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教师是一个内在冲动的存在

乡村教师是一个内在冲动的存在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在的冲动是生命的重要形式。[4]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使乡村教师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意义得到确认,教师正被重新发现。那种理性的、物理的和机械的理解世界和创造世界的方式,是一种科学主义的指称模式。其造成的恶果是,教师在无形中被带入科学主义的思想与行动中,能够被理性所把握。在科学主义的研究体系中,乡村教师成了一个客观实在的世界,他们被纳入一个他人主宰的唯一真实世界之中。

内在的冲动是生命的重要形式。它与人类的进化相连,也与人类的生存历史与环境相连。它不断地使个体凭借自己的自然关系、历史关系与自我经验,理解世界,超越自我,变革环境,享受人生,实现价值。作为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柏格森认为,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1]人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开启更有意义的生活,实现人生的幸福,体现社会的价值,这可解释为生命内有的冲动与对自我的超越。人从体验开始,是生命中经验的获得过程,是一种基本的认识方式,是生命的基本活动形式,具有个人的特殊性,旨在生命过程中获得,同时在生命中保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2]这种力量创造了社会,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是第二性的,是人的冲动所派生的现象,不是客观的实体,而是人的需要、感情价值和行为的结果。社会中最基本的实体除了人,再没有任何实体比它再基本了。社会现象实质上是人的冲动现象,是人的一种心理实体。

冲动使人创造自己、丰富经验、变革环境、改变历史、融入世界。这一过程是生命的重要形式,也是生命本身。作为乡村教师,其使命是认识乡村人、乡村世界与宇宙世界关系的总体,通过体验生活、理解人群、传承文明,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人经验、乡土历史、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把握,使自己融入乡土历史与现代文明,促进乡村人的人格与知识结构的提升,变革乡村社会文化结构环境,扩展自己生命的疆域,获得具有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的生命。“历史只不过是根据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所具有的连续性来看待的生命而已。”[3]乡村教师经历着生命这个基本事实,在自我与环境的互动中创造着历史,同时自己也融入了历史。也就是说,“人能够以亲身体验和发自内心的感情去体察社会和历史,同历史本身相通。人类总体的历史就是生命通过人的理解和创造活动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4]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使乡村教师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意义得到确认,教师正被重新发现。

冲动作为乡村教师生命的存在,并非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前提下,把自己与世界对象化,以一种理性的、物理的和机械的创造世界的方式,理解自己及其赖以生存的世界的关系。那种理性的、物理的和机械的理解世界和创造世界的方式,是一种科学主义的指称模式。以此模式分析、理解自己与世界。其造成的恶果是,教师在无形中被带入科学主义的思想与行动中,能够被理性所把握。在科学主义的研究体系中,乡村教师成了一个客观实在的世界,他们被纳入一个他人主宰的唯一真实世界之中。然而,这唯一真实的世界冰冷而没有生机。在这样的世界中,农村教师在现代化与专业化浪潮中,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他们只是在他者的指令中被规约着,而非生存着。后现代思想家们早就发现了这一危险,而以一种近乎激进的方式——完全否认现代教育实现人的目的的可能性,人和自然关系的分离、人和身心的分离、人和历史与经验的分离,最终必然导致人的异化。所以,冲动作为生命的存在,它呼唤把乡村教师从现代专业化的潮流中那种相互敌视、相互防范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中永无宁日的竞争状态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教育功利和技术垄断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从依附、盲从和定式中解放出来,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幸福的人就是那些尊重自己的冲动、自然释放自己而对世俗功利无欲无求的人。他们的精神生活处于纯净无瑕的状态,没有目的,没有利禄之欲望,没有生死之忧惧,没有荣辱之乐悔,整个身心与外物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无思无虑,超凡脱俗。他们的情感、信念、直觉思维与原始意象对他们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教师是一群创造着乡村历史、观察与体验乡村生活、与乡村环境互动的人。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不是远离生活的思辨与形而上学的玄思,而是他们的自我实践、教育思考与变革行动的生活体验,与自己的想象、情感、经验、历史以及环境直接关联。他们的行为在影响历史的同时,也被打上了历史的烙印。狄尔泰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始终生活在自己所创造的文化背景之中。历史生活的传统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存在的过程和根基。因此,个体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人本身就是历史的沉积物。[5]所以,要促进乡村教师个体生命的提升,就必须增强本土文化自觉意识和历史自觉意识,充分尊重与积极发挥自身与生存自然、历史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1]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0

[2] 高宣扬.德国哲学通史(第一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452

[3] [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艾彦,逸飞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41

[4] 陈小青.狄尔泰生命哲学的教育学蕴涵[J].科教论坛,2010(1)

[5] 张夫伟.狄尔泰生命哲学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