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
仁,亲也。从人,从二。会意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含甚广,其核心是爱人。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还没有“仁”字的身影,到目前为止,人们一致认为,仁字最早产生于金文时期。
金文和小篆中的“仁”字形体相近,左边均为一个“人”形,右边均为“二”,正如《说文解字·人部》中所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会意字。”“二”为数之偶。偶,人偶也。“偶”与“耦”同,所以段玉裁注曰:“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根据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仁”字的结构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不分种族,彼此亲密无间。
“仁”的思想,远远早于“仁”字的诞生,早在殷商时代,中华民族便已产生了这种美好的思想。此后的西周统治者已经开始倡导“仁”。如《诗经·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其意思是都不如打猎高手阿叔,不仅确实美,而且确实做到了仁。
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均提到了“仁”,尤其强调了“仁”对“人”的重要性:“仁者,人也。”即群体中人与人必须亲密无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一时期,不仅儒家倡导“仁”,其他各家也提倡“仁”。《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即仁者爱人,完善了“仁”的内容。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大力提倡“仁”:“仁者,谓其心中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意思是:“仁”就是心中很高兴地去爱别人,并且更喜别人有福,而讨厌别人有祸。
【字里乾坤】
人是万物之灵长,而“仁”则是人对于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的一种美好期望。“仁”的创造,体现了我们的先人提出要建立一个充满爱的温情脉脉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同时,“仁”也是祖先倡导的美德,实现“仁”,即建立一个和平、文明、幸福的新世界,是我们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一方面从家庭、朋友、社会中得到爱,另一方面也需要自己奉献出仁爱之心,只有奉献仁爱与获取仁爱能够平衡的时候,这个世界才会和谐、美好,才会被仁爱那暖人心脾的光辉所笼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