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其本质是一个城乡社会、经济与文化等的差别问题。通过针对乡村教师关于报酬、教学、环境、家庭、休闲、村校合并、自然地理、经济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看法,了解其生存状态。笔者主要提出了如下问题:
1.乡村教师对报酬的满意程度如何?除了正式工资外还有哪些收入来源?
2.对您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上级有哪些激励措施?
3.您觉得农村环境,如农村自然地理、经济社会、风俗习惯与历史传统对于乡村教师的发展有何作用?您感觉农村对您有吸引力吗?
4.您能谈一下您的家庭环境吗?您感觉到家庭成员对您有哪些希望与要求?
5.民间对教师的传统价值及相应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有哪些?
6.您谈一下您一个正常工作日的工作量和作息时间好吗?感觉自己的生存状况如何?为什么?
7.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您认为农村环境对您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8.您谈一下您的学校好吗?(现状、问题、影响,他们的情绪)您有何建议呢?
9.您谈一下村校合并好吗?(现状、问题、影响,他们的情绪)您认为应该如何做呢?
10.村校合并对农村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您能有更好的建议吗?
生存背景因素是一个整体的、联系的混沌体。我们要深入考察乡村教师的生存背景,必须深入了解其时间、空间与劳动特征。这是教师劳动时间与空间广延性的特征。乡村教师忙碌的生活,剥夺了自己的思考时间,甚至很少思考生命的意义。在长年累月的辛劳中,他们忘记自己原来蕴藏着强大的内心,原来就是知识的创造者,有着无穷的智慧。
乡村教师对劳动的时间、空间与强度的理解
劳动时间长,也是其生存处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乡村教师的活动空间主要限于课堂、办公室与学校,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与乡土文化背景的优势,及其对自己与学生的影响,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如何将乡土文化、民间艺术、风俗习惯与历史传统融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所以,这也是笔者在绪论中指出的乡村教师发展的“孤立性”问题;在强度上,一般是超负荷。当然,也有教师认为他们非常轻松,大概他们把自己的劳动与周围的农民相比较而言,确实比较轻松愉快。在城市教师听起来,一周上20节左右的课,还有早晚自习,还说比较轻松的,似乎有点黑色幽默,但这是我们乡村教师真实的生活写照。
“平时工作量很大,带两个班的数学,压力很大。作息时间通常每天是6点起床,6:20坐车去学校,7:30上课,11:20下课,中午休息时间还需要管理学生午睡纪律和校园卫生等事务,下午2点钟开始上课, 4:30放学。”(江明凤)
“现有教师9人(2位代课教师),7个班级,学生人数135人,班级人数逐年递减,二年级只有9个学生,因此生源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学校所在地住户分散,因为交通不便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把子女都带到外地读书。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工作量太大,除了教学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一天忙到晚,很累。”(李开佳)
“一个正常工作日的工作量是8个小时多。感觉自己的生存状况是压力大尤其是精神压力大,教师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焦虑、紧张的情绪伴随着工作生活。特别是为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成绩而焦虑。”(刘× ×)
“普遍来说,工作量不是很大,一个星期不超过20节课,休息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自己的生存状态还可以,因为虽然课时不多,但是自己在私下还是会主动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觉得年轻人还是要好好的努力奋斗。”(兰××)
“民间还是以传统的儒家师道来要求教师,如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认为教师不仅什么都要会,什么都要懂,而且农村对教师的师德看得相当重要,认为教师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封建传统的守旧思想,给教师无形的压力很大。”(兰××)
“农村环境相对来说空气比较清新,民风比较淳朴,教师能在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教学,但反过来说,农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也导致了视线狭窄,眼界不开阔,因循守旧,从而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兰××)
