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宣传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活动和新闻报道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对象,人在新闻活动中创造了新闻价值、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宣传价值。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和人格化宣传工作值得研究探讨。为把人物宣传好,我总是围绕抓住人物特点、突出人物亮点来深挖细掘、开展工作。
首先是对典型具体个人,抓住其个性特点,突出其最大亮点。记者接触采访对象,起初大多都是生疏面孔,这就要求记者要有“一见如故”的社交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去接触采访对象,认识采访对象,了解采访对象,走进采访对象的心灵,对采访对象来个全面“透视”,真正把采访对象采访透、认识透。在这基础上,再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体把握,使人物个性特点和亮点特色全都浮现出来。最后再进行釜底抽薪,用最佳的方式来表现人物,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在我的新闻实践中,这一类人物宣传有很多。例如:企业贵人卢道猜、喜欢结交青年朋友的漫画家丁聪、身残志坚的补鞋匠陈鸿辉、愿将此生献中华的黄永存、离休心不休的黄云波、书香门第墨飘香的书法家王子智、农民奔小康的领路人巫振耀、当好代表为人民的陈文标、老骥舍鞍心舒畅的黄玉训、交上最后一笔党费的九旬党员林绒、热心助学的陈进西、咬定荒山不放松的劳模温玉清、好医师秦汉城、在电动轮椅上行走自由的王亮辉、守住一方乐土的育薯专家吴卓生、潜心科研乡情浓的许义忠、老有所为的艺术家伍胜、上山采蜜十九年的黄祝现、永远的丰碑庄世平、优秀民办教育家苏华敏、自强创业的模范之星罗慈辉和钟爱超美商标的颜振颖等。有时候,我根据典型个人不同时期的亮点特色,推出不同的人物报道。如黄永存,1998年推出《黄永存——愿将此生献中华》之后,2002年推出《要增创侨乡新优势——访市政协委员黄永存》,2004年推出《北京归来劲更足——访问全国侨联委员、占陇侨联主席黄永存》等报道。
其次是对社会集体群体,抓住其群体共性,彰显其群体亮点。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群体人物,具有各行各业的鲜明特征和群体共性。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社会群体的共性美,又体现了社会群体的时代美。这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存在,需要记者去发现和表现。例如:《恩爱的晚年——一对老年夫妻的故事》(《老伴》)、《当兵的父子》、《平和人生路——一个外来工家庭的故事》、《普宁电台记者的心声》、《扎根普宁的外乡人》和《夜幕下的环卫工人》等人物宣传,就是社会群体的宣传报道。在这些群体人物报道中,他们在平凡的社会工作生活中表现出了不平凡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值得社会认可和传扬。
再次是对报道涉及人物,根据其角色定位,选择其相关亮点。在众多专题报道中,往往要围绕报道主题选择相关人物进行采访。这些人物,根据角色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素材,发挥不同的作用。作为记者,就是要把这些人物的角色定位好,让他们在特定环境下,如新闻活动现场和工作办公场景等,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把他们与主题相关的亮点特色充分展现出来。随后,记者再作进一步筛选,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和服务主题的亮点特色用到宣传报道中去。这样一来,有时即使不是专门的人物专题报道,也能起到很好的人物宣传效果。例如:报道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会因其个性化亮点突出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实践表明:要做好人物宣传报道,就要力求亮点特色突出,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结合,使个性美和共性美都能得到很好地展现。同时,要把握好人物宣传的度,掌握好分寸,不拔高也不贬低,适当曝光人物的不足,从而使人物更有社会性、立体感、血肉感和人情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