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凡教儿与人相处

了凡教儿与人相处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把各种社会关系归类为五类,是为五伦,即君臣,与领导的关系;父子,与父母的关系;夫妇,与妻子的关系;兄弟,与兄弟的关系;朋友,与朋友的关系。儒家的处人之道,也许会与时代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却能使人安心,使人无怨。我挑了了凡《训儿俗语》里的“处众”一章,看了凡如何教儿女跟人相处。我们来看了凡具体的描述。了凡说,作为一个子弟,你不仅仅是要亲近你的亲人,去养好你自己的内心。

人,行走社会间,最难处理的不是其他,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把各种社会关系归类为五类,是为五伦,即君臣,与领导的关系;父子,与父母的关系;夫妇,与妻子的关系;兄弟,与兄弟的关系;朋友,与朋友的关系。这在古人是基础的常识。古人甚至认为“五伦之中有至行,六经以外无奇书”,也就是学会了五伦关系相处,天下任何关系都能打通,读透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经典,就探悉了文化所有的密码。

我个人的经历在一般人看来,很年轻的时候就做文化机构的负责人,一做十几年,应当很会处理各种关系。我自知,人皆谓我狂,而不知我之实狷。狂者是进取的,狷者有所不为。事实上年轻一些的时候,我在狂的外相下内心往往保持着某些很纯的东西。但这一般不被人窥得。但有一次,被一位老学者看出来了。那是在一次小型的学术会议上,当时讨论《道德经》的解法,我有一段发言。老先生听完我的发言当众说,刘先生不应当社长,应当做教授。我平生不轻许人,你的观点和学养让我感佩。中午老先生非得留饭。吃饭的时候,他悄悄对我说,别人看你是社长,所谓的单位的一把手,位子也不低,好像不是复杂的人物,没有一些手腕和手段坐不到这个位置。但我看你,还有很柔软、纯粹、干净的东西,这些东西没有随环境而改变。

老先生这番话说到我心里去了。不了解我的人,包括我当年的一些下属,会认为我这个人是很有威权,很有手腕的人。其实我真的是没有手段的人,本心就是如此。我曾经写过一首七绝:

述 怀

自小未觉世有敌,百般所遇未曾移。

常烛眼力千年外,顿见纷争如草蚁。

确实在我眼里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敌人,也就是这种看法使得我也吃过不少亏,但我仍然不觉得害我的人有多坏,我甚至是怀着怜悯的心去看他们的。老先生能看出我内心深处的东西,使我一时感慨。

在与老先生开会后第二日,北京忽然下了一场大雪,当人们以为会是一场积累很厚的大雪时,这雪转瞬又化得干干净净了。为这场奇异之雪,我写了一首五古,并通过短信发给了老先生:

北京癸巳春日大雪·五古

世上本无理,人生多造谛。

但看昨雪飘,转瞬无从觅。

无端生怨词,相期无由计。

且研春墨浓,一腔无可寄。

雪去无招呼,子规依旧泣。

还自读古书,契古不觉寂。

欲眠还推窗,或恐雪弄迹。

推窗见清辉,一时契此意。

不由叹本心,原来同天地。

古今爱雪人,相逢每相忆。

今识默呼时,同频化悲喜。

此诗隐隐然对过去这场如雪盛来的荣华转瞬即逝有一种思考。人生路是自由的,“世上本无理,人生多造谛。但看昨雪飘,转瞬无从觅。”老先生回曰:“诗有古风,怀似旧游。会当一晤,以畅此情。”于是第二日我便登门去拜访了老先生。

大概也就是这个时期的前后,我在思考转型。与老先生面对斜阳喝老茶,叙谈了好几个小时。我说了自己转型的想法。老先生说,学者清苦,你盛年转型,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做学者,人际关系会简单很多。中国不乏官员,但真正缺思想家与学问家,我相信你腾出更多的时间搞学问,成就不可限量。半年之后,我调入了北京社科院。

我想讲的是,我当了这么多年社长,觉得人是最不好处的,也是最好处的。十几年一把手的体验,使我对人的认识有一个深刻的转变就是,越到后来越觉得要尊重每个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经常讲,如果处理好人的关系的话,你周围的每个人都是你的一个桥梁,处理不好,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铜墙铁壁。哪怕是一个小人、一件小事也能毁了你。

儒家的处人之道,也许会与时代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却能使人安心,使人无怨。我挑了了凡《训儿俗语》里的“处众”一章,看了凡如何教儿女跟人相处。

一、先存爱众之心

先存爱众之心,就是人如何面对他人,在思想意识上要完成一个预先的心理上的认识,就是存爱众之心。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一个群体或者对别人,走到一个环境里面,他就寻找一个假想敌,或者走到哪儿都觉得这个人好像跟我脾气不对,首先自然在心里就分三六九等。到了一个地方马上就是亲亲疏疏,跟他亲近一点,跟他远一点。在政治体系里面,有的老政客,借这个打那个,在他眼里,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人如果自己没有确立起来,就会受环境控制,很多很善良的人,可能会在某个不好的环境体系里变得很坏。相反,如果自我确立了,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能独立不移。我们来看了凡具体的描述。

弟子之职,不独亲仁,亦当爱众。盖亲民原是吾儒实学。故一切众人,皆当爱敬。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所谓爱人者,非捡好人而爱之也,仁者无不爱。善人故爱,恶人亦爱。如水之流,不择净污,周遍沦洽,故曰泛爱。问既如此,何故说仁者能恶人?曰民吾同胞,君子本心。只有好无恶,惟其间有伤人害物。戕吾一体之怀者,故恶之。是为千万人而恶,非私恶也。去一人而使千万人安,吾如何不去?杀一人而使千万人惧,吾如何不杀?故放流诛戮,纯是一段恻隐之心流注。总是爱人,此惟仁者能之,而他人不与也。

了凡说,作为一个子弟,你不仅仅是要亲近你的亲人,去养好你自己的内心。所谓亲仁,是指本具之明德,通过事亲而发抉出来。由此对陌生人,也存爱众之心,不要主观和客观上对外界充满警惕和防范。

当年苏东坡先生曾经有一段话,他说,我这个人上可以跟皇帝老儿,下可以跟乞丐玩在一起。在我眼中,天下无一个坏人,天下皆是好人。我当年读他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感慨。我也是这种感觉。我也从来就没觉得普天下有坏人,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和奶奶小时候带我成长有关系。小时候一大家人在一起,奶奶读过古书,又在家德望很高,都说奶奶爱长孙,这在我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小时候,奶奶让我感觉到了人世间就是一个道义的天地,只要有道义,就能成为自己和周围的王者。所以我在奶奶的爱护下像个孙猴子一样善良而顽皮。这一点来自奶奶的滋养,在我40岁之前我是没有思考过的。家庭家族对一个人的影响至深,这一点我们缺乏普遍的考察和反省。在家族女性里,奶奶读过古书,身上有巾帼气。一身行履,胜过大丈夫。

奶奶给我讲过无数过去的经历,但却几乎没有恨过谁的记忆。那种对往事的态度,也许从小影响着我对事物的判断。从奶奶身上,可以看出儒家蒙学教育力量的强大,她能背诵《女儿经》、《三字经》、《弟子规》、《昔时贤文》、《幼学琼林》这些蒙学经典,而她一辈子也是按照经典行事的。我记得她即使骂人,也会找到一个经典的出处。所以,有一个义理的支撑,才能够让她在充满艰难的人生中过得心安理得,并无所歉疚。我身上的某些东西,也许有奶奶的影子。

我记得当年解决我某个级别的时候,那时上级机关开党委会研究,我们上级有一个领导,开完会下来就跟我说,某某人说你坏话了。他还说,是我力主要解决你的级别问题,以便你大胆开展工作。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我一方面特别谨慎,一方面特别反感。我想,你说这个话是为什么呢?党委会讨论的,你不应该跟我说这个话。第二,你说那个人害我,其实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我听了之后,我怎么去面对他。第三,他说没说过这个话,是不是你向我示好?

