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学与人生

史学与人生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人们宁愿容忍史学的枯燥,却不能原谅史学的失真。他因此遭到了猛烈批判,被罢免了全国人大常委之职,又被迫辞去北大校长之职。马寅初的故乡浙江省嵊州市成为计划生育先进市, “马寅初中学”被列为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学校。“忍”是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条件之一。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元勋、首任总统。猝不及防的灾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学习历史,可知兴替。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总结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开拓未来。

一个有悟性的历史学者,能从某些历史轶事中发现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能从大量信息的蛛丝马迹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东西。从历史研究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作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理解的资源。

史学与政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到震动全局的世界性事件,小到一个社区刑事犯罪案件的分析,都离不开历史学家的参与。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高层决策机构,都可以看到历史学家的身影。

我国史学历时数千年之久,一直保持着经世致用的传统,不但国家的治理需要从历史学中获取经验,每一个企业、社会组织以至于每一个想获得成功的人,都需要从历史学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我国史学有两个优良传统,一是资治鉴戒的教化传统,二是求真求实的实证传统。真实是历史学的本质属性,失去真实,史学也就失去了生命。所以,人们宁愿容忍史学的枯燥,却不能原谅史学的失真。作为史学研究者和史学教师,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维护史学的尊严,不媚俗,不人云亦云。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责任,就像接力赛那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这种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就是人生意义与价值之所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们正在做的事有了意义……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也就有不同的意义。”[1]他还说:“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 ‘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做他正在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2]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天灾人祸不断。但是,不管世道怎样变幻莫测,道路怎样艰难曲折,人类社会总会越来越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看清这点,人们就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良好心态。

人生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无论怎样,都应善处顺逆成败。当代作家张笑天说:“人生如茶,苦亦是甜。”他家中墙壁上挂着一幅他自书的条幅:“温不增华,寒不改叶,物我两忘,宠辱不惊。”[3]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1957年,他向全国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了一个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提案,接着又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他因此遭到了猛烈批判,被罢免了全国人大常委之职,又被迫辞去北大校长之职。“错批一个人,猛增几亿人。”事实证明,马寅初先生的看法没有错。1978年,计划生育写进了我国宪法。1979年,中央为马寅初平反。马寅初的故乡浙江省嵊州市成为计划生育先进市, “马寅初中学”被列为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学校。[4]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 “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陈旧观念逐渐淡化,在庄户人家的围墙上写着:“想要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的生存既需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又需要更好地开发利用资源。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在演绎人生,从童年、青年、壮年到老年,有过憧憬、奋斗,成功、失败,喜欢、忧伤。这其中的酸辣苦甜、成败得失,认真品味、总结,有人得出:“忍”是大智慧,以 “忍”处世,可趋吉避凶。以 “忍”做人,可圆融无碍。“忍”是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条件之一。有人认为:该冒险时要冒险,有时冒险反而安全了,并用老子的话说:“躁胜塞。”[5]“躁”指冒险躁进,“塞”指办事遇堵。也即 《易经》讲的 “羝羊独藩,不能退,不能遂”。当此之时,应冒险一搏。又有人认为:舍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居里夫人为了集中精力搞科学研究,放弃了许多交往,她的客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陈旧的椅子。而她却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元勋、首任总统。他在担任了两届总统后,主动告退,不再担任第三届。本来,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规定总统的最长任期,即使华盛顿继续连任下去,从法律的角度看,也无可非议。何况,18世纪全世界文明社会所奉行的统治方式仍然是终身制和世袭制。在这种时候,华盛顿毅然告退,从而开创了美国总统无终身制、二任引退的良好先例。后经托马斯·杰斐逊的沿例认定,一直成为美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形势的需要,富兰克林·罗斯福破例连任四届,并终于精疲力竭,患脑出血死在任内。美国国会于1947年3月24日通过宪法第22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任总统之职两届以上,在另一人选为总统期内接任或代行总统职务两年以上者,不得再任总统之职一届以上。”经过补充的美国1787年宪法所具有的权威性,是美国立后政局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同样,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进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承受大大小小的考验。然而,灾难会激发出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战胜灾害的过程中,会变得更成熟、更有胆识和智略,从而出现奇迹。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奇迹在厄运中出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灾难促使人们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这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8级地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次地震破坏性之强、波及范围之广、救灾难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猝不及防的灾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 “处变不惊”,毅然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化悲痛为力量,沉着冷静地带领群众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灾区人民 “临危不乱”,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争分夺秒地抢救被困人员,有的父母用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有的教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侵袭,有的孩子机智地搜救同学,有的在废墟下用歌声呼唤救援。救援者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正是这种生命对于生命的呼唤,才使人间奇迹得以产生。这是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散发出来的内在力量。在灾难考验中,民族精神不断升华,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中国,一个屡经磨难的民族,一个经过改革开放翻天覆地变化的国家,在各种灾难面前所表现的从容坚定和团结奋进精神,让世界为之叹服。美国 《国际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说,中国政府在灾害发生后的迅速行动和媒体信息的迅速公布,使得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几乎都是正面性的。《洛杉矶时报》指出,中国对灾害的反应以及所展露的同情心,都充分展露出现代化的中国。法国 《欧洲时报》评论说: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同一个事实,中国在进步,中国政府在进步,中国人的素质在进步,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在升华。德国 《世界报》的文章说: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地震,16时40分,温家宝总理的飞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总共不到2小时15分。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表示,中国政府的反应非常迅速,无懈可击。路透社的报道说:“爬上破损的建筑,满含热泪地安抚流泪的孩子,手拿扩音器高声喊话,这就是中国总理温家宝。”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认为,这次地震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中国政府对地震的新闻报道没有限制,外国记者也没有受到任何干扰,这反映出中国政府走向公开透明和改革的趋势。[6]