“当地环境对教师发展有影响,比如镇远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物价飞涨,影响了教师生活。”(江明凤)
“每天8点以前上班,下午5点左右下班,每天2~3节课,中心工作太多,卫生安全每天都要管。我感觉我的生存状况很好,因为我活在希望当中。”(林奉炆)
“就是把学生交给老师全权负责,并且对老师不认可。(如何不认可的呢?能举例吗?)就是不把教师当回事,觉得老师不重要,孩子一不听话就说是老师没教好,把责任全推给老师,批评学生,学生回去告状,家长就来找老师麻烦。”(江明凤)
“农村自然地理、经济社会、风俗习惯与历史传统对于农村教师的发展应该是可以促进老师的发展。我谈不上农村对我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我是认真服从组织的安排,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卿红玉)
“我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然后打扫卫生,迎接学生,8点30分开始上课,12点午间休息,下午2点上课,五点放学,每天要上7节课,晚上还要备课,改作业等。每天都很忙。”(阮文凭)
“正常工作日每天上三节课,早上7点起床,8点上班,11点下班,午休1小时,下午2点半上班,5点下班,晚上11点后休息。感觉自己的生存状况不是很好,差强人意。”(黄月舟)
访谈者李东蔚的感受是:“很多乡村教师需要教几门课程,教学任务重。众所周知,湘西地区是山区,因教学条件艰苦,外地老师基本上不愿意留在这边教书,留在这边教书的基本上都是本地老师,所以老师资源比较缺乏。再加上这里是国家贫困县,县里经济条件有限,能提供的教师编制远远满足不了各个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需求,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很多乡村教师不得不‘身兼多课’,因此就出现了这种现象——一个计算机专业出生的教师要教计算机、生物、地理、历史、政治这么多课程。这样的现象在湘西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学任务确实很重,也让老师很为难,有的课程不懂自己还要努力学习,所花时间太多,老师的付出也太多。对于有些不是老师本专业的科目,教师们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毕竟自己不是专业出身。此外,老师做了这么多工作,因为学校经济条件差,能给老师的经济回报却很少,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印度哲学家奥修这样说,你无法依赖,你也无法独立。无论民间还是教师本身,他们认为学校是一个与家庭、家长、乡土社会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这完全又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割裂:教师与家长的割裂、学校与社会的割裂、教育与生活的割裂。这就意味着,乡村教师与代表现代文明的城市教师都是割裂的,与自己存在的乡土环境也是割裂的。乡村教师无法依赖自己,无法依赖自己休戚与共的生存环境,也很少对自己身边的人给予援助。他们是孤立的。一个人脱离环境而生活,就像一个脱离父母的沙漠中的孩子,是无法得到幸福与快乐的!相反,一个与自己生存的大自然、人文历史休戚与共、融为一体的人,便并不觉得苦恼甚至是快乐的。
乡村教师对劳动回报的看法
乡村教师在劳动报酬上,不仅与自己的历史进行纵向比较,而且经常与城市教师进行横向比较。乡村教师报酬低的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专业发展。乡村教师大多土生土长,许多乡村教师是“两半户”(夫妻中一个是农民),出于生存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做其他副业,离家较近的还要业余时间回家种田,或帮妻子做一些生意,以满足家庭日常开支。
“农村教师对报酬不满意。只有一点正式工资,此外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刘娟)
“相较于前几年以及当地的经济水平,现在对报酬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和城市教师相比就不是很满意。除了工资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收入,而且近几年来年终奖金被取消极其不当,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取消,也不知道是不是光镇远县这样做的……上级对于小学不重视,好像瞧不起小学,工资待遇一直没有提高。工资发放还存在拖延等现象,本来说是11号发工资,但是可能真正发要到15号或者更晚。”(江明凤)
“在县城里的教师是通过给学生补课收补课费来增加收入的,但是县里有规定,教师不得利用寒暑假给学生补课,更不得收取其他费用。一旦发现给予行政处罚的,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寒暑假补课县城里还是很流行的,对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不过这是城里教师的收入,乡村教师享受不到,因为农村的学生不补课,老师给他们钱,他们都不补,他们要玩,要去帮家里做农活,所以,乡村教师做生意的就相对多一点,比如开馆子、开生活用品店、开养殖场什么的,因地制宜发展副业。农村的学校领导一般是不会管的,也没有什么管理措施,只有老师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就行了。这样能不对教学有影响吗?”(兰××)
