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之树”也应

“理论之树”也应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如目前文艺界正在对人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同样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历来是全面地历史地分析人性的,把人的本质看做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研究人性主要应看人的社会性。过去极 “左”思潮造成了理论的混乱,把人性完全等同于阶级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也是要拨乱反正的。

歌德有句名言:“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这话意在强调生活和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理论必须基于生活和实践。但却不可因此得出轻视理论的片面结论来。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如果理论正确地反映、总结了实践的规律,它就必然会反转过来促进实践的发展,如果理论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充实、丰富,那么,理论不但不会是 “灰色的”,而且也会和实践一样是 “常青”的了。

文艺理论是来源于文艺实践的。文艺创作随着生活的不断前进而不断发展,文艺理论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优秀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们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全面地、深刻地认识文艺的本质、特征、作用、发展规律等等复杂的问题,对许多文艺现象难以作出科学的说明,因而也不可能正确地指导创作。只有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无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家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从文艺创作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并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文艺理论中合理的部分,才从根本上对于文艺实践中的各种基本问题和规律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并形成了科学的文艺理论体系。这样就使人类对文艺现象的认识从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跨进了一大步。正如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飞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是人类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最科学的文艺观,我们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既然要用文艺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应该自觉地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文艺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有一些人却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 ‘老一套’”,“解决不了问题”,也有的人贬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说什么是 “断简残篇”,没有建立起 “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是不正确的。

一种理论是不是 “过时”,是不是 “老一套”,能不能解决问题,主要看它是不是符合实际。如前所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源于文艺实践。它反映并总结了文艺实践中的客观规律,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探索新问题。只要它正确地全面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它就是 “常青”的,高于生命力的,而不会过时。比如一切文艺理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论中国或外国的古代文艺理论,都一直在进行探索。以西方古代文艺理论来说,有的一味强调文艺要真实地 “模仿自然”,却有意无意地排斥了作家的理想、感情和倾向,有的则又把文艺作品单纯看做是作家 “心灵”或“天才”的产物,根本忽视了文艺的源泉是生活,有的确实已看到了在文艺创作中作家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生活的关系,但却不能辩证地加以阐述。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实践论的基本观点,把文艺如实地看做是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头脑加工改造的产物,这样既强调生活是基础,又注意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既看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联系,又看到了艺术真实较之生活真实更集中,更典型。这样就实事求是地说明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作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但又不能纯客观地、自然主义地依样画葫芦,而必须经过选择、提炼、概括、集中乃至虚构,即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其实,以往许多优秀的作品正是这样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根据创作实践总结出这样的规律,革命作家自觉地掌握这条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就有可能产生比较优秀的作品。而当前出现的一些虚假的、苍白的、公式化的作品,正是违背了这条根本的艺术规律,脱离生活、排斥思想性、闭门造车、胡编乱造的结果。在文艺理论上,也由于对这条规律的怀疑,从而产生了片面强调 “自我表现”、“灵感”、“下意识”甚至 “非理性因素”等等错误论调。仅从以上这个根本问题来看,怎能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时了,不顶用了呢?

再如目前文艺界正在对人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同样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众所周知,人性论是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基础。有的资产阶级文艺家把描写抽象的、超时代、超阶级的普遍 “人性”视为文艺的 “永恒主题”。有的甚至把 “人性”只看做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排斥人的社会性,把 “人性”完全与动物性等同起来了,于是“人性”只剩下 “饮食男女”的动物性。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欤?”这难道符合实际情况吗?马克思主义历来是全面地历史地分析人性的,把人的本质看做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研究人性主要应看人的社会性。当然,社会关系本来是复杂的。既有阶级关系,也有其他种种关系。

过去极 “左”思潮造成了理论的混乱,把人性完全等同于阶级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也是要拨乱反正的。但研究人性问题确实也不能忽视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性毕竟是人性的主要方面。像目前出现的 《啊,人……》、《妙清》等小说,异想天开地完全抹杀了人的阶级性,把抽象的 “人性”写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产生了极为有害的社会效果。这也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的。

至于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 “断简残篇”、“不成体系”,那显然带有鄙薄之意。我们只要实事求是地看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包括拉法格、梅林、普列汉诺夫、高尔基和鲁迅等人,他们的著作所论及的问题几乎已涉及文艺现象的所有领域,诸如对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文艺的本质特征、创作方法、艺术风格,文艺发展规律,文艺欣赏和批评的规律……都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过去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又有哪一家的理论有如此全面、系统呢?既然德国古典美学可以成为体系,西方现代派文艺理论也可成为体系……为什么独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断简残篇”、“不成体系”呢?这岂不是有些厚彼薄此了吗?当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现的时间还不长,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发展,更趋成熟,这正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

历史事实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革命文艺起了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就我国的情况来说:五四运动以后,当我们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创作时,就出现了文艺繁荣的局面,反之,文艺工作就遭受了挫折。今天,我们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我们社会主义文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必将出现新的繁荣局面。我们有信心这样期望,随着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不但会出现社会主义时代的曹雪芹和莎士比亚,也必将出现社会主义时代的刘勰和别林斯基。

发表于 《云南日报》1981年12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