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了凡的学风,能够想到什么?中国传统儒家在如何好学上作过很多探索,我总结了儒家五点好学法。
第一择处仁。就是你要确立起你的学习环境。过去孟子的母亲为什么带孟子到有读书人的地方居住?弄到市井里,孟子去学各种市井之事,人是受环境影响的。所以好学,环境是个保证。而环境不仅仅是与人相处,和周围的环境,就是你屋子里的学习环境也要收拾好。比如我读书,眼前一定要两三米是开阔的,而且还要能看见天空。环境与心灵是相应的,你在一尺见方的范围内,一定要给自己一个舒服的感觉,几净窗明。你说你在那读书,书堆了一堆,臭袜子堆了一堆,这种人我就知道没学问。心物一如,外在的环境完全是你内心的投影,物乃心之投影。
第二学择友。跟三五好友,一起交往。人其实就是最重要的环境。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与道德不如你的人交友。取友要看对象,孔子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你对不合适的人说什么,他都不会懂的。孔子说:“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比如20个人可以在一起学习,但20个人中可能只有10个人可以适道,把学的东西去实践。但“可与适道,未可与立”,你可以去实践,但老在那实践,形不成理论总结与规律,就无法有自己的立的东西。“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与立的人,他未必可以灵活运用。人和人的差距大了,所以学一定要择好友。古人评价学习的效果之一就是看你能否论学取友。友人取好了,相互砥砺,必然越学越有感觉。
第三得良师。“圣人出而万物睹”,良师出来,你能看见自己的自性。碰到好的老师,就像碰到你的父亲一样的感觉。我们有些老人,过去见到一些先生,有光风霁月的感觉。什么是光风霁月?你看现在下雪了,太阳冒出来了,太阳照在雪上的那个亮光的感觉,或者是白雪皑皑,明月当空大地清白的那个感觉。古人说有澡雪精神,也就是这种感觉。过去,古人说王夷甫,《世说新语》里的王夷甫,说他往那一站,就觉得他像个玉器。或者我们说嵇康,嵇康往那一站,就是玉树临风,风仪不一样。所以得良师很难,老师的气象很重要。好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不一样。孔子的学生,才性不一样,像高柴有些愚笨,曾参有些迟钝,子张有些偏僻,子路有些粗鲁,但都被孔子教出来了。
第四是保证好致良知。王阳明说致良知就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不要小看这句话。知止而后有定,这对于保证学习者的效果与兴趣非常关键。比如说三个人跟着我一起学古琴。当三个人把外在的东西剥离,完全放下的时候,学习是简单而快乐的事情。可是在学的过程中,有个女同学跟男朋友吵架了,有一个正惦记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很单纯在学。这三个在一起学的时候,节奏就分出了快慢。那个单纯学习的人就知止,知道我今天来学,就学那么两段,目标很明确,达到目的,没有别的想法,刷,就进去了。这个呢?在学的过程中,又怕老师批评,又跟男朋友吵架了,老师当时教她的时候,她还害羞。林林总总的,在学的过程中掺杂了很多多余的东西。这就导致了一个人学习效果很不好。人一旦致良知而知止,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五一定要意识到要为自己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在《光明日报》写过一篇文章《阅读史就是心灵成长史》,我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说读书与书无关。他们觉得很奇怪,读书为什么与书无关。书其实是你心灵的映照,好多人翻一本书永远只翻前三页,就一直停留在这几页上。读书能与书无关,读书就有极大快乐。王阳明就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个人说,读书太累了,考功名看到三更半夜,焚膏继晷的。王阳明说,因为你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有这么一个目标和外在的取向,自然就很累。读书是为己之学,这才是正确的,这才有真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