古人讲“非礼勿言,非礼勿听”。我当时就把他的话给截住了,我说谢谢谢谢,这些事不知道比知道好。他当时就有些尴尬。其实我当时也知道这是个与他结盟的机遇。你要是站在他这条线上,你就需要马上把话递过去,“他这么说啊,太过分了”,就开始与他一起把某某合骂一顿,然后两个人就开始近乎了。但是我不想跟他近乎,因为从他的德行、德望来说,一,我认为他走不远。二,我认为他坐这么高位,不值得我尊重,因为他没有这个德行,是纯粹的尸位素餐之辈。

所以怎么去跟人相处,这是个问题。我这样自然得罪了他,后来对我有各种刁难。但我仍然会觉得,他这个人没那么坏。我就是这个感觉。我觉得其实他是出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的方方面面原因,他有自卑,需要拉帮结派。他希望通过一个私相授受把你笼络住。他的笼络是出于他的恐惧,以巩固他的位置。

人的来龙去脉,你要看得清楚他的思维在哪里,不要以一时得失为计较。人在职场里要走几十年,会遇见不同的人。跟错了人是很危险的。有的人没有大格局,但是有权势,你怎么去跟他相处?这都是问题。但你如果读过历史,就像当时的袁绍,权势一时无两,是不能相随的。内心有所坚持,外在自然会蒙诟病,当时王阳明说只要内心无诟,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反倒40岁之后,各种关系处理得很好后,我反倒觉得还是要如履薄冰。朱熹有句话叫“世路莫如人心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就是说,世界上的道路再曲折,也没有人心曲折。人的坏能坏到你难以想象的地步。“几人到此误平生”,有多少人对人心的判断不准,被人家害了。所以要有智慧,要有充分的警惕。我虽然觉得没坏人,但是我还是有点防范的。我防范的手段不是通过别人,我防范的手段是通过我自己。我一直跟人家讲,自己的修身是最大的安全。

我们看了凡教孩子怎么说?“盖亲民原是吾儒实学。”亲民是什么?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这些都是“吾儒实学”。了凡老说吾儒吾儒,20卷的《袁了凡文集》绝大多数内容涉及的都是儒家的价值,只有《了凡四训》、《祈嗣真诠》,集中地包含了一些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其他的很多的专著,都是儒家的东西。他说的“吾儒实学”,就是孔孟实践儒学的实际学问,不是虚幻的。

中国有个实学传统,孔孟其实是实学。我们很多人读错了,觉得孔孟学问不能落地、不能干事,这是胡说八道。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这些儒生,不照样带兵打仗,建功立业?了凡他在宝坻,留下那么多政绩。他在朝鲜打仗,兵法上也很有一套。而且治水利、勘地貌,南稻北种,了凡都是专家啊,这都是实学。了凡的《宝坻政书》,包括文集其他方面的内容多是实学。他初临宝坻,就专门研究各处土质,这个土适合种什么,那块地适不适合耕种,开了很多荒田,很多工作做得特别细。

“故一切众人,皆当爱敬。”首先我们对一切众人都应当爱敬,不要主观上去假定谁是敌人。其实我们在任何一个格局里面,你的敌人也在变化,朋友也在变化,不要随便假定,要以德取友。孔子论损益三友,不在故交。所以从自身存心来说,先存爱敬之心。你存了爱敬之心,你就自己先立以德了,因为孟子说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内心仁厚的人,是爱别人的,有礼的人,他会敬重别人。这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那么“所谓爱人者,非捡好人而爱之也,仁者无不爱”。所谓爱人,不是挑拣着去爱。善人爱,恶人亦爱。你爱人,不是说这个人好我就爱他,好人大家都爱。恰恰是坏人,是个可怜的人,也要爱他。

中国百年以来,很多好的家教传统被中断了,家庭之中,爱都不会爱。前两天我一个同学请我吃饭,十几年没见了,我们当年关系很好。记得我们高考完了之后的一个夏天,站在我们老家的十字路口上,他泪流满面地跟我说,他的哥哥学习好,他学习不如他哥好,他爸妈对他哥特别好,就是今天炒了鸡蛋,让他哥多吃鸡蛋,让他少吃。明显地以学习成绩,作为对待兄弟俩的一个态度。说有水果,有一个梨,拿出来给哥吃,不给他吃。理由是学习太差,他就觉得很受伤,特别难受。

那是让我很震撼的一件事情,因为从外表一点也看不出来他爸妈那么偏心。我也有弟弟,我们家对这几个孩子,包括我姐姐,从小一模一样,一个苹果要分三份,我姐那份还不能小,绝对是整整齐齐的,三个孩子一视同仁。但是家与家不同。所以孟子说“才也养不才,中也养不中,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就是正是因为这个儿子不好,你不要抛弃这个儿子。两个孩子要一起爱,这才是我们儒家的义教之源。

老子讲,“天无弃人”,上天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每个生命都有价值,看你会不会给予他。你的给予会使一个自己觉得没有希望的人、很自卑的人,在你面前突然自信起来了,突然觉得有温暖了,这就是我们讲的,“圣人出而万物睹”。你碰见一个好的人,他能把你的正能量、正向的东西呼应出来。舜就是这样,你跟舜待在一起,哪怕是个乞丐,过了几天,觉得自己也挺自信满满,觉得我也挺不错的,内心的快乐感就出来了。但为什么跟有些人在一起,你会老觉得自己很差劲、很自卑,觉得自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痛苦极了。除了你的问题外,他的人格也是有问题的。

我们一般在培养人的时候,是以一个善的或者是道德的标准去要求人,这个善既可能是你的善,也可能是一个外在的道德标准,这叫以善服人。以善服人,往往是要求别人达到某个标准,或者以自己的优势为标准。我级别比你高,老老实实听我的,这就是我的善。我的优势,你要服我。我学历比你高,我是博士,你是大专、初中毕业,在博士面前别提学历,老老实实听我的。我有钱,你没钱。各种各样的看不起你。这个叫以善服人。也是一般人用来管理和引导人的方法。