“除了工资就是学校的福利很少。就是课时津贴。学校表面上有一个奖励的机制,事实上还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经济上的差别很小,主要是精神上的,什么优秀教师啦,十佳啦等。不过真正的优秀教师很难评到,因为有很多限制,带了家教的不评,喜欢玩麻将的不评,做生意的也不评。”(林奉炆)
“我们学校一对夫妻都是老师,但是在县城买个套间都要20年……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只是在统考的时候,给任课老师60块钱,叫任课老师去丢答案。你丢的话,就必须担负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的风险……农村环境可以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但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没有太大的作用,只会堕落。农村,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因为我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发挥。”(张阳,化名)
“农村教师任务重,有些教师要上三级复式的全部课程,但是工资低,除了正式工资外其他没什么收入。”(阮文凭)
“不是很满意,像我现在的工资所有的都加起来还不到2000元,都还不如一个农民工的收入。农村教师除了工资外,没有其他的收入。”(张高峰)
“农村教师大多不是很满意自己的报酬,城乡差别大。除了正式工资外没有其他收入。”(黄月舟)
访谈者李东蔚在自己访谈后的感言中,深为乡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待遇比较差而忧虑。他说:“在访谈中,我们就发现这位老师教书已有四年了,但是工资却只有1600元,这是比较低了。在农村地区老师福利也不好,一般农村学校过年过节很少给老师们发慰问费,即使发也很少,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跟学校的经济实力有关,在湘西这些农村学校,要想教师们的福利能好确实是天方夜谭。在现今物价迅猛上涨的情况下,这点钱确实挺难让老师过得好。试问如果老师是‘半边户’家庭,这样的1600元钱怎么供一家至少三口人生活呢?这样一点死工资还要供孩子读书上大学。所以现在农村地区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多乡村教师一个星期才能吃一顿肉,一年穿不上两套新衣服。这样的工资福利待遇确实让农村老师们心寒,也让我们看了心酸。”
报酬问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它的影响还在于对乡村教师自信心与自尊感的伤害。调查还发现,许多乡村教师家庭结构与收入状况与农民很接近,其孩子的教育状况与农民孩子的教育状况也很接近。目前有限的激励措施,直接影响了乡村教师对农村学校与乡土文化的归属感。普遍认为乡村学校没有吸引力,很少有教师愿意扎根于农村。这是最令人忧虑的。
他们对于教育改革有自己的见解但无话语权
作为教育改革的亲历者与实践体验者,他们对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如关于村校合并对农村文化的影响,乡村教师有着自己的见解,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他们对于村校合并的看法,他们既认识到了其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积极意义,又表达了他们对其已经导致的乡土文化荒漠化危险的忧虑。
“我们三胡民族中学是这次合并的中心学校。我认为村校合并是对近年来凸显的农村生源不足和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的有效调整,对农村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带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兰××)
“我认为合并后利大于弊。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寄读,这就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但我乡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大部分家长不外出打工,根本无法维持生活。因此,许多夫妇带着子女外出打工、求学,条件稍好的就去择校,所以,本校学生越来越少了。学生少,经费少,学校就难以运作。教师没有什么福利,与城市同类教师相比,收入就少得多。教师往往心理不平衡,对工作缺乏热情。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学生择校是他们的自由,随父母去打工地就读是不得已而为之,留在本地就读的大多是家庭贫困、学习不努力的学生。”(钟觉辉)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据我了解,拆点并校对被拆的学校来说,学生和老师每天都人心惶惶的,学生不愿离开自己的乡村,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同学,情绪都十分低落。而老师也在为自己的生涯谋出路,根本就无心上课。而且由于要拆并,本因拨给他们的教育资源也全部暂停拨放,现在这些学校是人心分散,就像一盘散沙。而对我们中心学校来说,一下要接纳这么多学生和教师,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不小的挑战。”(兰××)
