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时候,一位教书先生给学生讲《论语·学而》篇。用民间的俗语来形容这位解《论语》的学生,就是“听三不听四”。反过来再说教书先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老师,非但没有把学生教明白,反而使其更加糊涂。身处教育岗位的人,应当消除自我中心的意识,将心比心地体会他人的感受,以他人能够接受的形式传授知识和经验。
【字源】
虚,太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
——(南宋)张炎《词源》
【汉字履历】
古时候,一位教书先生给学生讲《论语·学而》篇。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时,教书先生逐字解释道:“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不,虚字眼;亦,虚字眼;说,高兴;乎,虚字眼。”
教书先生讲完,随即问道:“这几句很简单,你们听懂了吗?”
“听懂了——听懂了——”学生拉长声音回答。
老师听后,满脸笑容,随意指点一个学生说:“你将这些词连起来讲一遍。”
这个学生站起来,摇着身子,晃着脑袋,一本正经地讲道:“孔子说,学习虚字眼,时时温习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高兴的虚字眼。”
【字里乾坤】
用民间的俗语来形容这位解《论语》的学生,就是“听三不听四”。学习最忌讳的是不认真、不分黑白、不辨对错,最终只会不知所云,什么都学不到。反过来再说教书先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老师,非但没有把学生教明白,反而使其更加糊涂。身处教育岗位的人,应当消除自我中心的意识,将心比心地体会他人的感受,以他人能够接受的形式传授知识和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