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认为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既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些共同特点,即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审美的性质,把文艺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来看待,也就是把文艺放在与它密切相关的诸种社会因素的联系中来观察,从而充分肯定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它的社会性质和作用,这种研究文艺的方法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于以往的文艺观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文艺观,有的把文艺看做一种孤立的、自足的 “本体”,从而妄图摆脱文艺与社会的联系去追求什么 “纯文艺”;有的又往往忽视文艺本身的特点,只把文艺当做分析社会问题的材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那些片面的观点是格格不入的,它从文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文艺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揭示了它的复杂性,因而它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文艺观。
《邓小平论文艺》从中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主义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之一的性质,以及它的特点作了充分的精辟的阐发,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一贯十分强调要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强调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包括文艺在内的 “整个思想战线的工作都要加强”。(见 《邓小平论文艺》第83、88页,以下凡引自本书的文字只注页码)邓小平同志非常鲜明地指出:“要用文艺创作,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工作紧密配合,造成全社会范围的强大舆论,引导人民提高觉悟”,并且抵制和反对错误倾向。(第7页)这里十分明确地肯定了文艺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战线的一个部分。因此,文艺义不容辞地要为巩固和发展自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过去一段时间,有人对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性质曾经提出过质疑,有人甚至加以彻底否定,也有人提出文艺仅仅是一种 “文化现象”,或者说文艺是 “自然生命力的表现”等等。作为具体的学术问题,对文艺的种种复杂情况确应深入细致地探究。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此作过反复论证。根据这个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一,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部分,理所当然地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早就指出 “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 “统一体的 ‘齿轮和螺丝钉’”。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 “文艺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第4~5页)这里论述了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文艺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一样是 “互相合作”的,目的和任务都是一致的,都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因此都要具有社会责任感,都要注重社会效益。在整个革命事业的 “统一机体”中,文艺仍然不过是 “齿轮和螺丝钉”,绝不能不顾自己的服务对象和总目标而 “闹独立”或追求 “特殊”。假如社会主义文艺不积极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奋斗,那么,它也就会失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了。邓小平同志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利益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些人对党中央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表示淡漠,对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表示淡漠,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历史和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英雄业绩,缺少加以表现和歌颂的热忱,对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少站在党的积极的革命的立场上提高群众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热情,坚定他们的信心。”接着他举出文艺界出现的一些不能容忍的现象:一些人热衷于写阴暗面,胡编乱造;一些人热衷于宣扬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一些人甚至写出宣扬色情的作品;一些人则 “一切向钱看”;等等。(第83页)这些情况实际上已离开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或者本身已成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种表现。因此,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要发挥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就必须坚决地长期地深入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这是 《邓小平论文艺》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学习 《邓小平论文艺》,就要联系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个最大的实际,旗帜鲜明地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文艺界的表现,理直气壮地坚持 “二为”方向和 “双百”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更好地发挥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
文艺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除了具有上述的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同样的共性外,毕竟还具有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艺的特殊性一贯十分重视,并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诸如,对文艺美、形象性、典型性、现实主义、情感、想象等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艺的多功能性质,都有论述。《邓小平论文艺》也特别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日常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第5页)文艺为什么是 “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呢?这就是由于它具有其他部门所没有的特殊性和特殊功能。对于文艺的这些特点,邓小平同志作了具体细致的说明,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特点在于 “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第6页)这里鲜明指出文艺的特征是 “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发挥作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文艺是一种特殊的 “掌握世界的方式”,也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诗要用形象思维”的问题。这就是文艺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由此也就决定了文艺的多方面的功能,“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第6页)这里所说的文艺的特殊性又绝非孤立自足的,如某些人所说的什么 “真正独立”的、“正宗文艺”的那种 “纯粹美”的东西,文艺的特殊性是与它作为社会意识的一般性辩证地统一着的,因此它既有 “娱乐和美的享受”作用,又必然有 “教育和启发”的作用。某些人故弄玄虚地、煞有介事地吹嘘的 “唯美”、“纯粹美”、“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不过是为了掩盖他们的某种功利目的而出的花招罢了。从全部人类的文艺史上看,从来也不存在什么与功利无关的 “纯艺术”。《邓小平论文艺》对文艺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第12页)把文艺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来看待,既如实强调它的社会性质,又突出了它的审美性质。这完全是切合文艺的实际情况的。
总起来说,《邓小平论文艺》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文艺性质和功用的问题上准确而全面地作了透彻的阐述,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文艺的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就能 “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它的 “真正优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起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作用。
发表于 《云南文艺评论》199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