儒家则认为,“以善服人,人未有服之者。”就是说以善服人,没有任何人从内心去服你,你说你学历高,你是博士,我初中毕业,但是我的文化水平可能比你高多了。你是博士,有了学位后基本不读书,我初中毕业,但我可能天天读书,我就有学问。我过去当出版社社长,我发现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就是文化人不读书。我在出版界号召,编辑们一年至少要读几本书。“我今天审稿了,那不是读书吗?”我说,那是你的工作,不是读书。文化人要不带功利性去读几本书。所以,学历、学位、身份、职称、地位不代表什么,真正的水平来自日常磨砺。这就是古人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儒家主张“以善养人”。什么叫以善养人?就是把对方的善给养出来,让对方得到肯定,自我成就。比如说我们开一个新产品策划讨论会,当你的下属提了一个新创意,“以善服人”的做法就是,“你这个创意我早就想到了,没什么新意。”或者下属提了一个特别好的创意,你说,你这个创意虽然不错,但是我去年就想到过。这都是以善服人,有话语优先权。或者用一个标准往那一放,说出下属种种缺陷或不到位。

以善养人则是这样:一听这个创意,其实你确实也想过,却假装没想过,说:“这个想法真的挺好的,很有创意,请进一步说说你的设想。”下属就说出来了进一步的想法。其实这个创意你过去考虑过十分,下属提出来的设想不过三分,你就引导他。“引而不发,跃如也”,你会说:“你能不能从那个角度,你再想一想。”他已有三分了,你一点到四五分,他自己就“刷——”地一下又爬上来了,五分六分就引出来了。所有的感觉都是他的,他的功绩,那这个感觉就起来了。他自己想,“今天很高兴,做的事领导也看重,我得好好干,越干越有劲。”这就是以善养人之善,这就是“圣人出而万物睹”。圣人在你面前一站,他这个方法能够帮助你看见自己的优势,你自己一下就自信了。这就是儒家化人的精髓。

“善人故爱,恶人亦爱。如水之流,不择净污,周遍沦洽,故曰泛爱。”所以善人当然要爱,恶人也要爱他,就像水往下流,它不会去选择干净的地方才流过去,肮脏的地方它就不流了。水一流就是周遍,一下就下来了。“沦洽”就是一大摊。

有人由此问,既然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论语》说“唯仁者能恶人”?对这句话,后人的解释大多数是错的。了凡这个解法是对的,但是更正宗更正确的解法在朱熹。我早年读《论语》,对后人理解这句话就有怀疑。这句话完整的是:“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出自《论语》。比较权威的《论语》翻译版本,当属杨伯峻先生的翻译。他的解释是:只有人格完美、人格高尚的人,才能够去喜欢别人,才能够去讨厌别人。我就觉得奇怪了,小人也有喜欢的人,也有讨厌的人。每个人都有喜欢人和讨厌人的权利和表现。所以小时候读这句话,我就觉得不对,我一直在琢磨。后来我看到朱熹的一个解释,包括我自己的一些管理体验,我体会到,圣人的好多话我们要用终身去证悟它,反复去琢磨。后来我发现这个话是什么意思了,就是:人格完美的人,它代表了一种喜欢人的标准,也代表了一种讨厌人的标准。因为我是人格完美的人,我喜欢他,大家都喜欢他,我讨厌他,大家也很讨厌他。因为我代表一种标准。我们来看了凡怎么解。

“曰民吾同胞,君子本心。而有好无恶,惟其间有伤人害物。”说老百姓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了凡这句话出自宋朝大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意思是每一个百姓都是我的同胞,每一个物品都是我的朋友。你看,这杯子也是我们的朋友,可以喝水。这是君子的本心,君子存心就应该这样,爱每个老百姓,爱护每一件物品。“而有好无恶”,如果只有喜欢,没有憎恶,“惟其间有伤人害物”,这中间就会伤害别人。为什么?

“戕吾一体之怀者,故恶之。”比如说他只伤害我一个人,损害了我一个人的利益,我讨厌他。这或许是我的偏狭。但如果他伤害了我与天下大众的一体之仁,一体之怀呢?什么是一体之仁?一体之仁,就是我作为个体代表的人类共性的尊严与价值。比如我为人师,应当受到学生尊重,但在“文革”中,学生侮辱老师,批斗无辜的老师。“是为千万人而恶,非私恶也。”这种伤害一体之怀的事情,你是替天下人去憎恶他,那是可以的。进而“杀一人而使千万人安,吾如何不去?杀一人而使千万人惧,吾如何不杀?”那么也就是说,坏我一体之怀者而可惩。大家注意,这里面有哲学上的思辨的问题,认真听,不然逻辑上就搞不清楚了。了凡借张载这个观点讲,我们一个人跟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是一怀一体,对不对?我们是一个整体。他如果伤害我一体之怀,我就讨厌他,不是说不能讨厌别人,因为他伤害了整体。比如一个锅里面有一粒老鼠屎,你讨厌它是替别人讨厌它。事实上,了凡也是按这个标准,君子代表着讨厌的标准。所以你是借天地标准去讨厌他,是可以讨厌的,甚至是可以杀的。杀之,使得天下人安,也为天下人戒,恶之,杀之,有何不可以?所以“仁者能恶人”。

孟子讲,荒淫的皇帝都可以被杀掉,“闻诛杀一夫而已”。儒家很尊重皇帝,亲亲尊尊,杀皇帝是逆天啊,怎么能杀皇帝?孟子说“不对”,这个皇帝他众叛亲离,不代表民众,他就是一个匹夫,杀他跟杀一个匹夫没区别。所以儒家文化里面,最早的时候都有这个体系,“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皇帝犯了一体之仁,你就可以指着他的鼻子说,你没有资格成为天之子。这叫从道不从君。遵从内心的道德法则,不惟皇帝是从。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你们去读二十四史,多少铮铮铁骨的人,面对皇帝,敢面折廷争。中国古代谏官就干这个事,用一个机构来专门给皇帝挑毛病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色之一。过去的谏官,每天他的任务就是挑皇帝的错,皇帝有错就马上挑,上规君王,下训百官。因为从天子到庶人都要修身。皇帝不行,不好好干的话,皇帝也得下台,儒家有此义理。

中国还有一个史官制度也很好,史官是记录皇帝得失的官员。最好的谏官与史官制度没了,中国传统政治就失去了最好的东西。而一些不好的游魂,在现实中仍然不绝如缕,有时候沉滓泛起,集中体现如“文革”,值得警惕。你们看现在演的肥皂剧里面,只看见这些人天天跟着皇帝,皇帝说杀谁就杀谁,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其实没那么简单。

