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睦僚书》里的为政真经

《睦僚书》里的为政真经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睦僚书》是袁了凡为政 “事事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能从了凡真诚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朴实无华而又一心为民的政风。爰列数条,相与共守之。我们来看了凡的观点,了凡首先从理上和情上来讲现实。近则子孙拜候,义笃通家;远则书问往还,情敦骨肉。了凡从“情”入手,说同官有兄弟一般的情义,甚至比 同榜关系更为亲厚。这是了凡建设团队的第一条。了凡为政之风了不起。接着为政的一大挑战,也是为政的一大考验就是清廉问题。

《睦僚书》是袁了凡为政 “事事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系统地呈现出一个真正的儒者为官所具有的独特风景。很多都是经过深入思考的如何为民服务的具体措施,很多基本思想和做法对今天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专门写一篇以和睦同僚为主题的论述,包括的内容却是怎样千方百计地为民服务,这在古人也是鲜见的。我们能从了凡真诚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朴实无华而又一心为民的政风。我们看他的具体论述:

宇宙亦大矣,人生其间特瞬息耳,是故古人有惜阴之说。至于同官暂聚,出入相依,远则四五年,近则一二年,又瞬息中之瞬息也。及今不相砥砺,共修大业,使同肝协胆,永订心期,一朝别去,欲求复聚,不可得矣。爰列数条,相与共守之。

宇宙很大,人生很短,所以古人有惜光阴之说,所谓“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至于同官暂聚,出入相依”,至于大家在一起做官,聚在一起,出和入都在一起,有时候跟老婆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跟下属的时间多,尤其是一忙起来的话,跟身边人的时间,有时候比跟家里人的时间要长。远的四五年,近的一两年。“又瞬息中之瞬息也。”真是刹那中的刹那,就是特别快。“及今不相砥砺,共修大业”,如果现在不相砥砺,共同去做事业。“使同肝协胆,永订心期,一朝别去,欲求复聚,不可得矣。”这话讲得特别好。我们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老觉得眼前的日子好像总会这样过下去。这是一种假象,其实人与人生活工作在一起无形中变化很大,有时调出一个单位,以前的同事基本上三五年才见一面,很难见。所以人生的缘分当珍惜。怎么打造一支队伍,怎么与下属相处,做好领导干部,你们看,了凡与大家约定了几条。

一、众志成城,共建和谐团队(团队)

怎么把这个队伍建立起来,这是“团结一致法”,是我们做领导要掌握的。我们来看了凡的观点,了凡首先从理上和情上来讲现实。其实中国的文化,看上去是说理,心即理,其实心和理都来自于“情”。情理情理,我们都有感情。“无情之理”则太孤僻,太寡淡,所以用好用正情一切都会很好。《诗经》里面,就是这个“情”调理得最好,它出来的东西都特别棒!比如说《汉广》,你爱一个女人,可是她偏偏不喜欢你,你要爱之敬之,愿意为她秣马,内心还要尊重她,而不是勉强去拥有她。这个“情”很正的话,人的情绪体系就很好。我们来看了凡如何说:

——同官有兄弟之义,较之同年尤为亲厚。盖同年系一日开榜之情,而同官有数年义聚之乐,其分颇殊。惟同官相聚而不勖以道义,于是情义不洽,邈如路人矣。甚至有背毁而面谀、心非而口诺者,皆世之戮民也。我辈须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毋论今日相与,蔼如一家。即他年相别,升沉路殊,亦须敦世讲之谊。近则子孙拜候,义笃通家;远则书问往还,情敦骨肉。此理此义,直逼古人,千万毋忽。

