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识字胡涂始》的仿拟手法

《人生识字胡涂始》的仿拟手法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标题 “人生识字胡涂始”用了仿拟的修辞手法。鲁迅在文章开头就申明说:“中国的成语只有 ‘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是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的句子,是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一种慨叹。鲁迅巧妙地运用仿拟的手法,翻造苏轼的话,出人意表地提出 “人生识字胡涂始”的论题。针对这种不正之风,鲁迅幽默地感叹道:“人生识字胡涂始。”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5年5月 《文学》月刊第4卷第5期《文学论坛》栏。

标题 “人生识字胡涂始”用了仿拟的修辞手法。仿拟是为了嘲讽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一种修辞格。鲁迅在 《伪自由书·崇实》中也用了这种辞格,以讽刺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诗云:“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这是套拟崔颢 《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鲁迅在文章开头就申明说:“中国的成语只有 ‘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是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的句子,是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一种慨叹。可以这样理解:人生识字摆脱蒙昧状态,智力得到开发,知书达理,心明眼亮了。但是,正因为脑子开窍,洞悉世事,对人情世态就多愁善感,忧患也就开始了。这种情况正如鲁迅在 《〈呐喊〉自序》中所说的,熟睡在铁屋子里即将闷死的人,并不感到死的悲哀,而被惊醒者就会感到无可挽回的苦楚。

鲁迅巧妙地运用仿拟的手法,翻造苏轼的话,出人意表地提出 “人生识字胡涂始”的论题。这种提法,表面上是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其实是故作惊人之语,引人注目,耐人寻味,富有辛辣讽刺的深意。

为什么说 “人生识字胡涂始”?文中作了透辟的论述。当时有些人学风不踏实,识了些字,读了点古书,似懂非懂,不懂装懂,“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却舞文弄墨,炫耀自己,吓唬别人。以己之昏昏,怎能使人昭昭?鲁迅尖锐地指出:“自己本来是胡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胡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然也不会明白。”针对这种不正之风,鲁迅幽默地感叹道:“人生识字胡涂始。”其实本意是说,糊涂之源不在于识字,而在于没有真正识字。这样说是对那些浅薄糊涂之辈进行嘲讽。

鲁迅认为写白话文要 “明白如话”。他说:“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习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自己没通的,没认识的,没弄懂的就不要写,以免以己之昏昏,使人昏昏。

1986年3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