韩剧《大长今》,那是中国传统的治理体系移到韩国之后特别好的版本。你看看一个想干点事的皇帝,很多时候也有无奈。皇帝是受制于东宫、后宫、外戚、清流等多种政治力量的制约。在世界历史中,中国政治的探索其实为后世和世界提供了很多借鉴。皇帝权力的制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历代对前代和历史都有总结。所以儒家认为,无论是谁,都要按照天道人心去做事。不这么做,他做不了。所以皇帝也受很多限制,不是想象的那样,自己完全可以做主。说实在的,皇帝晚上跟哪个女人睡觉,都有记载。皇帝每天说的话,都要记在书上,叫实录。明实录、清实录现在还都存在。皇帝有一个保全与控制体系,因为他承载天下,他必须要被一些东西制约。一旦这些制约失去作用的时候,就是天下大乱的时候。

当然中国传统政治中也有很多肮脏的东西,各种各样的肥皂剧里面,最爱演绎与夸大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主流。一个民族的文化,这么延续下来,有它很多深刻的东西在里面。了凡此处所涉及的一个政治伦理是,谁动了一体之仁,一体之怀,都要受到惩罚。

“故放流诛戮,纯是一段恻隐之心流注。”有时候惩罚是为了更好地成就人和保全社会。如官员放流,甚至把官员杀掉,恰恰都是恻隐之心流注。也就是说有时杀人害人,反倒是爱天下人。所以“仁者能恶人”。

“总是爱人,唯仁者能之,而他人不与也。”害人杀人在仁者来说也是爱人。我杀了一个在人群里乱砍人的犯罪分子,实际上救了一群人。所以仁者总表现为爱人,无论仁者杀人还是爱人。所以纵然武王之怒,天子之怒,天下流血,但是天下欢迎。纣王一怒,酒池肉林,使天下人愤怒。武王杀人是爱人,纣王杀人是害人。纣王逼着比干剖心,他是害人。

二、遇到侵害怎么办?

了凡既然告诉自己的孩子,怎么去爱人,就像我刚才讲的,苏东坡觉得天下没有坏人。但是遇到坏人怎么办?毕竟是你的孩子,比如你的孩子未来在职场,遇到伤害怎么办?还有怎么去解决侵害给自己留下的心理上的垃圾?有些时候我们能忍呀,忍了之后就生病了,郁闷。领导欺负我,不给我提职,十年不提职,天天生闷气,肝瘀、肝炎、肝硬化、肝癌,最后死了。学医的都知道,人的情绪调理主要反应在肝,所以肝不好,容易发怒。肝存血,瘀滞不解毒不排毒了,肝瘀,这个人的气色肯定不好,心情没法好,很沉闷。那么,人该如何面对侵害,又当如何化解受侵害后的心态呢?我们看了凡怎么说。

识得此意,纵遇恶人相侮,自无纤毫相碍。

孟子三自反之说,最当深玩。吾肯真心自反,即处人十分停当,岂肯自以为仁?自以为礼?自以为忠?彼愈横逆,吾愈修省。不求减轻,不求效验。所谓终身之忧也。一可磨练吾未平之气,使冲融而茹纳。二可修省吾不见之过,使砥励而精莹。三可感激上天玉成之意,使灾消而福长。汝今后与人相处,遇好人,敬之如师保。一言之善,一节之长,皆记录而服膺之,思与之齐而后已。遇恶人,切莫厌恶,輙默默自反。如此过言,如此过动,吾安保其必无,又要知世道衰微,民散已久。过言过动,是众人之常事。不惟不可形之于口,亦不可存之于怀。汝但持正,则恶人自远,善人自亲。汝父德薄,然能包容。人有犯者,不相较量,亦不复记忆,汝当学之。

了凡说你如果前面存了一个爱众之心,这是第一。第二个,你这个仁厚有仁德之心,你能够爱别人。那即使你去害别人,也是爱他。成了这个意思之后,遇到坏人来欺负你,“自无纤毫相碍”,不碍事,这侵害没关系。这个怎么解释?

“孟子三自反之说,最当深玩。吾肯真心自反,即处人十分停当,岂肯自以为仁?自以为礼?自以为忠?”孟子的关于遇到侵害有“三自反”之说,即自己从仁心、礼义、忠诚三个方面反省自己。这个反省必须是真诚而深刻的,不能自认为没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人如遇横逆之来,见一个人恶语相加,气势汹汹地来了,怎么解决他?孟子说先三反:他怎么对我这么凶?一是自反于仁,我这个人是不是不够仁厚,伤了他了?二自反以礼,我是不是没尊重他,对人家礼数不够?三反以忠,我是不是对他不够忠诚,或者是触犯他了?

了凡说:“吾肯真心自反,即处人十分停当。”了凡接着说,要真正真心从自身去自反,“岂肯自以为仁?自以为礼?自以为忠?”你不要自己觉得自己能做到,其实你没做到。确实你礼节上有不对,但是你想不起来那些事,其实你对领导做了一个很不恭敬的事,你想不起来了,你自认为自己做到了。也有这种情况是吧?了凡把这些东西一层一层的抠,剥那个葱似的,特别细,把人的心理上的东西给讲清楚。正因为你这么一做,就是在你觉得“仁、礼、忠”里已经做到位的情况下,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我自己以为我已经做到了?要进一步反省。“彼愈横逆”,他对我越不好,“吾愈修省”。

“不求减轻,不求效验,所谓终身之忧也。”这个气概,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对我越不好,我越去忍耐。而且不求其减轻对我的侵害,也不去辨明求解。这里与孟子的精神就有点不合了。后人黄宗羲、王夫之也是在这些点上认为,了凡对儒家义理有“画地为牢”之嫌。因为孟子认为,三自反之后如果没问题,接着怎么办呢?要么不与你一般见识,要么以直报怨,你这样针对我,我也这么对你。你是禽兽,你没理还想来害我,你凭什么?此禽兽人也。孟子说,这是猪狗不如的东西,对禽兽又何必与之计较。若禽兽继续害人,就必须以直报怨,即时制止它。儒家这个东西,决断明厉。所以孔孟这些学问是非常究竟的。你看孔子走这么多国家,经历过那么多苦难,他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到73岁,健健康康的。他富有多少的智慧!

古人在学问精微处毫不含糊。就此处论,在遇到侵害,三反没有问题后,就要以直报怨,就要直接定义对方是妄人禽兽,就要直接针锋相对。对妄人禽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长记性。但了凡因为有从禅宗那边过来的东西,他认为要把自己的私心剖得干干净净,无限地把自己的忍耐心打开。你们如果能够从学问最精微的地方去看,就知道了凡此处的不究竟。了凡为什么有争议,就是类似的这些东西,古人今人对他是有争议的。

对任何人的学说我们批判地去看。就这一点论,人越对我不好,“吾愈修省”,不断认识。还要“不求减轻,不求效验,所谓终身之忧也”,还要不去让别人不这么对待自己,也不去辩解求解,还要把此作为人终身之忧来对待。而孟子的终身之忧,恰恰是要将这些遇到侵害的事情要么自反有得,要么自反无事而反责或反击。认为这一类事情不值得挂心上。终身之忧是指自己也是人,尧舜也是人,自己为什么修身不如尧舜,要以此作为终身之忧,而不是将这些横逆之事作为终身之忧。如果没有尧舜之思的终身之忧,就会老是招来这些横逆的一朝之患。这正是告诉我们一个干净地处理此类事情的态度。了凡错解孟子之意,将忍辱作为终身之忧,大非孟子本意。

