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的孩子三岁时,一天从幼儿园回来,她妈妈说:“今天孩子被幼儿园老师批评了,老师说她中午在床上又拉又尿,弄得屋子里臭气熏天,老师很生气。”
三岁的孩子已经有羞耻心了,孩子躲在墙角,没有了平日的调皮和快乐,低着头不说话。虽然是老师说的,可我还是半信半疑,因为孩子在一岁多时,经过姥姥的训练,已经会自己上厕所,很早就不再尿床了。
我过去问她:“你今天真的在幼儿园的床上拉屎撒尿了吗?”孩子点点头,很难为情的样子。
“你要拉屎撒尿为什么不去厕所呢?”
“阿姨说午睡时不许随便下地走动。”
“你可以举手告诉老师你要去厕所呀。”
“我举手了,阿姨不在屋子里。”
“那你就大声说。”
“我说了,阿姨在外边没有听见。”
“你喊一声:‘阿姨我要上厕所!’”
“阿姨说午睡时不许大声说话。”
既然所有 “不尿床”的可能性都被堵住了,能让一个只有三岁多的孩子怎么办?于是我对孩子说:“你做得对!下次再发生这种情况,你还在床上拉,还在床上尿。”
第二天,我找到幼儿园园长说:“你们的老师在孩子午睡时擅离职守,还用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掩盖自己的工作失职。”那位老师后来真诚地道歉了。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我首先获得了一个信息:孩子在床上拉屎撒尿。其次,我和她本人证实了,但先不要去下判断,还要带着好奇心去求证、分析原因。这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很重要。
有的父母说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挨打也不去,家长是否耐心地和孩子求证过他为什么不愿意去呢?我们应该带着好奇心去和孩子核对。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特别耐心,要敢于低下身来,用平等的心去多了解情况。如果我们用权威的口吻直接指责、批评、打骂,就会让孩子和他自己真正的情感断绝了联系,只会盲从服从。小时候父母施加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性格、思维和观念的形成,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怎样帮助孩子在失误和失败中获取价值,这很值得我们父母思考。孩子在上幼儿园、上小学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作为家长,我们能不能带着好奇心多去问一下,去思考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不是与自己的某种引导方式有关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