了凡从“情”入手,说同官有兄弟一般的情义,甚至比 同榜关系更为亲厚。“同年”,意思是同榜,科考同一年同一天发榜,叫作“同年”。但同年只是那一天同时发榜,同官则有数年义聚之乐,一日和数年能比吗?所以缘分很是特殊。但事实的情况是,如果大家是同事,相聚,不以道义相勉励,彼此之间没有一个基本原则,没有道义,两人感情就会不好,明争暗斗。有时候局长与副局长,貌似“路人”。什么叫“路人”?“路人”就是看见别人快饿死了你可以不管,孟子讲“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子视君如国人”,国人就是路人。就是了无相关,甚至彼此之间“背毁而面谀”。底下骂你,骂局长、骂市长,当面却点头哈腰。“心非而口诺者”,嘴上说:“啊,你真好,你真英明,我跟着你干特别开心。”心里却想:真倒霉,遇到这个领导。“皆世之僇民也”,这是世间可怜的“僇民”,又作“戮民”。戮民就是遭遇不好,得不到护佑的人。龚自珍有诗句云:“八十罹饥寒,虽生犹戮民。”意思是80岁的人了还陷入饥寒交迫中,虽然活着,也是天抛之民呀。

那怎么做到呢?“我辈须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毋论今日相与,蔼如一家。”就彼此局长副局长也好,上下也好,要做到一个“德业相劝”,对彼此过失能相互提醒,有困难能相互帮助。不要说我们今日相遇才“蔼如一家”,到“即他年相别,升沉路殊”,几年后,局长副局长分开了,调任走了,也许你升了他降了,也许他升了你降了,道路不一样了。“亦须敦世讲之谊”,也要讲两人之间的情谊,毕竟一起共过事。如果彼此一直比较近的呢,子孙之间就相互拜候、相互走动。“义笃通家”,情义如同同姓通家。老子姓李,唐朝李王朝也姓李,所以姓李的彼此称为通家,就是同一个姓。离得远呢,两个人经常写信,情同骨肉。“此理此义,直逼古人,千万毋忽。”这种理这种义,可以直与古人交谊相媲美。千万别忘记呀。这个了凡,他说“大浪红尘好修行”,在大浪红尘里面去悟道,把工作变成一个修道的场所。如果为官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和蔼上下关系。一方面要有手段,把规章制度制定好,不要搞成一窝贼,一锅端。现在就有些地方官员相互包庇,那就不对了。同时,在有规矩的基础上,如果你做一个地方官,第一件事情就是你怎么去把大家拢成一团,要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这是了凡建设团队的第一条。你看,把队伍建设先放在第一。了凡为政之风了不起。

二、参透受贿本质,清廉风气(戒贪)

接着为政的一大挑战,也是为政的一大考验就是清廉问题。你往那儿一坐,怎么面对财物?面对给你送钱的你怎么办?人的级别一动,就有人闻风而动,开始送各种东西了。有人恨不得用尽各种办法奉承你,然后各种“送”。但一旦你不再当领导,这些人就突然蒸发了似的,世路炎凉,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呀。很多单位领导退休之后和退休之前,两重天。人就是在失去权力之后,才能看清权力的本质,人心的变化。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各种好,是真的好,不一定!你真的好,是你没有这个位置的时候,别人还能这么对你,才是你的人品等方方面面的好。所以面对“送”,别人因为你是官才来“送”。我们来看了凡怎么看:

——官之受贿,犹女之失节也。失节之女,人尽鄙之。官受贿而不耻者,良心尽丧也。我辈既号同心,各当砥砺名节,以清廉自誓。昔范文正公读书长白寺,掘地见金一窖,亟瘗之。告主僧曰:“吾他日当修此寺。”及公为西帅,僧使其徒谒之,公一无所助,但赠书一封、茶一笓而己。僧归。拆书,则云殿后有金一窖。如言发之,得银四万二千余两。用修寺,余银复造范公桥。后公入相,计所得俸银,适四万二千有余。