实事求是是儒家基本理念之一。了凡的佛禅思想要求忍辱,面对凶恶,一则以为是业力果报,二则随顺忍辱,三则借此逆增上缘。儒家则不然,认为如果以德报怨,则无以报德。认为这对有德于你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了凡在《了凡四训》里提到,明朝吕宰相归乡受乡人侮辱而不计较,结果乡人后来愈加骄横,犯下大事被斩,吕宰相有后悔之论,以为应当以直报怨。可见,了凡是知道此理的。

治学儒佛之人,在路径与义理的分疏处,应当有明确简择。如果以佛学而论,则《金刚经》说,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何必在此处含糊。因果之报,以直报怨,又何尝不是一种现报呢?如果以儒佛分论,本来就是两学殊途,儒家以直报怨之说,与一体之仁而杀人,与汤武革命本来就是一致的,奈何曲守一说而拘泥哉?所以学问最忌断章取义,训圣人为我便。正是在这些细微点上未能交待明了,又有强佛理入儒学之弊,导致了儒者对了凡的批判。明朝与了凡差不多同时代的陈幼学,就曾经上书批判了凡妄批四书,结果了凡的《四书删正》遭到毁版。但在我看来,这在了凡是大纯而小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了凡以云谷禅师说儒家义理,《了凡四训》大行民间社会400多年,对儒学义理之于民间传播,也自有其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了凡此处的小疵并不证明他所论述的这个学理是错的。就像一辆汽车在异地行进过程中没油了,加了当地的97号油,但当地97号油的提炼技术以及标准与该车素来所加之油有很大差别,只是名称相同。油同样辅助了接下来的行程完成。这并不能说明司机的路程是错的。于学问精微处辨明的目的,只是实事求是,而非褒贬。

让我们循着了凡的思路往下走。你看,了凡论述的是如果能真正反求诸己的话,对一个人的意义在哪里。“一可磨练吾未平之气,使冲融而茹纳。二可修省吾不见之过,使砥励而精莹。三可感激上天玉成之意,使灾消而福长。”原来了凡要借此磨练心性。了凡认为,第一可磨练我们平生未平之气,借这个事来练自己的心,练自己未平之气,“使冲融而茹纳”,使气定冲融,能够包含容纳。第二“可修省吾不见之过”,可以进一步发现也许自己没有认识到的错误,砥砺自己的品行,使自己像晶莹美玉一样闪闪发光。第三还可以感激上天玉成之意,“使灾消而福长”。这多好,遇到一切都能得到正向力量。

了凡继续设问,今后跟人相处,遇到好人怎么做?遇到恶人怎么做?“汝今后与人相处,遇好人,敬之如师保。一言之善,一节之长,皆记录而服膺之,思与之齐而后已。遇恶人,切莫厌恶,輙默默自反。”遇到好人要“敬之如师保”,敬之像老师一样。他“一言之善,一节之长,皆记录而拳拳服膺之,思与之齐而后已”。对他说的有道理的话,哪怕只有一句;对他所呈现的长处,哪怕只有一点点,都要内心记住,而且要真心悦服。一遇到恶人,“切莫厌恶”,你不要讨厌他,“輙默默自反”,自己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了凡主张,人要不断自反忍辱,这也许与了凡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像了凡这样的人,曾经受到屈辱误解,在宝坻为民减税,却被认为是纵民逃税。在朝鲜战场上屡建军功,却被人诬陷。种种打击,使他离开了官场之后,还竟能活到74岁。一般人,甚至高层领导,碰见这样的事也想不开呀。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一个人在职业上的不顺和工作环境的不顺,更容易成为他的全部。比如你今天是个副处级干部被免,又没有学精气神的养法,三五年各种病就来了,就容易出现大问题。因为你没有养自己的方法。了凡是有自养法的,我昨天跟你们讲的这个就是讲精气神。了凡还有一个具体的如何养精、如何养气、如何养神的操作方法和手段。

所以遇恶人,你不要讨厌他,默默自反,“如此过言,如此过动。吾安保其必无,又要知世道衰微,民散已久。过言过动,是众人之常事。”就是别人如此过分地恶语相加,如此过分地拳脚相加,对你不礼貌,我们没法保证别人不这么做。生活中尤其领导,没法保证底下有些人冲动,上来就给你找事。没法保证的。了凡认为世道衰变,老百姓民心离散已久,过分的言行、过分的行动,这是百姓经常有的事。“不惟不可形之于口,亦不可存之于怀。”但是对这个恶人,你不但不要在嘴上去还击他,也不要在心里头认为这些事情是垃圾。

我曾经也这么想过。“事过不尤”,受了欺负忍一忍就过去了。我其实吃过很多亏,也从来不害人。从小我看见蚂蚁等小动物,都充满怜悯。家里过年杀鸡,我到现在下不了手。我一直练武术,小时候跟人打架也下不了狠手。别人打我,我一旦把他制服住了,把他压到地下的时候,我就不打了,再打就好像打到我身上。这是过去的时候。“不可存之于怀”,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修省方法。“汝但持正,则恶人自远,善人自亲。”如果这么做,则坏人自然远离,好人会靠近过来。了凡以此告诉自己的儿子,“汝父德薄,然能包容。人有犯者,不相较量,亦不复记忆,汝当学之。”我的德行比较薄,但是我能包容别人,别人欺负我,我不跟他计较,我也不忌妒他。你要学我,在这点上,孩子,你还是得学我。

但我在不惑之年后,这个看法就有点变了。反倒认同依循孟子说的这个思路,对一朝之患采取的是这三种态度。要么找自己原因,自己没原因则两种处理方式,一则知其错,认其为妄人禽兽,不与之计较;二则以直报怨,直接回击。这样不在心上留痕迹,也更好地将思路转到终身之忧的践道上。儒家对这些事的态度是相对究竟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心上已经通过彻底地解决放开了,转移思路了。就是忘记忧辱,即时清理。这就是孔子一生经历无数忧辱,他从来不用忍辱,也不一味自反。如果他自反有理,对方是千万人,他也要去斗争。这样,儒者才能不断自新,在艰难岁月里不舍快乐。

所以,我认为了凡的忍辱与其被罢官后一直得不到公平对待,同时又投诉无门有关。所以以忧辱为磨砺心性之石,也不失为一种高妙之法。但儒者正则,却在当下平怀,日日自新。但此语说出容易,做到很难。能有了凡这番忍耐与宽容,就很不容易了。

