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盛行于汉魏六朝, 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通常用来写景叙事, 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最具特征的成就。 从旅游文学的观点而言, 赋也是汉代最具旅游文学特色的文学形式。
今天能看到的汉赋还有125篇, 大部分与旅游内容有关, 如描写地理、 城郭、 宫殿的赋有杜笃的 «首阳山赋»、 班固的 «览海赋» «两都赋»、 张衡的 «温泉赋» «南都赋»、 李尤的 «函谷关赋» «德阳殿赋»、 王延寿的 «鲁灵光殿赋»、 枚乘的 «梁王逸园赋»。 这些“赋” 的撰写者, 不仅有着丰富的游历, 而且怀着强烈的旅游审美观念。
杜笃的 «首阳山赋» 所谓 “长松落落, 卉木蒙蒙”, 描绘了苍莽山野郁郁葱葱的景象。班固 «两都赋» 虽然落脚点在批西都之奢靡, 赞东都政治清明、 社会和谐, 但文中对两都的建筑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让我们从中窥见两都的繁华富丽。 张衡的 «归田赋», 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抒发作者入世的感慨与厌倦, 描写了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出世的愿望, 可以看作是最早的田园文学。 贾谊的 «吊屈原赋», 叙屈原之不幸, 实写自己生不逢时, 可以看作咏史类的文学形式之开篇。
汉赋对自然景物、 人文景物的审美兴趣, 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勃兴和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后世山水旅游文学开拓了广阔的题材, 并对后世写景抒情言志有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赋, 形式多样, 题材范围广。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登临览胜的景物抒情赋, 可以说都与旅游有关, 代表作有王粲的 «登楼赋»、 曹操的 «沧海赋»、 曹丕的 «登台赋» «济州赋»、 刘祯的 «黎阳山赋»、 曹植的 «游观赋» «临观赋»。 其中王粲的 «登楼赋», 突出特点是善于运用景物来衬托作者心情,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可以说借景抒情之赋始于此赋, 后世对此赋多有推崇。
唐朝以后, 赋体文学逐渐衰落, 虽仍有作品, 而名篇不多, 与旅游相关联的更少, 且多为律赋, 讲究四六骈俪偶对。 著名的有唐王勃的 «滕王阁序»、 宋欧阳修的 «秋声赋»、 苏轼的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二) 散文游记
旅游散文, 包括那些描写、 议论旅游生活或旅游服务的文字。 我国的旅游散文出现较早, 可谓源远流长。 先秦就已成书的 «山海经» «穆天子传», 就具有游记的雏形。 从 «论语» 和 «庄子» 中, 也可以看到古代游记的端倪, 如 «庄子天地» 记载有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 这是对黄帝旅游活动的真实写照。
两汉时, 文学作品中的旅游成分更多了。 光武帝刘秀封禅泰山, 马第伯为之撰写了«封禅仪记», 描写了泰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和途中所见景色的壮丽, 是今存记述攀登泰山的最早文字, 具体而生动, 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险。 从这里也可看到, 游览及所见所闻构成的文字, 已经独立成章, 不再居于附庸的地位。
到了东晋南北朝, 游记作品正式产生。 同时, 文人的书信中也用精美的文字来描述风光, 抒发情感。 正式的游记如谢灵运的 «游名山志» (已逸, 其片段保留于 «初学记» 和«太平御览» 等类书中), 袁崧的 «宜都记» (片段存于 «水经注»)。 这些游记从内容到形式虽然还很不成熟, 但在整个游记发展史上, 却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描写山水的著名作品,有东晋慧远的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 刻画了庐山石门山水的雄起秀丽ꎻ 鲍照的 «登大雷岸与妹书», 则以雄浑之笔, 写长江沿岸所览之景物, 略抒胸中之壮志与深慨ꎻ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描写山水有动有静, 色彩明丽ꎻ 吴均的 «与宋元思书» 以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起笔, 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奇峭、 清幽、 秀丽的山川景色, 文辞清丽, 文情俱茂, 传诵千古, 深得人们喜爱ꎻ 丘迟的 «与陈伯之书» “江南三月, 暮春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情景交融, 清新明丽, 更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这些片段往往文字清隽, 笔触生动, 极具表现力,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个时期独立成篇的山水游记中, 主要是完整成熟的骈文, 却没有散文。 