了凡这句话讲得特别狠:“官之受贿,犹女之失节。”当官的收别人的钱,就像女人去偷汉子。过去讲“失节之女”,就是她有老公,还去跟别的男人在一起。“人尽鄙之”,大家都看不起她。“官受贿而不耻者,良心尽丧也。”你受贿了,还不感到羞耻,这个当官的没有廉耻了。我曾听检察机关的人给我讲过一些事情,我觉得挺逗的。他说现在有些官员,本来是查某个人的事儿让他过来问问情况,他吓得要命,马上主动说,我收了多少多少钱,在哪儿哪儿,边说就边尿裤子,都湿了。然后动不动就开始哭。有时候人坐到一定的位置上其实很虚弱。所以,你收了别人的钱,其实是那个人给了你一个巨大的隐患,在煎熬着你的身体,那才是真的害你。学了凡的《睦僚书》对今天领导干部会有显著的作用。因为这个不该是你的东西。古人讲,其事好还。就是什么事情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我辈既号同心”,同事在一起,要把队伍带好,因为如果一锅端,人家秘书跟着你十几年,你大领导倒了,这个秘书也被毁掉了,尽管他没做什么。所以我们既然要同心,就应当“各当砥砺名节,以清廉自誓。”

这里了凡讲了个有意思的故事。就是范仲淹读书的时候,有段时间他在长白寺里读书,偶然发现有个藏了好多黄金的地窖。一般人在这个时候,都会狂喜不已。又不是偷的,突然发现这么多金子,能不要吗?凡圣之别,于此处见。

喜欢财、喜欢官,很正常。关键是你怎么对待它。要是我,在我们家菜地里面,或者在某个乡下居住的时候,到某个后庙里面,自己去上个茅房,无意中一杵,看见一坨黄金,我可能会捡。当然,如果捡了,像我这种人,我可能要做点慈善,因为现在没捡每年我要做慈善。可能有的人捡了之后,能都捐献给国家。还有人可能晚上就请哥们去洗澡、喝大酒,然后包二奶。那范仲淹呢?“亟瘗之”,很快就把黄金埋上了,看看这个人的品德!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我们要去学他,我们不要假设自己能做得到,这是两个情形。我们现在有些人,假设自己能够做到,但是不一定真正能做到。这也是自我欺骗,叶公好龙。

范仲淹埋上黄金后跟这个住持说,合适的时候我会帮你把这个庙修起来。后来,范仲淹在戍边时做西帅。庙里的住持想起这个事儿,就派人去拜谒他,意思想让他捐点钱。范仲淹只是给他写了一封信,还送了他一盒茶叶。住持拆信一看,信中告诉寺庙后面有金一窖。按范仲淹所说找到地窖,得银四万二千余两。哇!几万两银子,这可不是小数呀!我有一个朋友,也给我讲过一个事儿。他们家祖上有一个地方,埋着上亿的金银,他自己也看见过,他问我怎么办?我给他列了个完整的方案。一部分捐给国家,一部分设立读书基金,一部分怎么怎么样。我说你如果把自己家悄悄都挖了,就可能有奇灾大祸。因为从来没有财富经历的人,突然面对巨大财富很容易出奇灾大祸。

住持用了这些金银,修缮了寺庙,又用剩下的钱造了范公桥。后来范仲淹当了宰相,一计全部俸银,就是四万二千两。人生这个数呀很奇怪。如果当年他在长白寺,悄悄把这四万二千两银子拿走了,可能我们历史上就没有范仲淹做宰相了,或许至多历史上多了一个小富翁。

三、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正风)

为政如何对待名闻利养,为什么古人要以身作则以正风。那是因为,衣食声色容易使人陷落。了凡怎么看待奢俭呢?

——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欲励廉德,先崇节俭。粝饭菜羹可以供客,恶衣菲食可以临民。除小倡俗乐及赏钱等相约久不用外,今后每会,食不过五品:三荤二素,不许宰牲,不许开卓。有随时鲜果或用一二,不得过丰。盖民间风俗,自当官府敦之。宝坻士风颇厚,倘不崇俭素,惟导以奢靡,岂惟有损士风,兼当得奢侈不惜福之报矣。

