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的典范

“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的典范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8月22日,一场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首钢总公司和中国冶金报社共同举办的“转型发展·钢铁强国高峰论坛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钢实践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首钢搬迁调整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钢铁工业生产流程。首钢京唐公司的建设采用了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对于首钢京唐公司投产后,在驾驭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上曾经遭遇的暂时困难、曲折和挫折,他有着独到的见解。

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8号,北京会议中心。

2014年8月22日,一场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首钢总公司和中国冶金报社共同举办的“转型发展·钢铁强国高峰论坛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钢实践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研讨会规格很高: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首钢京唐公司国内专家委员会主任徐匡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国家冶金局局长蒲海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部副部长殷瑞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冶金部副部长吴溪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副会长王晓齐、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苗治民,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天义,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武钢集团总经理马德强,鞍钢股份公司总经理王义栋,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才让,太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晓波,河北钢铁集团副总经理王新东,山钢集团总经理陈启祥,本钢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沙钢集团党委副书记陈晓东,渤海钢铁集团总经理严泽生,泰山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王守东,中天钢铁集团常务副总裁高一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新创,副秘书长李克敏、屈秀丽、王利群,中国冶金报社社长、总编辑陆闻言,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陈贵民以及企业、协会、研究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专家、企业家、行业精英等三百余人莅临论坛。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靳伟,时任总经理徐凝,党委副书记何巍,时任首钢副总经理兼首钢京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毅及各有关部厅、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顺义冷轧、首钢京唐公司、首钢矿业公司等从事技术研究、产品管理的相关人员也出席了论坛。

参会的专家和学者,许多是曾经在冶金部和首钢、唐钢工作过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他们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的钢铁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奉献了毕生的智慧和心血;许多是目前还在全国各大国有钢铁企业和脱颖而出的民营钢铁企业任职的领导同志,正在带领员工们挑战全球金融危机的凛冽寒冬,为加快现代钢铁工业创新发展而忘我工作,矢志突围;有一些还被首钢聘为首钢京唐公司国内专家委员会成员,亲自参与首钢搬迁曹妃甸这一世界钢铁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不仅为首钢京唐公司的规划、设计、建设积极建言献策,而且对投产后的生产和运营给予极大关注;有的是首钢搬迁项目的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带领员工走出北京,远离故土和亲人,战斗在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的第一线,以自身的实践为以京唐公司为代表的首钢“一业多地”的开发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谱写了辉煌而壮丽的篇章。细数这群星荟萃的与会名单,就如同仰望中国钢铁工业苍穹中的璀璨星河。

最引人关注的是徐匡迪所作的主旨讲演《创新驱动,促进钢铁企业转型发展》。

徐老不愧为大专家、大学者,一开篇就结合国内外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从建设面对海洋的蓝色工厂到提升为资源可循环的绿色钢厂的历史性跨越的角度,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开发建设首钢京唐公司的意义。

他肯定钢铁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对现在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表示忧虑。认为对其进行调整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减量调整。他把大家思绪的目光带向欧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都进行重建。当时的法国、德国等十一个欧洲国家的钢产量超过两亿吨,仅德国就达到八千多万吨。现在这十一个国家的钢产量只有不到七千万吨,德国仅有四千多万吨。欧洲的钢铁工业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进行了痛苦的减量调整。欧盟成立后,进行了货币和金融政策的统一,对钢铁行业不再提供新增贷款,并收紧原有贷款。同时,欧洲的煤钢共同体对于关闭工厂的企业给予补贴。日本的钢铁工业也经历了减量调整,新日铁系统的高炉数量从过去的十四座减少到目前的九座,并对工厂实施了专业化整合。

另一种,是涅槃重生。他又把大家的目光带向遥远的北欧。历史上,北欧地区的瑞典、挪威、芬兰的钢铁工业曾经非常发达。他们通过环保和法律的手段来限制钢铁企业的排放、用水、土壤污染等,从而实现了钢铁工业的结构性调整。目前,北欧地区的钢铁企业大多只生产特殊钢,并且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如瑞典的斯凯孚集团主要生产轴承钢,阿维斯塔公司主要生产不锈钢,山特维克公司主要生产硬质合金和核反应堆材料。

接着,他把大家关注的目光拉回到国内。上述这两种类型的调整在中国的钢铁行业都已经初现端倪。其中减量调整的代表性例子,是宝钢与广钢的重组;而涅槃重生的最具代表性例子,就是首钢搬迁曹妃甸,建设首钢京唐公司,百分之九十三的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那么,首钢京唐公司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呢?

他强调,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只能通过减量重组,建设绿色钢铁厂来代替。首钢搬迁调整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钢铁工业生产流程。首钢京唐公司的建设采用了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其核心思路,就是将钢铁企业原本单一的钢材生产功能,转变为具有三大主要功能的平台:一是优质钢材的生产平台,二是能源高效转化、梯形利用的工业过程;三是大宗废弃物消纳处理和综合利用的工厂。

