热性大幅度下滑,高炉退负荷;较大气流管道频繁,风量逐渐萎缩,不能顺行,指标有所下降;5月,由于积极“抢救”,“病情”有所好转,随着焦炭质量的提高,高炉逐步恢复负荷,炉况处于调整恢复期。

此时,“第二场大病”又意外爆发:5月8日,由于炼钢主控室突发电缆失火故障,导致一号特大型高炉无计划休风一百八十个小时(二十四天)零二十八分钟。复风后高炉用了八十七小时(三点六天)零五十二分钟实现恢复,才让人们稍微舒了一口气。

6月26日,“弟弟”——二号特大型高炉顺产“降生”。上午9时,首钢京唐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开炉点火仪式。10时20分,成功送风点火。27日上午11时,四号出铁口顺利喷涌出第一道炙热的铁水,流动状态非常好,经过检验,生铁成分合格,直接被运到炼钢厂转炉炼钢。

进入7月,“哥哥”的病情加重:炉况恶化,开始失常;7月14日,彻底“休克”,进入“昏迷”状态。

“哥哥”的“病情”,也影响到了“弟弟”的健康。

2010年7月到2011年7月,首钢京唐公司连续十三个月未完成高炉生产计划,两座特大型“高炉兄弟”严重失常一年多,创下了“高炉失常时间最长、损失最大的惨痛记录”。

高炉的时好时坏,起起伏伏,给后两道工序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生产和经营。从2009年5月开炉投产至2011年,企业连续亏损,尽管组织力量全力扭亏,仍然难以摆脱困境,首钢京唐公司陷入“乌云压城”的多事之秋。

当初,在是否建设中国第一座特大型高炉及其与新建钢厂相关的二百二十多项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的方案论证中,有些院士和专家持有异议,认为这样大的高炉“国内没有,国外少有”,工艺流程上存在诸多风险,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吃“苦头”!

于是,旧事重提——

质疑:“高炉有缺陷!”

否定:“设计不合理!”

嘲笑:“怎么样?不经过四千,直接干五千五,就是不行吧!”

还有的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把首钢京唐公司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们历经多次科学论证才最终确定下来的伟大壮举,视为“好大喜功”!

“唱衰”的阴云笼罩在曹妃甸的上空。

但是,科学毕竟是科学。

首钢京唐公司始终清醒而冷静地认为:两座特大型高炉在设计上没有任何问题。

处在这场负面舆论“特大风暴潮”中心的朱继民,自有主见:

“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是要付出代价和遭遇挫折的!这种自主创新不仅会使首钢京唐公司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更为中国钢铁工业开拓出一条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和鼓励自主创新,能不能实现自主创新,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命运!我们的社会舆论应该对自主创新给予更多的鼓励,而不是出了点儿暂时的困难就无端地进行讽刺和指责!如果一方面提倡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出现暂时的曲折和失败,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不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自主创新是一种披荆斩棘的探索,要允许失败,甚至允许付出代价,才能更加义无反顾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崭新道路,加快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

首钢京唐公司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心理定力,是因为通过组织有关专家对“炉况长期失常”的临床表现进行认真的会诊后,认为主要病因是:从技术上讲,过去只有操作容积两千五百立方米高炉的经验,没有操作容积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的经验。而这座特大型高炉集中了诸如全干法除尘、顶燃式热风炉、无料钟炉顶等许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要想驾驭它技术难度很高。既没有现成的操作经验,又没有可供借鉴的资料,一切从零开始,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从经营管理体制上讲,由于首钢、唐钢联合建厂,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要做到“水乳交融”,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从产品上讲,从研制成功到达标达效,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期”;从市场上讲,要在低迷的钢材市场中获得主动权,需要一个较长的“闯关期”。这是无法回避、必须勇敢面对的过程,这是矛盾、问题不断暴露和解决的过程,也是逐步完善、提升跨越的过程。

他们坚信,只要矢志不渝地不断摸索特大型高炉的冶炼操作规律,不断熟悉特大型高炉的操作方法,就一定会闯关夺隘,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他们能够闯过这一关吗?

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同行们都在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