诸葛亮说过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远离物质纷扰,不淡泊一点,志向就显不出来,内心不安静些,就容易陷入日常,就难以走得更远。所以要廉洁,节俭。粗茶淡饭招待客人,不丢脸。衣服简单一点,吃的简单一点,不妨碍你去管理百姓。所以了凡来宝坻做的一件事儿就是,“除小倡俗乐及赏钱等相约久不用外,今后每会,食不过五品”。他新到这个地方上任,过去官府会请一些人来唱戏等,搞这些东西要花点钱,他一概不花其余,不像别人的官员花销超支,他不用。而且吃饭不过五样,“三荤二素,不许宰牲,不许杀猪,不许开卓。有随时鲜果或用一二,不得过丰。”他认为,像宝坻这个地方的风气,如果官府带头,就会改变民风。宝坻的世风淳厚,读书人的品行还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你不崇尚简朴,而奢靡浪费,不但有违世风,有辱士林,“兼当得奢侈不惜福之报矣”,还会引来不惜福之报,就有报应。

四、公务往来减少繁文缛节,又保持雅道(简政)

古来官场,容易繁文缛节。如何既能保持必要的礼节,又兼顾文雅之道,了凡作了自己的一些探索。他说:

——书柬往来,只用单帖。有事即书帖上,不必更备副启。直书本情,不必文饰。要使实意薰蒸,繁缛尽减,庶存雅道。

过去为了讲究,书柬往来需要另外附上一封信时称之为副启,了凡认为没必要再附上一道手续,直接“直书本情,不必文饰”,把问题讲清楚了就行,不要之乎者也讲一大堆,还另封一信。“要使实意薰蒸,繁缛尽减,庶存雅道”,把意思表达清楚了,而减少这种繁文缛节。庶几可以保存雅道,这其实是简政,不要案牍纷纷。了凡这么早知道从百姓和日常出发方便百姓。我觉得《睦僚书》里这些东西和做法,对应我们为官自律,特别有启发。

五、发动自力更生,家属无特权(私用)

了凡的某些为政风格,居然很有现代性。比如家属无特权,他很早就这么做了。一人当官,“七大姑八大姨”都享受,这本是过去官场潜规则。但了凡无人要求与强迫他,他也做到了。他是怎么做的呢?

——旧时各衙小菜,皆系园头供给,其来已久,受之似不为过。但愿为廉吏,则一针一草,皆不可费民之力,故谢绝之。今与相约:但衙中隙地,皆令种蔬,尽足供给。且不使家人辈无事而食,长其游惰也。

了凡说,以前衙门都是吃园头供应的小菜,接着这样做,似乎不为过。但我既然想做一个廉官,那么一针一线,我都不要老百姓费力,以后不要给我送了。今后与大家相约:但凡衙门内的空地,都可以种上蔬菜供给。

了凡以前的宝坻衙门府在哪儿?现在还在吗?保留了吗?原址还在吗?如果还在是特别有意义的。山西平遥的县衙就恢复得特别好。了凡的事迹那么多,值得一条一条收录起来,作为地域治理的传统教育基地。

“且不使家人辈无事而食,长其游惰也。”了凡不让家人不干活就白吃饭,不长他们的惰性。我出去干活、种菜去,老婆虽是官太太,孩子虽是官二代,也都去干活。了凡之心多纯粹呀。不与民争利,家属无特权,主动带头干活,特别好。

六、惠民以利,防止不公(惠民)

在传统官吏中,能像了凡这样的真正完全一心为民的也不多见。他似乎在作为一项系统思考工程为民谋利,有的做法甚至是在限制官家权力。这是让人诧异的。比如以下的举措:

——往时买办,内有支房,外有铺行,取用甚易。今悉革除,各发银现买,须稍优其值,使小民乐与官为市。不然胥隶出入,缘肆侵欺,自以为平而实尅之矣。

了凡针对过去的买办,官府内部有支房,外面直接就有与官家做生意的店铺,用起来很方便。我们现在的政府采购就是这样,由办公室去做。“今悉革除”,了凡都给革除了,因为这个买办,专门给政府买,中间有各种收贿受贿的机会。老百姓的定价其实是低的,买办居间赢利。了凡决定直接采购,各发现银现买。“须稍优其值”,而且要付给店家多一点钱,五块钱一斤,给你五块五分。 “使小民乐与官为市”,使老百姓乐于给官府供应,取消中间商。防止买办挣来的利益贿赂官员,使欺压百姓的利益让给百姓。他这个做法实际可不可行,我们需要酌量。但至少是他的一个惠民方法。了凡认为底下负责采购的小官出入,“缘肆侵欺”,使劲压老百姓的价,“自以为平而实尅之矣”,自以为是讲价,实际上是克扣百姓,压老百姓的价钱。看到这一点,我觉得从出发点上看到也是很好的。