因为当时文人的观念认为散文并非文学语言。 这时有两部地理学专著, 却是用散文写成的, 其中有不少描写山水风景的精彩片段, 实际上成为柳宗元游记的 “先导”。 一部是郦道元的 «水经注»,另一部是杨衒之的 «洛阳伽蓝记»。 前者着力叙述有关历史故事和风光景物, 笔触生动, 富有山水情趣ꎻ 后者写北魏时期洛阳佛寺的兴衰及寺院建筑的壮丽, 文采斐然, 言简意赅, 很有表现力。
唐代初期, 游记延续南朝文风, 多用骈俪之文, 如王勃的 «滕王阁序», 盛唐王维的«山中与秀才裴迪书», 既是写景, 亦是抒情, 抒孤寂之情怀。
柳宗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和精心写作游记散文的作家, 写有 «永州八记» 等20多篇游记, 不仅数量多, 更以其卓越的艺术特色为后人津津乐道, 被公认为集大成的模山范水的能手。 柳宗元把游记散文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而确立了游记散文在中国史上的地位。 此外, 韩愈的 «燕喜亭记»、 白居易的 «冷泉亭记» «庐山草堂记»等, 都各具特色, 风致嫣然。
宋代的游记更趋繁盛, 硕果累累,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臻与完善, 作家个性突出, 风格各异, 富于创新。 一些著名的大家及作品, 更是名传千古, 如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 王禹偁的 «黄冈竹楼记»、 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 苏轼的 «游沙湖» «承天寺夜游记»、 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的 «墨池记»、 周密的 «观潮» 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说理游记, 如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 «石钟山记» «放鹤亭记» 等。 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不以记游为重点, 而是就游山所见谈感受、 发议论, 意在说明无论研究高深的学问, 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 都必须有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的道理。 苏轼的 «石钟山记» 描写了山中巨石的森然耸立, 山水之间的各种声音, 写景状物绘声绘色, 给人一种如临绝壁、 如泊深潭的奇险感受, 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 即凡事都应该进行实际的考察而不应该主观臆断。 全文把形象的描写和理性的分析巧妙地融合起来, 洋溢着一种理趣。 另外还出现了两部日记体游记, 即陆游的 «人属记»、 范成大的 «吴船录», 其中有许多精彩章节着力表现了山川奇景。
明清两代, 游记散文空前繁荣, 游记中山水、 古迹之记叙, 往往寄托遥深, 抒写情怀,艺术风格鲜明独特。
明初, 宋濂、 刘基、 高启鼎足三分, 作品分别有 «游钟山记» «松风阁记» «游天辛山记»。 明中期 “公安派” 的 “三袁” “竟陵派” 的钟惺、 谭元春等作家, 都以各具特色的游记为整个游记文学增辉添彩。 晚明的山水游记创作最为出色, 张岱的 «陶庵梦记», 文笔清雅, 意境新奇, 不限于写自然之景而能出入人文景观, 其 «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皆属妙品。 徐宏祖的 «徐霞客游记» 最为杰出。 他旅游30多年间, 东渡普陀, 北历燕冀,南涉闽粤, 西南至云贵边陲, 西北直攀太华之巅, 足迹遍于现在的19个省市地域, 对祖国的名山大川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记载, 确属科学与游记文学高度结合之作,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风土人情、 传闻逸事皆入卷中, 大大开拓了游记的题材, 是游记散文创作的又一发展。
清朝后期的龚自珍, 才气横溢, 诗文自成一家。 其游记多议论、 感慨之词, 政论性很强, 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可谓杂感性游记。 其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记述自己重过扬州时所见、 所遇、 所感, 揭露了士大夫的庸俗堕落, 对现实做了深刻的针砭, 明显的呈现出与一般游记不同的另一种风貌, 颇有开创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