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夫持之而不使倾,捧之而不使坠,任其践蹈而不为动,斯之谓载。今之人至亲骨肉,稍稍相拂,便至动心,安能载物哉?《中庸》亦云: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人只患德不博厚不高明耳,须要宽我肚皮,廓吾德量。如闻过而动气,见恶而难容,此只是隘。有言不能忍,有技不能藏,此只是浅。勉强学博,勉强学厚。天下之人,皆吾一体,皆吾所当负荷而成就之者,尽万物而载之,亦吾分内。不局于物则高,不蔽于私则明。吾苟高明,自能容之,而不拒被之,而不遗此,皆是吾人本分之事,不为奇特。汝遇一切人皆思载之覆之,腔中勿存一毫怠忽之心,勿起一毫计较之心,自然日进于博厚高明矣。

接着,了凡又从《易经》上去验证一番宽容博厚的好处,这又回到了儒者正则。中国的大学者的文章,都要引用《易经》。《易经》是群经之王。了凡说,《易经》里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夫持之而不使倾,捧之而不使坠,任其践蹈而不为动,斯之谓载。”就像大地似的,大地他承载你,它不让你倒下。你两条腿站直了,站在那里。不可能你站在这,大地轰一下,我们就倒了。除非遇见地震,一般它不会。大地充满了包容,它“捧之而不使坠,任其践蹈而不为动”。大地捧着你不使坠,你使劲踩它,你脚一踩,如果地球抖三抖,你一踩它它就离你而去,你想象一下,这太恐怖了。这是不可能的,大地就是无限的包容。

“今之人至亲骨肉”,现在的人至亲骨肉之间,“稍稍相拂,便至动心,安能载物哉?”稍微有点不对付,就动心使气,彼此不合。至亲尚且不能相容,还谈什么厚德载物?这话也说到了我们今天社会痛点上。我过去有个学者朋友,有好多著作,到处去谈教化人心。他一直想跟我做一个对话录,我拒绝。我说你说得那么好,但是你跟你哥哥关系那么紧张,生活中你兄弟关系都处理不好,你还和我对什么话?

兄弟如手足,人间最难得的是兄弟。可是今天,我们有的兄弟不相亲,就像了凡说的,“至亲骨肉,稍稍相拂,便至动心,安能载物哉?”稍微有点矛盾,然后就不理了。有些兄弟不往来者十几年,有的是。安能载物?兄弟都不能好合,你还能干别的?

《中庸》就说,“博厚所以载物也”,博厚,宽博广厚,你才能去承载东西。“高明所以覆物也”,高明才能去包容这些东西。人只担心自己的德不深厚、不高明。“须要宽我肚皮,廓吾德量。”所以我们自己要打开心襟,把这个德量打开。“如闻过而动气,见恶而难容,此只是隘。”如果别人说你有毛病就生气,看见别人有过错,你就不能容别人,这都是狭隘。你自己“有言不能忍”,管不住嘴,爱瞎说。“有技不能藏”,有点本事就到处炫耀。这都是肤浅。“勉强学博,勉强学厚”,勉勉强强在学博厚。这个东西是学不来的,必须要体认。要“天下之人,皆吾一体”,天下的所有人跟我们是一个整体。“皆吾所当负荷而成就之者,尽万物而载之,亦吾分内。”我之所以能够承载这些东西,能够帮助自己成就和别人成就,“尽万物而载之”,像大地一样承载它,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

“不局于物则高,不蔽于私则明”,人往往如此。比如说这个车是我的,我就不能给别人。你像子路则不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无怨色。”这是《论语》里面讲的。子路穿的衣服破破烂烂很多补丁,他跟穿衣冠大裘的富贵人家站在一起,没有觉得惭愧。子路就是这样的人,“不局于物”。我们很多人是局于物的。我开的这个车是个小奥拓,他开的是宝马,两个车并排一放,自己就矮了半截,人家那是宝马,这就是局于物了。车不就是个代步工具么,你开奥拓又怎么了?世间就得有奥拓,它才是“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吧?它有这个东西就是合理的。所以“不局于物则高”,真正高明。

“不蔽于私则明”。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动了私心就有遮蔽,就有困惑,就有痛苦。那次我到山西省省委讲课,他们有个领导对我说,刘教授你讲这个观点太好了,实践经验往往是这样,比如我们组织部门用人,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都有良知,良知一启用就知道用谁了。但为什么用人有时候有困惑,有痛苦呢?是因为有私心在里面,要照顾这个那个,如有用人者自己想照顾的人,在那个时候就不好平衡了,就有困惑了。又比如说这个A是领导打了招呼,那个B是个实干的,各种情况汇在一起。如果出于纯粹公心,去处理这件事,特别好处理,特别简单。正是因为有各种隐藏因素在里面,就很难办,就变得复杂了。所以至公至明,越公越明,是极简单之大道。复杂绝对来自于自私,痛苦也来自于自私。一天到晚痛苦极了,自己很难受,觉得人老在欺负你,实际上你是很自私,是你在欺负别人。人这种负面的情绪一产生,是自己的原因,不够公,不够打开。要从这个地方去学这些东西。

“吾苟高明,自能容之。”我真的高明,我就能宽容,“而不拒被之,而不遗此”,从而不拒绝去泽被,也不遗忘此德。都是我的本分之事。“不为奇特”,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你遇见一切人,都能够思载之覆之,就像天地一样承载他覆他,腔中没有一点点去忽略他的心思,不去计较它,你自然就日进阶于博厚高明。

三、如何化人

前面讲了如何和人相处,首先是从自己身上,先要爱众;还有就是遇到别人不理解,或者别人侵害你,你怎么去应对他。但是更重要的跟人相处的一个方面,是“化人”。

易曰: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昔子张问达,正欲通天下之志也。夫子告之曰,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大凡与人相处,文则易忌,质则易平,曲则起疑,直则起信。故以质直为主,坦坦平平,率真务实,而又好行义事,人谁不悦?然但能发己自尽,而不能徇物无违,人将拒我而不知,自以为是而不耻,奚可哉?故又须察人之言,观人之色,常恐我得罪于人,而虑以下之。只此便是实学。亲民之道,全要舍己从人,全要与人为等,全要通其志而浸灌之。使彼心肝骨髓,皆从我变易。此等处,岂可草草读过?

《易经》这个文本是君子借以通天下之志的。王夫之讲过,《易经》是天地之道,虽天地之运化,不能违之。就是天地的运化都不能违背《易经》的规律。所以《易经》的深广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想象的。古人说易教洁净精微,通《易经》后,确实不会心思复杂,想得太多。君子无思无虑,借《易经》通天下之情志变化。“昔子张问达,正欲通天下之志也。”以前子张问孔子何谓达?孔子告之曰:“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讲内心的本质要很真挚,而且追求正义,同时要“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个“察言观色”,我曾经专门讲过一课讲这几个字,太重要了。孔子讲,只有君子能够贵言贵色,就是只有君子是特别注重别人说话的寓意和自己说话是否得体的,也特别注重他人的容色想表达的情绪,自己内心谦退,常降己以处人。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一定要懂得语言的规律。当言而不言,该说的时候不说,失人;不当言而言,不该说的时候说了,失言。这个言道特别重要,所以,要察言而观色。孔子讲,“不察言谓之瞽”,你跟人说话不去看对方的表情,不去看对方的反应,你就直接说了,这叫瞎子。我们现在社会中有好多这样的瞎子,不管别人爱不爱听,不管别人处于什么状态,他就说了。鲁迅讲过一件事。孩子过百天,一个人觉得自己挺有才的,人家都说这个孩子长命百岁,他来一句很哲学的话:“这个人嘛总是要死的,没见过不死的人哪,长命百岁是不可能的。”结果大家就打了他一顿。就是你要识相,这个场合你就不能说这样的话。跟人相处,察言观色是儒家特别注重的一个修养。这个察言观色,是跟质直好义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低眉顺眼。我们讲平时,如果眼睛往上看、往下看,都是看不起人。要有这个卑以自牧的感觉。

