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诗经》云:“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意思是:无论是步行或驾车,我的部队是成师又成旅。这里的“师”和“旅”,都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说文解字》说:“旅,军之五百人为旅。”《说文解字》又说:“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是周朝军队的编制。可以看出来,在这种编制中,五旅为一师。
显而易见,这里的“师”字与“老师”之义不太一样,那么,“师”字的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
“师”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也有学者认为,“师”为形声字,左边部分是声部,原读“堆”,又读“诗”;右边是形部,指代一幅丝帛,也是古代系在腰前“围裙”样的“佩巾”。后来,这种腰前佩巾成了有地位的高贵的人穿的“命服”的一部分。古代的老师很有地位,所以也要穿“命服”。不过这个解释有些牵强附会,身份高贵、可以穿命服的人很多,奈何专门指“师”?
“师”字最常用的意思是“老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意思就是说:“师”是一个名称,指的就是那些教人们懂得事物道理的人。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也用来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等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后来“老”与“师”合用,成为“老师”,就是对年辈最高的学者的称呼。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意思是在齐襄王时,荀子是年辈最高的学者。但到了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和“师”并称,也不再专门指代年辈最高之人,凡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一概称为“老师”。
古代有一种官职叫“太师”,“太师”有两种含义: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这是最高的官阶。后来演变为官衔,表示官阶高,或者表示恩宠,并没有实职,如宋代名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多由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的失意者来担任。
【字里乾坤】
从“师”的字源来看,它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字,首先是“武”,作为军队编制,它有两千五百人的力量。其次是“文”,先是作为老师,后来作为文臣,地位逐级上升。“师”,是一个内涵异常丰富的字。但是作为教育意义上的“师”,并不一定是专业的教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不一定是三个人,两人行也一定有我“师”。韩愈的《师说》中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可以给予我们教导和启发的人,都是我们的“师”。以程门立雪的态度,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以他人为“师”,才能不断充实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