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在文赋中经常使用,诗词中更是随处可见。诗词中使用对仗,自然是文体的需要,也是作者表达情意的需要。但由于文学样式的不同,诗与词中对对仗的要求也多不相同。
在近体诗中,律诗的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必须对仗,这是近诗体的要求,没有随意性,从古至今,人们都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律。对句的优劣是另一个问题,但必须要对。近体诗中的绝句,如果首句不入韵,一二两句最好对仗,如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诗的首二句是对仗,我想由于诗的首句不用韵,在声律上不够美听,所以用对仗予以弥补。再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诗的一二两句也为对句。是否由于首句不用韵,一二两句就要用对句,这是一种定式吗?但事实是属于这种押韵情况的,首两句不完全都用对句。有很多人不依此格,那么这就不是一种定式,首句不押韵,一二两句可对可不对。
填词都以词谱为准,词谱较好的一种是《康熙词谱》,谱中都标出平仄定式,以谱中的定式为准,有的词调谱后面还加注某句某字要注意必用的平仄,至于什么地方用偶句(对仗)也有注明。如谱中《望海潮》一调,注中说:“此词前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例作对偶,宋元人如此填者甚多。”在词谱中像这样说明在词的什么地方“例作对偶”的并不多见,这种当作对偶处,我们当按词谱的要求去作,不能随意。《康熙词谱》主要是给作者提供一个较好的声律的依据。什么调哪句第几字要注意用的平仄,谱中有详尽的说明。有谱中未注明某处要对偶的,词人们根据前人的作品自行掌握。如《鹧鸪天》一调,《康熙词谱》中未注明某处要用对偶,而在《唐宋词格律》中,则云《鹧鸪天》调之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这是从前人的词作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不妨也遵守这一规律,从而赋予自己的作品美感。
如果我们用《临江仙》这个词调填词,那我们先要看晏几道的“梦后楼台高锁”一词,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上片的起结都是对偶,下片的结句也是对偶,这就告诉我们该怎样填《临江仙》词。
对仗和平仄有密切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平仄相对,称为常格。有时平仄不相对但也要构成对偶,这种对仗,称为变格,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是——||对——|。再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词在对偶上,有的是必须对的,称为“必对”;有的适宜对偶的,称为“宜对”,两者无绝对区别。有的词调里四字句多达19句之多,可对可不对。但这么多的四字句为了不失呆滞,应该有对偶,但不必全对,要看作者灵活安排了。
清人沈祥龙说:“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赋。”沈祥龙这话是对词中对偶的要求,并指出了词的对句的特点,这无疑对研究词的句法,掌握词的特点来填词,或是对词的欣赏都是有意义的。词与诗赋不同,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其体要眇宜修,风格偏于柔媚,其言长于情致,贵于清新流利。词与诗赋的对仗不同,词的对句要合律而工稳、巧妙,并要流畅不滞涩,有情韵流于其间。上文说的“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正是这个意思。晏殊《浣溪沙》中的对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也是历来被人称赏的“天然奇偶”。这联的后三字工稳,前四字是那样灵动,两段一接,不仅哲理深刻,也表现了作者的纤悲微痛,情意深层含蓄,而且词句灵活、工巧浑成。
晏几道的《临江仙》中的对句也正是如此。全词如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词开头的六言对偶句,无一生僻文字,语言明白如话,到口即融,六字联即园中所见,词句流动如水,且工巧有致,其中灌注了空寂之感。清人谭献说:“‘落花’两句,名垂千古,不能有二。”末句说小苹如彩云飘,与五言联有映衬之妙。这五言联是前人五律中的一联,晏用的是前人的成句,一字不易。这两句情感细致,读而有味,但声音柔美,把它放在诗中,不见骨气,声音柔弱,放在词中,却浅而有致,妩媚可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