七、治政累德,爱民布德 (官责)

了凡通过强化行政行为的伦理性,在各个方面替老百姓着想。这种思想建立在治政累德,爱民布德上、我们来看:

——官无崇卑,皆民望也。一念爱民,便可布德;一毫不慎,或致播殃。我蒙祖宗福荫,而受朝廷一命之寄,若不布德而播殃焉,则先世所积之庆自我斩之矣,其何能忍?今日相约:待人求恕,处事求忠,财用求省,刑罚求轻,断狱一节尤当加意。事有可恶而尤原其情,情无可矜而尤量其无知,悯其失教。必于死中求生,恶处求爱,斯为迈种德之道。学中三师,虽无政事之寄,实有教化之责。一启口也,无益于人勿言;一举足也,无益于人勿行;一临事也,无益于人勿处。积之久久,福将自大。每人各置一籍,每日所行之事,或善或恶,随手记之。月终一会,出簿互观,以验学问之消长。

了凡说官不分大小,老百姓都对你有期待。你一念爱民,就可以布德;你一点点不谨慎,就会播殃,会带给老百姓很大的麻烦,这一点是多少为官者缺乏的敬意。在政府机关,一个政策下去,抬高半个点,可能就影响天下很多人。尤其是要害部门,关系天下民生呀。

“我蒙祖宗福荫,而受朝廷一命之寄”,我自己蒙祖宗的福而当了这个县官,我如果不去布德而去造孽,传播害百姓的东西,“则先世所积之庆自我斩之矣”,我祖宗积的善都被我斩断了,我怎么能忍心?所以今天相约,待人求宽恕,处事求忠信,财用求节省,刑罚求轻用。审判断狱一节尤其要注意。“事有可恶而尤原其情,情无可矜而尤量其无知,悯其失教。”这个心思特别好!就是说,他确实干了坏事儿,特别让人讨厌,还要去查明他的动机里有无值得原谅的。他去偷这个东西,如果是他妈快饿死了,他是孝子,给妈偷了几个包子,那是孝子呀,虽然过去偷是个很大的失节。如果确实在动机上没有什么可以原谅的,但是你还要原谅这个人的无知,因为做贼就是无知。在了凡看来,就是“傻”。要“悯其失教”,官府有教化的责任,民犯法,官府有失教之职。你看,主动限制政府权力,主动承揽政府责任,了凡之为民如此。清朝的时候是这样,我们历朝历代的政府也都是这样。就是如果这个地方总是洪涝灾害,使百姓不能安居,皇帝就要下“罪己诏”,地方官就要被免职,因为说明这个人的德行不行,失教。现在我们也搞“问责制”,地方如有大火、大水、大灾、大爆炸,县委书记、市委书记要负责。

“必于死中求生,恶处求爱,斯为迈种德之道。”前面讲过“迈种德”,就是让百姓有死里求生的机会,对讨厌的人也能给他温暖,这才是长久布德之道。

在学校里面的三师,就是官学里的三师,他虽然没有政绩之记,没有政治上的责任分工,但是他有教化之责。“一启口也”,一开口说话,“无益于人勿言”,无益于人的话不要多说。“一举足也,无益于人勿行”,无益于人的事情不要去做。“一临事也,无益于人勿处”,一处理事,无益于人的时候,不要去处理它。

这样积累久了,你的福气就大了。每个人把每天做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到月底相互来比较一下,以验学问之消长。

八、细微处体察民情,不扰民(恤民)

官有权力,一扰民,百姓害怕就可能来巴结官府,有些人就开始给官府送礼。了凡主张减征不扰民,体恤民情。尤其可贵的是,了凡深知行政运作机制,主动限制和规范官府的权力执行方式,以避免扰民。我们来看:

