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正传》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系列动词

《阿正传》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系列动词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Q是一个饱受压迫剥削、侮辱损害、想革命又不觉悟的贫苦雇农的典型形象。课文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地揭示了阿Q想革命又不觉悟的性格特点。阿Q由于受封建道德观念的影响,对革命一向是 “深恶痛绝之”的。自己本是革命的基本群众,却认为拥护革命党是屈服 “投降”。就这样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昂”和“飞”表现了阿Q不可一世、飘飘欲仙的得意心情。这正暴露了他愚弱的性格弱点。

阿Q是一个饱受压迫剥削、侮辱损害、想革命又不觉悟的贫苦雇农的典型形象。课文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地揭示了阿Q想革命又不觉悟的性格特点。

阿Q由于受封建道德观念的影响,对革命一向是 “深恶痛绝之”的。不料革命却能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害怕,能使未庄的一群 “鸟男女”慌张,他未免也有些 “神往”了。但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群众,阿Q尚未觉悟,对革命的动力、目的、对象、方式等都存在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

他认为革命党都是些白盔白甲、反清复明的忠臣义士。自己本是革命的基本群众,却认为拥护革命党是屈服 “投降”。

他认为革命的目的是为所欲为,未庄的人都成了他的 “俘虏”,“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自命 “革命党”,走在街上见了赵太爷之流他都 “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就这样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昂”和“飞”表现了阿Q不可一世、飘飘欲仙的得意心情。回到祠内,“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简直到了想入非非、超凡脱俗的境地。

关于革命的对象,阿Q也混淆了敌我。他对小D和王胡也像对赵太爷一样地敌视,甚至跑到静修庵去 “革”老尼姑的 “命”。自己去迟了,捞不到油水,还深怪赵秀才、假洋鬼子不来招呼一声。为了不被冷落,便去结识革命党,又错投假洋鬼子门下,将革命对象误认为革命动力。

阿Q要攀附假洋鬼子,又自惭形秽,趁钱府的大门开着,便“怯怯的躄进去”。“躄”字描绘了阿Q趁人不备,躲躲闪闪、蹑手蹑脚急走的情态。结果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用 “哭丧棒”将他撵了出来。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都一笔勾销了。他灰心失望,百无聊赖,游到夜间,混到深夜,待酒店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去。“游”、“混”、“踱”和前面的 “飞”对照,鲜明地表现了阿Q从得意到失意的心理变化。

阿Q赶时髦把辫子盘在头上以示 “革命”,却又 “迟疑多时”,才 “放胆走去”。他认为抢大户是 “革命行动”,跃跃欲试,却又畏首畏尾,犹疑不前。听到小D说赵家遭抢了,他 “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他还想上前,两脚却没有动。他向往 “革命”,而 “革命”到来又惧怕 “革命”,与 “叶公好龙”何其相似乃尔!

阿Q回到土谷祠,越想越气,认为抢赵家没有自己的份完全是因为假洋鬼子 “不准我造反”,便 “毒毒地点一点头”,才下狠心去告状,让他 “满门抄斩”。阿Q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且采用精神胜利法去报复政敌,以求自我安慰。这正暴露了他愚弱的性格弱点。结果假洋鬼子并没有被杀头,阿Q反倒做了牺牲品。

鲁迅用了 “神往”、“投降”、“昂”、“飞”、“躄”、“游”、“混”、“踱”、“逃”等一系列动词,表现阿Q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收到寓繁于简,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的修辞效果。

1985年10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