5月12日已渐渐远去。灾难留下的深深印记将时刻提醒着、警示着、激励着后人,它让人们重新思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按科学家计算,人的寿命是成熟期年龄 (18岁)的7~9倍,那应是126~162岁,但由于环境、工作、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这个数字。

人为什么活着?人要怎样活才有意义?人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活得有意义,体现人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生命,分秒必争地尽自己所能为人类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总起来说,史学为人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诸多经验,人们又在丰富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经验。对于人生,人们有许多感言,有人说:人生是一首歌,高低音全齐,你想谱什么曲,填什么词,全在于你的创意;人生如一场戏,有序幕、高潮和尾声,有主角、配角,你想扮演什么角色,全在于你的能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进更难,要想到达目的地,唯有知难而进;人生如一轮红日,有朝阳、日中天和落日,要想做出辉煌的业绩,就要在拼搏中去实现人生价值。有人说:人生如文,少年是首朦胧诗,青年是篇散文,中年是出戏剧,老年是部小说,每个人都在写 《人生》。有人说:人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人虽然不能改变与生俱来的容貌,但可以时时展现笑脸;人虽然不能企望约束他人,但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人虽然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人虽然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可以做到事事尽心;人虽然不能让别人有口皆碑,但可以让自己问心无愧;人可以没有高深学问,但不可以没有教养;人不一定活得潇洒,但可以活得充实;人不一定能创造辉煌,但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人的生命与天、地、山、河相比,仅只是短暂的一瞬,所以,要善待人生。善待人生,就要快乐,快乐不一定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善待人生,就要多宽容,宽容使你心如海洋;善待人生,就要多淡泊,淡泊使你处世坦荡;善待人生,就要多制怒,制怒使你平和安详;善待人生,就要多勤劳,勤劳使你身强体壮。这些箴言,都是人们历史经验的总结,无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财富多寡,持这种处世态度,就能促进社会和谐,就能为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尽微薄之力,从而活得有意义,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少农:《老子说人生》,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德]尼采著:《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姚可昆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3][日本]池田大作:《我的人学》,铭九、潘金生、庞春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陈根法、汪堂家:《人生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008年

[1]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载 《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做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89~90页。

[2]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载 《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做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89~90页。

[3] 张笑天:《人生如茶》,载 《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做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4] 叶辉:《为了马寅初先生的遗愿》,载 《光明日报》2000年4月9日第A3版·教科文卫。

[5] 《老子·四十五章》。

[6] 《抗震精神——网络真情实录》,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