——本县词讼,军匠发二衙,钱粮马匹发三衙,斗殴盗贼发四衙,其事关风化及豪强难制者,留堂自理。并不差人,皆原告自拘,不服则令保正催拘,颇为省事。今后各衙亦宜遵此,除巡捕强盗许差人密缉外,其余一应公事,皆守堂规,庶为得体。

了凡规定,本县的词讼,军匠事务发往二衙,钱粮马匹发往三衙,斗殴盗贼发往四衙,其事关风化以及豪强难制的,由自己直接处理。据《袁了凡文集》中记载,过去有一个姓王的,是宝坻当地的豪强。当时是东厂的一个特务头子。他第一次碰到了凡,冷言相遇,根本不把了凡放在眼里,看不起他。这个人在当地是权贵,有好多田地,还不缴税,对官府是各种刁难。但是跟了凡接触几次之后,后来居然就变成了凡的弟子,执弟子礼,天天跟着了凡后面学习。了凡把一个特务头子、一个权贵变成了他的学生,所以了凡化人无数,很是厉害。

一般地方犯事,官府动不动就派公差拿人。这样造成很多官府人员的徇私机会,而且百姓也容易惊惧。了凡主张,“并不差人,皆原告自拘,不服则令保正催拘,颇为省事。”就是两人有矛盾,要么原告把被告拘过来,不服的,就让乡里保正也就是乡干部把被告拘过来,别动不动就派公差出动,这个很省事儿。因为公差一动直接参与,各种“送”就来了。官要刁难百姓很容易。所以,了凡让各衙门去差人“除巡捕强盗许差人密缉外”,就是除巡捕强盗需要派公差悄悄去抓之外,“其余一应公事,皆守堂规,庶为得体。”

这一条让我特别感动。尽量不去干扰老百姓。我处理过很多很复杂的事情,感慨的一点就是,在中国办事其实很难,相互体恤一点,礼之用,和为贵,真是身在公门好修行。

九、教化为先,不期速效(教化)

一个地方官,非常主动地去关心地方的文化与教化事业,并亲自为士子们讲课。如何关心青年士子,是了凡很用心的一块。《礼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了凡是积极的践行者。了凡认为:

——教化是今日急务,朔望为诸生讲书,逢九约诸生会课,岂仅仅为举业哉?专冀语言文字之外,或有所感发耳。然教人以言,不若示人以行,我辈诚相兴与,实敦行谊,一廉如水,而不矫激,以沽清名;事事为民,而不严刑以求速化;处人则宁人负我,毋我负人;处事则务尽其心,勿期其效;凡我同官,孰非良士?孰非有教化之责者?愿相与勉之。

了凡认为教化是当时的急务,他每月初一、十五亲自为诸生讲书,逢九则约学生上课。不仅仅是为学生考科举,主要是在语言文字教育外,对人有所激发和感化。然而“然教人以言,不若示人以行”,用语言教化,不如在行动上带头。“我辈诚相兴与,实敦行谊,一廉如水,而不矫激,以沽清名。”我们一起相互激发,敦厚行谊,像水一样清廉,不要矫正过急以显示你执政有方,获取清名无益。要“事事为民,而不严刑以求速化”,要每件事都为老百姓考虑,而不要动不动就着急用刑以求事情很快解决。“处人则宁人负我,毋我负人。”这也是很好的胸襟。宁肯我们自己吃亏,不让别人吃亏。处事要尽其心去做,不要马上期待效果。了凡认为所有的为官者,应当都有教化民众的责任。我们现在有的政府办事员,总是一种下了班就和我没关系的态度。

十、以祭祀而感格(重祭)

祭祀是了凡非常关心的。而且了凡认为祭祀可以“瞬有养,息有存”。就是能让人时时处处很快回到感格天地的状态。了凡认为 :

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辈当祭祀斋戒之日,须真不饮酒食肉,真不妄言妄动,庶有感格。不然,外慢神明,内亵心志,其人福庆必不长矣。