“大凡与人相处,文则易忌,质则易平,曲则起疑,直则起信。”了凡这个里面讲了四种与人相处的方式“文、质、曲、直”。一是你跟人相处的时候,如果你过于文绉绉,就会引起别人的忌讳。所以文饰不一定好,不如平实些。你跟人交往弯弯绕绕,吞吞吐吐的,别人就容易怀疑你。你很直接,大家就容易相信你。

“故以质直为主,坦坦平平,率真务实,而又好行义事,人谁不悦?”所以很平实坦荡,做事很实际,又喜欢做正当的事,大家就会都喜欢你。跟人相处这几点很重要。说话有谱,办事有信,大家都觉得这个人不错。我们考察干部也是这样。夸夸其谈,办事没准的人,我们就不爱用他。

“然但能发己自尽,而不能徇物无违,人将拒我而不知,自以为是而不耻,奚可哉?”然而,人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直接呈现,而不能物我相融,不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别人其实心里拒绝你,不喜欢你,你自己还不知道,还自以为是,没有耻辱感,自己在那里洋洋自得这样怎么可以呢?

“故又须察人之言,观人之色,常恐我得罪于人,而虑以下之。只此便是实学。”这个讲得很好,我们一定要善于话里听话,听弦外之音。过去我做领导的时候,曾深刻地体悟这一点。领导场面上跟你讲的话,领导私下里跟你说的话,领导心里想跟你说的话,那不一定是一套话。过去我是吃过这个亏的,当时没有一个领导不夸我的,把我说得特别好,对我也很好。当时我就相信他,而害我的就是他。每次害你是他,每次夸你也是他,表面夸,背地里害。如果言色同观,你可能就不那么糊涂了。所以,要常常担心自己得罪人,要谦己以下。

很多时候,我们要听和懂弦外之音,才能走得长远。不听或者听不懂话的人,做不了领导。这是当领导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这话你都没听明白,领导说,“要不晚上一起吃个饭?”“要不,你在这吃饭吧?”你要听口气啊,他实际是说,别在这里吃,赶紧走吧。你没听出来,你说好好,就坐下来了。人家心里烦着呢,这人怎么这么不懂事。同样的一句话,语气不一样,要会听。如果他很诚实地说,“你晚上在这吃饭,坐下坐下”,要你坐下。这个时候,你却反复推辞,就不识趣了。

话你听不懂,脸色你总会看吧?领导高兴不高兴,别人高兴不高兴,观人之色总可以吧?你对面看见老王,一看就能看出来人家刚哭过,可能是母亲生病了,或是有什么难的事。你上去就跟人家开玩笑说,唉,你是不是会小情人去啦?哪天一起玩个牌吧?人家烦着呢。所以,总卑以自牧,歉己下人,这就是实际的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呀。

“亲民之道,全要舍己从人”。所以,亲民之道,原来就是要放下自己,要舍己而从人。“全要与人为等”,全要对人很平等。“全要通其志而浸灌之。使彼心肝骨髓,皆从我变易。”这个太厉害了。就是你跟人相处啊,要时刻平等,还要琢磨他主体的想法,还有浸灌到他的灵魂,进入到他的心肝骨髓里面。然后呢,深入他的内心,然后让他随着你变。这是正当的化人之道。不是巧言令色,低眉顺眼,然后笼络控制别人的心术。了凡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不打没把握的仗,要化人,就是要把握得通透。这种人他把握透了,他想当官,他想把握机会,是很容易的。古人讲,“经义既明,取富贵如俯身拾芥。”咱们不能搞歪门邪道,但要把这句话记住。四书五经的经义来自天地大道,《易经》的意思如果明白了,想当大官,发大财,想有大成就,容易得就像弯身捡一个小东西。大道通了,你得荣华富贵,得官位级别,这是太简单的事情。我们很多儒家的君子,这方面通了,他不愿意当官。像王阳明,打完仗之后,不断地上疏想回家。那皇帝不放他。朱熹也是这样,在朝几十天他就要回家。皇帝不断下诏书,给他一个级别,让他出来当官,他就是不想去。这些实学是不能忽略的呀。“此等处,岂能草草读过。”

处众之道,持己只是谦,待人只是恕,这便终身可行。凡与二人同处,切不可向一人谈一人之短。人有短当面谈,又须养得十分诚意,始可说二三分言语。若诚意未孚,且退而自反。即平常说话,凡对甲言乙,必使乙亦可闻,方始言之。不然,便犯两舌之戒矣。

与别人相处的道,对自己要谦虚,对别人要宽容。就是孔子讲的,吾道忠恕而矣。这忠恕二字便可行之一生。凡是与二人同时交往时,切切不可向一人说另一人的不是。人有不是当面可谈,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与人相处的正道。就是他有错误,你当面跟他说,他也不记恨你,他也会反省一下自己。但有些格局小的人,你当面说,他也会记恨你,你就别说,你要察言观色,要看。否则你说了,你就失去他了。但是你要说时,切不可向一个人悄悄说另外一个人的短处,要说当面说。

“人有短当面谈,又须养得十分诚意,始可说二三分言语。若诚意未孚,且退而自反。”如果你不是诚心实意去指出别人的不足,让他去改正,而是有别的目的,比如为了嘲讽别人,你就要退而自反,自己反省自己。所以说,平常你跟人说话,很容易惹上灾祸,而且说前要预备十分诚意,说时只是说二三分语言。人性多如此,一般人都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可以说绝大部分人接受不了批评。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很多就是说话不注意,给自己惹了不少灾祸。岳飞精忠报国,此是民族大义,其故事读一遍让人扼腕一遍。岳飞带兵打仗很有一套,出道没多久就带出了宋朝人数最多的部队。英雄豪气,但也难免英气过甚。他喝了酒有时就说,我朝以来, 30多岁就掌握着这么多兵马,成为节度使的,除了太祖皇帝就是我了。你喝酒了也不能这么说。上面一听,你什么意思啊?宋朝立国最怕的就是这个。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底下一帮武将拥立他的。宋太祖打下天下后,就把那帮武将找来,暗示你们别带兵了,给你们美女财富,回家去享受吧。所以有宋一代抑武扬文。这是一个政权的基因,主张什么?忌讳什么?还有,宋朝立皇子,岳飞也不恰当地发表了意见,宋高宗由此很是忌讳。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官员说话也就罢了,但是你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大臣,说的话能起很大的向导作用。所以说话里面有大禁忌。

