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想和爱国主义

理想和爱国主义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人类道德进步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以后,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儒家 “尊王攘夷”的思想逐渐变成反对列强入侵的一面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感情,也是调整个人同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

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需要道德的发展和完善。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有其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继承性。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人类道德进步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体现在国家、社会对广大人民的权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广大人民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对共同利益的关切上,因而是具体的、现实的。

孔子的一个核心思想是 “仁”,即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天地之性人为贵。”[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孟子更进一步,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主张施政于民,使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5]。又说: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6]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7]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崇高的理想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起着重大作用。代表先进阶级和社会力量的理想,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理想,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生存、图发展的民族精神。我们的祖先正是靠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的前辈也是靠这种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同样要靠这种精神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人,要讲人道;作为公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维护民族的尊严;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友爱意识;作为共产党人,要以人类解放,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幸福为最高宗旨。

人,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进程中,需要平等友爱的社会环境和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心情舒畅而又精神振奋地去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明确的是非标准来统一大家的认识和行动。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这 ‘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是千百年来人们牢固树立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祖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反对外国入侵,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

梁惠王曾问孟子:“天下恶呼定?”(天下乱怎么办?)孟子曰:“定于一。”(统一成一个国家。)梁惠王又问:“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施仁政,行王道者能统一。)[9]这与孔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10]等说法有其相同点,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不同点在于:孟子主张以施 “仁政”和 “王道”来实现统一;孔子则主张以恢复周礼 (严格规范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间的关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爱国主义内容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 “尊王攘夷”或 “救中国攘夷狄”[11]。后人认为孔子作 《春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世人明白 “尊王攘夷”的民族大义。以后,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儒家 “尊王攘夷”的思想逐渐变成反对列强入侵的一面爱国主义旗帜。

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感情,也是调整个人同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国的爱国主义除上面说到的外,还表现在:

第一,世代相承地开发祖国的自然资源,改造祖国的山川河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努力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第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祖国朝着富强、民主、文明的方向前进。

第三,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还应体现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支持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13]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14]“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不懈的努力。”[15]

1998年

[1] 《论语·颜渊》,载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504页。

[2] 《孝经·圣治》,载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553页。

[3] 《论语·颜渊》,载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502页。

[4] 《孟子·尽心下》,载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774页。

[5] 《孟子·梁惠王上》,载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666页。

[6] 《孟子·离娄上》,载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721页。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30~32页。

[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9] 《孟子·梁惠王上》,载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670页。

[10] 《论语·季氏》,载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521页。

[11] 《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载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249页。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7页。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14]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