了凡说,经传里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大事,就在于祭祀和执兵马。所以,当祭祀斋戒之日,要真的不饮酒,不食肉,不妄言,不妄动,这样才能感格上天。不然,外轻慢于神明,内亵玩于心志,这样的人就没有很大很长的福气了。我们古人教人以正,不是树立一个司管福祸的神灵看住你。而是一个人轻慢和亵玩容易让心志流荡,不利于收摄精气神。这样的人日常总是晃晃荡荡,随时把自己变成游魂一样的心灵流浪者。惶惶不可终日,又何来的福气。

十一、接待合乎礼仪 (接待)

政府接待宾客,在过去百姓是可以观礼的。这也是教化百姓一途。而参与接待的人,也是一种对自己的锻造。我很喜欢了凡的一点就是,他能把任何一个哪怕看上去比较枯燥的行政程序,也变得生机盎然。体现着他“案牍纷纷,莫非妙境”的为官理念。

——迎送进退,士民于此乎观礼。出入三让,祗依古礼,举手为揖,雍容退逊,毋傲容,毋惰志,足以明礼矣。若心存忽慢,而外则折腰扫地,情之不衷,亦可耻也。

在迎来送往的时候,老百姓对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看在眼里的。“出入三让,祗依古礼,举手为揖,雍容退逊,毋傲容,毋惰志,足以明礼矣。”你出与入的三让之礼,完全按照古老的礼节。无论是举手作揖,还是退步向后,都显得雍容大度,彬彬有礼。不要显出骄傲的神情,不要怠惰你的情志,这就足以示人以礼了。而我们现在很多人,甚至于有人接见外宾时,握手都不行注目礼,礼仪尽失啊。 “若心存忽慢,而外则折腰扫地”。这是很形象的一幅图,心中轻忽傲慢,又想应付现场显得自己很有礼貌,弯腰就快弯到地面了。心存忽慢的这些人挺有意思,他喜欢对下属傲慢,又喜欢对上低头哈腰,这叫欺上必瞒下。所以“情之不衷,亦可耻也。”内心的不纯粹,通过外面轻薄动作显示出来了。没有教养,没有礼节的人真是可耻,但问题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

十二、宴乐大体 (宴礼)

官方宴会,也要有体统。一般在这种时候,容易呈现斗酒、闲扯的情形。了凡说:

——燕会之日,惟许谈诗书、说礼乐,或商量民间疾苦,不得说人过失及鄙秽事。犯者以巨觥罚之。

了凡说宴会之日,只允许谈诗书、说礼乐,或者商量民间疾苦。古代官府以宴乐礼招待知识分子和七八十岁以上的乡老吃饭,大家喝酒的时候,很容易因热闹而有伤体面。了凡说,“不得说人过失及鄙秽事。犯者以巨觥罚之。”不要在喝酒的时候说那些男男女女,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事儿。“犯者以巨觥罚之”,触犯的罚大酒,把他罚倒了算。我觉得很妙的就在这儿。如果说这种事儿,罚你别吃了,或者罚你干别的,扫了大家的兴致了也不好。把个宴会弄成僵化死板的低头吃闷餐也不好。既然有人喝酒时候胡说八道,那么就用一个大杯子灌满酒让他喝,让他喝晕就不说话了。这都是本事,处理事情又得体又有技巧。小事儿里面都能够看到光辉点。

十三、敢于改过,君子之过(民督)

为官治政,有过错是难免的,重在能改。而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地方首官,与众人约定一起相互监督改过。我们看了凡怎么说:

——改过、迁善原非二事,改一分过便迁一分善。故我辈自朝至暮,只有改过一着工夫。譬如目病,但有去翳药,并无添光药也。既为良朋,所贵实心攻病,苦口发药。或有所闻,即密规诲,或贻书箴劝。纵使言之不当,亦宜虚怀听受,痛刷前非。倘怙终不悛,众共弃之。

