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名师大篷车”在金秋十月如期出发,路线相同,走遍县区。不同的是换了熟悉的 “我来说你来听”的示范课讲座的策略,而是先去县中心和农村小学听课,对课上呈现的现象“诊断”,进行分析评课,找到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出一条路,这里!才是正确的方向。第二天,进行同课异构。光说不练假把式,名师们也别净顾着指手画脚,上到讲台练练。昨天说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大篷车上的“名师”这次接受了真正的考验,评课是否准确,是否使听者心悦诚服?同样的授课听者是否觉得触碰内心,愿意思考并付诸实践?我们常常夸大语言的力量,以为上千人的场子就让上千人受益。其实,真正的触动是那个人走进了,他想了,他说了,他记了,他摩拳擦掌......
三原是咸阳的教育强县,接头的教研员张莉更是强女人,漂亮时尚,干练利索。沿着弯曲而狭长的山路,大家正在疑惑这上边是否有人家的时候,车子停到校门前。亮黄的教学楼,落着黄叶的梧桐树,一阵阵吹过的山风,恍然间竟觉得这是我幻想的支教生活。远离城市的简约校舍,在高大的树木下领着一群孩子朗读。
在六年级听课,正好是我刚刚讲完的杨红樱《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授课老师沉稳安静,学生们更是出奇的安静,静到有些冰冷。随着老师一张张PPT翻页,长达8分钟的《鲁滨逊漂流记》的影评,学生们揣测老师的想法,课堂“流畅”起来,渐渐有些温度,最后在学生写名言中结束。
现场写下评课:
1.改变课堂模式,让课堂“热”起来。从冗长的导课开始,一针不见血。课件上千万次追问的无价值的问题,“这本书谁传给谁?谁又传给谁?这本书书名叫什么?这是一本什么书?(这个问题我一直不知道指向什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说话最少剪掉一半。我们是站在身后的拥趸,是服务者,大多数是站在一旁观望和鼓掌的,需要我们的时候,立刻出现——请跟我来。他们的地盘,他们在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精彩篇章,种麦子、养山羊、建设家园,救下星期五,对付野人,他们在感悟父亲给孩子的希望,学会生存,不畏惧。再不要貌似热闹的大合唱,或是说着老师们要听的假话。
2.改变师生模式,让课堂“活”起来。我们是牧羊人,只管把羊儿引到一个水草丰茂地方。每只羊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那块草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吃草经验,不要串讲,不要脱离文本,不要割裂文本,更不能替代他们的读书体验。改变教课文的模式,我们是在教语文。
3.改变多媒体运用模式,让课堂“亮”起来。8分钟的影评,是在介绍两部电影的侧重不同,对于阅读兴趣有一点作用,但是更多的是偏离阅读。多媒体的光电影声自然冲击视觉,但是好的视频、声音,最高的境界是雪中送炭,其次是锦上添花,最糟糕的就是今天的喧宾夺主。
4.另外,语文也是规范的,例如“任尔东西南北风”写错,挫折的“挫”读错。
每次评课,我似乎都是无情地剥开伤口,甚至批评得体无完肤。但我知道,有用!比起不痛不痒的“教态大方,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好”这些来得实际。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对面坐的那个人的无比信任我,无比期待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