“即平常说话,凡对甲言乙,必使乙亦可闻,方始言之。”就是你对甲说乙的话,乙也可以听到,你才可以对甲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必可以放到台面上,他可以听得见。“不然,便犯两舌之戒矣。”佛家的两舌之戒,是要下地狱的,要拔舌根的。什么叫两舌之戒?比如,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说你聪明又能干,非常好,怎么怎么样厉害。你不在了,我对另外一个人说你啥也不是。两舌,两根舌头,两套话语。此与人相处之大忌。

四、对待好三种人三种态度

了凡处众,从爱敬心开始,无论对待侵害,还是自己主动去感化人,都是以天下人为本怀。收语处提及三种人,老者、朋友、少者,也是囊括尽了天下人。可见,了凡是要锻炼人的一番对人类的大爱大敬的基本精神。有了这个精神,在人的问题上就少了很多困惑。我在过去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人或事时,总觉得眼前小小曲直而已,此水终归大海作波涛,浅滩小河岂能淹滞得住。回过头来看,确实如此。那些人与事,只是一时险滩而已。所以,了凡的这种胸襟值得学习。我们来看他主张对待三种涵盖了天下所有人的态度。

老者安,朋友信,少者怀,天下只有此三种人。凡长于汝者皆,所谓老者也。曲礼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又曰: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又曰:父之齿随行,任轻则并之,任重则分之。谦卑逊顺,求所以安其心,而不使之动念。服劳奉养,求所以安其身,而不使之倦勤。皆当曲体而力行者也。同辈即朋友,有亲疏善恶不齐,皆当待之以诚。下于汝者即少者也,当怀之以恩。御童仆,接下人,偶有过误,不得动色相加,秽言相辱,须从容以礼谕之。谕之不改,执而杖之。必使我无客气,彼受实益,方为刑不虚用。书曰:毋忿嫉于顽。彼诚顽矣,我有一毫忿心,则其失在我,何以服人?故未暇治人之顽,先当平己之忿,此皆是怀少之道,切须记取。

这三种人,实际上是了凡取自于孔子讲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人,你的朋友,小孩,就是这三种人。老人提起你,觉得很安定;朋友提起你,觉得你很可信;年轻人提起你呢,就觉得可以依靠你。了凡认为天下就这三种人而已。

妙哉,天下就此三种人。不是有的人将天下分为好人坏人,等等其他的分法。有此孔子真精神作底蕴,何愁天下人不和。

“凡长于汝者皆所谓老者也。”所谓的老者,就是大于你的人。“曲礼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如果年长于你以倍,你今年30岁,他60岁,你18岁,他36岁,一倍就算,你就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十年以长,则兄事之。”大你10岁以上就以兄长对待。“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大你5岁,就是差不多同辈。

父执,就是父亲的朋友,看见他就跟看见父亲一样。他如果没说让你往前,你就别过去;他如果没让你走,你就不要走,你就站在那里;他如果不问你,你就不要回答。如果是跟父亲年纪差不多的人,跟他一起走,“任轻则并之”,如果他背的东西轻,你就拿过来,与自己的包合在一起背着。“任重则分之”,如果他背的东西特别重,你一个人背不了,你就分,他背一点,你背一点。“谦卑逊顺,求所以安其心,而不使之动念。”在老人面前,谦虚逊顺,让他安心即可,不要让他起心动念安排诸端,要减少麻烦。“服劳奉养,求所以安其身,而不使之倦勤。”而你要付出劳动奉养他,就是让长辈安其身,不要让长辈太劳苦。“皆当曲体而力行者也。”对待老人都应该这么做的。过去,我爷爷奶奶在时,我们都被要求这么做,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其实就养成了你一种敬意。

那么对同辈怎么相处呢?“同辈即朋友,有亲疏善恶不齐,皆当待之以诚。”有好有坏,善恶不齐,你以真诚对待他们就好。

如何对待比你小的?“下于汝者即少者也,当怀之以恩。”比你小的,你要怀之以恩对他,你要爱护他。

“御童仆,接下人,偶有过误,不得动色相加,秽言相辱,须从容以礼谕之。”对你的童仆和下人,他们偶有错误,你不能动色相加,不能发怒,不能秽言辱骂他们。过去我做社长,认识一个书商。他有个司机,他骂他的司机就像骂儿子似的,你这个混蛋什么什么的……那司机还老老实实听着,也没事,跟了他好多年。我当时听着有点不舒服,因为司机也是人格完整的,给你服务的,你干吗这么骂人家。后来知道,这司机从小是他从村里带出来的,小学毕业,靠着他吃饭,有时候头脑还不是很清楚。他说只有骂,一骂就醒了。有些人适合骂一骂,好像骂一骂就明白一点了。“须从容以礼谕之。谕之不改,执而杖之。”如果反复讲道理他们不听,就要打板子,就要揍了。“必使我无客气,彼受实益,方为刑不虚用。”惩罚的前提是我不是受情绪控制的生气,没有这个客气。惩罚对他有益,这样用刑才不会白费。

记住这个“客气”二字啊。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他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不恨刘瑾等害我的人,我当年也有胜心客气。王阳明说,胜心客气就是害人。客气,即不是你的主体之气。什么叫客气?大家一起喝了酒,头脑一热,走,砍他去!都是这个气浮在上面,叫客气。

人的心气是要往下的,天地如此。天气是要往下的,地气往上,这个叫地天泰,《易经》中的一卦。气向下来,这个人就是聪明的,冷静。若天气往上,地气往下,这个就是否卦,闭塞。还有这个水火,水火是要相济的。肾水往上走,心火往下走。这样水火既济。

所以“使我无客气”,不要客气,而是要主体之气,没有这个客气,别人也受益。“方为刑不虚用”,你打他,对他才有作用。所以《尚书》里面讲,“书曰:毋忿嫉于顽。彼诚顽矣,我有一毫忿心,则其失在我,何以服人?”尤其我们做官的,要做大官就一定要读《尚书》。中国的这个《尚书》就是告诉你怎么样真正的去当好官,这里面有大道理。“毋忿嫉于顽。彼诚顽矣”,就是不要去恨这个愚顽之人,对他不要态度不好,他本来就愚顽不灵,我为何还要有这么一腔愤怒之心?我一有愤怒之心,其实过失在我。

你在处理问题时,他确实有错,你一生气了,错就在你了。这个话讲得特别好。你生气了就变成你的错。这个你们去领悟一下,特别好。本来是他的错,你一生气就容易造成你的错,因为你就很容易过激。不要生气,不要被情绪主宰,这一个是了凡给我们讲的,治过的第一条就是这样,别动气。你一生气,你揍他,他就不服你了。“故未暇治人之顽,先当平己之忿,此皆是怀少之道,切须记取。”所以你处治别人的错误之前,应该先是平静自己,再去处理他的问题,别抄起棍子就打。有的父亲把儿子腿给打断了,过后后悔不已。“此皆是怀少之道。”都要切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