了凡认为改过、迁善不是两回事儿,而是一回事儿,因为改了一分过就添了一分善。他说,我们这些为官的人应当从早到晚,只有改过这个功夫。话说得多么惕厉警戒。原来为官,不要做错了,要能改过,就是对百姓的最大贡献。西方对公共权力的限制,是在民主社会形成之后。了凡完全以一个儒者的良知,完成了对官员与民众之间的权力与责任的良知审查。“譬如目病,但有去翳药,并无添光药也。”就像眼睛有病似的,比如白内障,你做手术一去掉,你把过一改,眼睛就亮了。治白内障这种病就是把眼睛的障碍物拿掉,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光药,撒在你眼睛上,你眼睛就亮了。这个比喻特别好。“既为良朋,所贵实心攻病,苦口发药。或有所闻,即密规诲”,发现有好朋友有问题,贵在真心替他改病,苦口相劝也是药。一旦听见或者闻听他有过错了,就要悄悄地提醒他,或者“贻书箴劝”,悄悄写信给他提醒他改正。“纵使言之不当,亦宜虚怀听受,痛刷前非。”别人给你提醒,即便言语不当,你也要虚心听受,好好改正。“倘怙终不悛,众共弃之。”有恶就要改,不要坚持不改,不然大家一起别理他。

十四、交厚之化在我(返己)

《睦僚书》皆谈同事相处来深论为民父母。发乎情,止于此处之自省。最后一则,了凡强调与同僚相处,交往之厚完全取决于我。这也是在官场能得到更多的人的正能量的真心之语。我们往下看:

——《中庸》叙五伦,独朋交多一“交”字。交者,谓交相通也。我之心彼知之,彼之心我知之;我之事彼能谋之,彼之事我能谋之,夫是之谓交。今同年、同官、白首不相知者,有缓急无所恃者,岂末世之交道衰欤?非然也,由我平日不能先施于朋友耳。凡我同好,胥非薄徒,迹有可疑,务谅其心;事有难处,务谋之以忠。大率天下事非一人所能独运,孰可为股肱,则任奔走之劳;孰可为心膂,则尽筹划之计。分猷共念,彼此各期于有成,则交自我笃,而世风从此厚矣。

了凡认为,《中庸》叙五伦关系,唯有朋友一伦多了一个‘交’字。交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人与人要彼此交互相通。我的心你知道,你的心我知道;我的事你能帮助谋划,你的事我能帮助谋划,这样才叫交情。

“今同年、同官、白首不相知者,有缓急无所恃者,岂末世之交道衰欤?”白首不相知,出自“白首如新,冠盖如旧”。你发现这种现象没有,你的邻居、你周围的同事,几十年了,你居然可能一点都不了解他,你们俩都没有说过一句心里话。你跟这个人天天见,但是“白首如新”。头发都白了,还像新认识的人一样,彼此一点都不了解。所以古人说,白首相交犹按剑,这个人你不了解,头发都白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手还要放在剑上,防止他先出鞘、先捅你,人心叵测。但是有些人,“冠盖如旧”,举个伞出去,在路上碰见一个人,伞碰伞两人一聊天,好像几十年前就认识了,一天之内俩人就像几十年的朋友,就是这样。所以现在同一年发榜,一起做官的,就是这种白首不相识,彼此“缓急无所恃”,有急事儿这时候彼此靠不上。这难道是因为这是末世,人心浇漓,所以大家的交往之道变衰了吗? “非然也”,不是的。

了凡认为这是因为“由我平日不能先施于朋友耳”。不要说这个朋友不好,埋怨的是末世,大家对不起我,人心险恶,事实上的原因是我平时没有先做到。

“凡我同好,胥非薄徒,迹有可疑,务谅其心。”大家好朋友,既然跟你是同事,他也不是一贯的菲薄之徒,他稍微有些事情可疑,你就谅解他。

“事有难处,务谋之以忠。”事情有难处的时候,就需要与忠心忠诚的人一起商量对策。因为大抵上率天下事不是一个人所能独运,你一个人干不了所有的事儿。“孰可为股肱,则任奔走之劳。”谁可以给你做股肱大臣,谁就能帮你奔走解决事儿。“孰可为心膂,则尽筹划之计。”谁可以做你的心膂,就是心腹,谁就能尽筹划之计。“分猷共念,彼此各期于有成,则交自我笃,而世风从此厚矣。”在交友上,要彼此都有所获,彼此献计献策。这样从我先开始做起,世风就会淳厚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