他认为,首钢京唐公司的建设,基本体现了当初的设想:第一,是用电基本上靠自身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产生,用电的自给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点二。该公司炼一吨焦炭可以发电一百千瓦时,其用电成本远远低于工业用电价格。第二,是实现了粉尘近零排放,将全部粉尘密闭起来进行布袋除尘,在工厂里看不到烧结厂的灰烟,焦化厂的蓝烟和转炉的黄烟。这些粉尘被收集起来后,其中含铁的粉尘进入烧结厂循环利用,非铁粉尘与高炉水渣混合起来用作水泥熟料,具备年产三百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目前,考虑厂区土地的使用等因素,首钢京唐公司没有投资建设水泥生产设备,而是将熟料卖给冀东水泥厂。第三,是炉渣、炉尘等废弃物全部实现了循环利用,可从炉渣里回收铁、从烟气除尘设备里回收氧化铁,换算为铁,每年约可回收五十万吨。第四,是实现了能源的梯级转换,利用高温的煤气作燃气轮机的燃料,燃气的尾气通过余热锅炉转变为蒸汽继续发电,最后形成一百摄氏度的低温废气用于海水淡化,这对于严重缺水的华北地区而言,非常重要。

对于首钢京唐公司投产后,在驾驭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上曾经遭遇的暂时困难、曲折和挫折,他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他看来,一个新的钢铁厂,从建设投产到达产达效总要有一个过程。首钢京唐公司在此前两年多的生产正常化的过程中,主要适应了两大变化:第一,是适应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的理念。过去的钢铁生产过程是一种间断性的生产,高炉出铁是不考虑后道工序能否消化的。严格地说,这并不是按照工业的规律来组织的,而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采用“一包到底”技术,铁水入包之后不用“倒包”就直接进行脱硫,然后进行脱磷、脱硅,再到转炉里进行脱碳。这一流程讲究的是以匀速的节奏,组织连续性的生产。第二,要实现能源的梯级回收,能源的调度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电厂要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但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的产生都是间歇性的,如何调整这些能源的热量、温度,使其实现持续和均衡供给,是生产连续的关键,这些都要靠能源中心来进行。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连续性的流程,并将其与后面的连铸连轧连成一体。

他高度评价了首钢京唐公司适应特大型高炉生产正常化的业绩:

“首钢原来的高炉容积是两千立方米,首钢、迁钢的高炉容积是两千五百立方米,而首钢京唐公司的高炉容积是五千五百立方米。大高炉的炉膛大,风口多,解决如何把高炉“吹透”的问题是顺行的关键。在这方面,首钢摸索了好长时间,并组织全国的专家进行攻关,现在首钢京唐公司的高炉指标非常好,高炉利用系数达到‘二点三’,在全世界的大高炉中绝无仅有!”

在全世界的大高炉中绝无仅有!这是对首钢京唐人开拓创新精神的由衷赞许!

他充分肯定地说,像首钢京唐公司这样的新建钢铁项目要展现出其竞争力,必须依靠自身的适应和调整,才能实现在各种恶劣的市场环境下都能生存的目标。到现在为止,首钢京唐公司的设计理念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其流程已经被证明是先进的。目前,首钢京唐公司生产运行已经基本稳定。他相信,以首钢京唐公司当前的品种质量和经营管理情况,至少像现在这样保持微利是不成问题的。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财务成本过高的问题,首钢京唐公司将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

时任首钢副总经理兼首钢京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毅,代表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靳伟做了题为《践行钢铁强国之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发言:

“首钢搬迁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国家第一次将钢铁企业整体迁出大城市,走向沿海发展,是涉及国家、地方、企业、职工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首钢京唐公司与先期启动的迁钢公司和首秦公司、首钢冷轧公司相继建成投产,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首钢京唐公司通过探索规律,加强管理,全面推进达产达标达效,到2014年5月已经全面实现盈利。这表明首钢京唐公司的综合优势正在发挥出来,表明中国人能够建设和驾驭好世界一流钢铁企业,为实现钢铁强国的伟大梦想迈出了新的步伐!”

8月23日,参加高峰论坛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从北京驱车来到位于渤海湾的曹妃甸工业区,来到首钢京唐公司这座大海上的钢城。他们顶着炎炎烈日,迎着飒飒的海风,兴致勃勃地考察了指挥中心大楼、两座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2250热轧车间、第三冷轧厂、海水淡化项目。干净整洁的新厂区、先进的工序、有序的管理、高效的运输,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德高望重的专家和学者,有许多人不止一次出国考察过日本新日铁君津厂和韩国浦项的光阳厂,曾经为他们“前港后厂”的临海布局、紧凑的工艺流程、现代化的大型装备和先进工艺而感叹,也一直期待着我们中国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临海靠港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首钢京唐公司虽然借鉴了日本和韩国钢铁企业的模式,但绝不是他们的翻版,而是超前一步,充分体现了“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定位和要求,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基地和自主创新示范厂,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

长期以来,世界工业一直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相互对立而难以协调的尖锐矛盾。光强调快速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保护,最终会制约经济,危害人类的生存。“新一代可循环”的现代钢铁工艺流程,才是既快速发展经济又兼顾环境保护的唯一出路。谁自主创新程度最高,谁最早实现“新一代可循环”,谁就引领未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首钢京唐公司和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创新和发展,绝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上,绝不仅仅是“再造一个新首钢”和“再造一个新唐山”,而是以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前瞻性思路,开辟了现代工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崭新时代。

最后,专家和学者们又驱车来到了厂区南侧的成品码头。一座座褐红色的吊机整齐地巍然屹立在码头岸边。前面就是波涛汹涌的港湾,直通渤海湾主航道,让人心胸辽阔,心旷神怡。首钢京唐公司的优质钢材产品就是从这里上船,运往全国各地,运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国土上一切需要的地方。

此刻,渤海湾惊涛拍岸……

此刻,曹妃甸涨潮汹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