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好古诗词首先要过格律关

学好古诗词首先要过格律关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文、诗词,都要用古四声。四声被发现后,前人便有意识地运用四声,作为加强诗文声律的手段。因此,平仄交替运用,自然在诗文中就出现了抑扬顿挫之美。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主要是因为它的声律符合自然规律。我们现在创作诗词,要认真对待这一规律。如果说是他的风格也不全错,他的诗词是一种拗口不顺的风格。还提出自然音节和诗无韵的说法。相反,正是因为诗歌有格律、音韵,它才有生命力,它才能长期地存在,不会被打倒。

古文、诗词,都要用古四声。四声被发现后,前人便有意识地运用四声,作为加强诗文声律的手段。如沈约等人就将四声引入诗文的创作中,用字讲求“前有浮声,后有切响”。因此,在长时间的创作实践中,人们便有规律地安排不同声调的字,这就出现了平仄。

四声分为两大类,平声即阴平和阳平(即现代的一、二声为平);上、去、入三声合起来为仄(即现代的三、四声为仄)。平声的特点,是音节较长,舒缓平直,而仄声是短促的,倾仄的(也就是不平的)。因此,平仄交替运用,自然在诗文中就出现了抑扬顿挫之美。

在诗文中讲求平仄、追求声韵的现象,从齐梁时代就不断有所发展,到唐代诗歌平仄的使用逐渐形成规律,日趋完美,最后形成声律的定式。这种定式,一直沿用至今,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格律。格律的出现,是在人们不断地创作实践中自然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结果。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主要是因为它的声律符合自然规律。如人走路,迈左脚时就要伸右胳膊,绝不能一顺边。

我们现在创作诗词,要认真对待这一规律。如果句子不合平仄的要求,那么,律就不清了,也就是连诗的基本要求都不顾了,那么,你创作的还是诗(按:本书所称“诗”,均特指近体诗)吗?因此,我们要严守格律,不要荒腔走板,更不能有随意性。有的人竟然说,不合律是我的“风格”!他将格律和风格混为一谈了。如果说是他的风格也不全错,他的诗词是一种拗口不顺的风格。

胡适在《谈新诗》中认为:“若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的主张是:打破五、七言的诗体,并推翻诗词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还提出自然音节和诗无韵的说法。我们说他这些主张对解放诗体是相当“彻底”的,我觉得这些主张好像不是诗人说的话,却像在游行时喊的口号。问题是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有它的特殊性。这与我国文字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与国人的审美心理,和民族的审美习惯密切关联的,因此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什么枷锁、镣铐。相反,正是因为诗歌有格律、音韵,它才有生命力,它才能长期地存在,不会被打倒。

郭沫若在1944年所写的《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一文中认为:在方块字未废之前,诗歌的声律在道理上还是应该向平仄四声上讲求的。如果我们认真对待平仄四声,那么,诗歌的音韵就和谐,所表达的情感就充沛、感人。2011年6月14日,《天津日报》第3208期“满庭芳”所载《沁园春·天津新貌》一词正是如此,词基本守律,稍有失律无妨整体,语言流畅、准确,新词语入词,不觉生硬。写新内容的词如此者不多见。但有的同调的词,全词95字,平仄不调者达27处之多,这样的词声韵怎么和谐?更有甚者,五言绝句平仄韵混押,这些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有些人对格律的轻视,而有的作品表现出的是其作者不大懂格律。另外还有语言问题,诗词中习用语掌握得不多,只能自造新词,因此出现了失律及不通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