“现在村校合并大多合并到乡镇中心小学或者片区小学,当时普及义务教育时兴建的村小学校舍大多报废,有的被农民占用来养鸡、养鸭。财政经费和老百姓的捐款集资损失不少。村校合并对老师们的情绪来说是比较好的,因为现在比较集中的地方教学,而不用去边远山区教书。但是这其中学生和学生家长负担更重、路程更远、不安全因素更多了。为了普及义务教育,对有的地方该恢复办学的还是要恢复办学。要不然,新文盲又会增加。”(刘××)
“我校是由原四乡合并后的一所初级中学,学生居住分散,大部分学生家庭困难,远道的学生必须寄读。现在仅有学生133人,其中寄读生95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师工作的热情也不浓。学校只注重毕业班的教学,加班加点给学生灌输知识,以使学生应考。但这造成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辛苦。我建议从基础抓起,从初一抓起,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钟觉辉)
“村校合并对农村文化肯定是会有影响的。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的象征,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有些村民说,村里没有了学校,就像一个家庭没有了孩子,不完整了,也没了希望。一个村庄,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老师,甚至没有了书本,长期下去,可想而知,无论是对这个村庄的文化还是其他的发展都是会有严重影响的。我建议,被拆除学校的村落还是应该保留一些供村民学习和看书的地方,如公共图书室,存放一些本村发展的历史数据、先进农业技术的书籍,还有一些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供村民阅读的杂志、期刊、书报之类的,把文明传承下去。另外,村委会还可以定期地组织村民们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政策法规,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还可以组织村民开展有意义的业余活动,总之,不能因为这些村庄失去学校而失掉文明。”(兰××)
“村校合并后老师能够集中在一起教学,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改善教师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质量的提高对农村文化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大班教学,学习兴趣提高,相互交流也能促进农村文化的交流。”(丁代林)
“村校合并之后几个村的文化可能就会被同化成一个村的文化了,对农村文化有消极影响。”(李开佳)
“我认为,首先对被拆学校,既然现在还没有拆,那么该给他们的教育资源还是应该要分给他们,稳定人心,让学生和老师安心学习和教学。将来学校拆了,那么对被拆学校的没能调去中心学校的教师应该给予妥善处置,因为乡村教师本来就处于边缘位置,从物质和精神上来说也不能让这些老师再被边缘。而对于学生来说,本村学校被拆去别村上学,这路程问题、交通问题、住宿问题以及孩子心理的适应问题都是学校老师和管理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学校的生源比较少,缺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教师待遇不高,留不住教师,留下来的教师大多数积极性也不是很高。不过硬件设施还是比较好,计算机设备都比较齐全,体育设施也不错,但在管理上还是缺乏一定的有效制度,如寄宿环境不是很好,没有热水,学生洗漱不方便,也没有专门的生活辅导老师;食堂伙食也不好,学生营养跟不上。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是教育资金的问题,国家要大力投资农村教育;第二,农村学校应该要加强自身管理,让有效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兰××)
“村校合并后,本村的学校被拆散,适龄儿童上学要去邻村,由于考虑到儿童的安全问题,导致很多适龄儿童入学时间推迟,或者是将孩子送到市区学校寄宿上学,使得本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低,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建立学校与村民的密切联系,适当组织些学校文艺汇演或者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使村民关注学校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刘娟)
“农村的文化是很单薄的,除了一些婚丧喜事有一些传统的习俗外,其他的文化活动几乎没有。我建议政府部门建立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让农民也有地方可以读书,读报,搞文娱活动,而不是只呆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卿红玉)
“关于村校合并,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赞同。从国家政府方面来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集中管理和教师的优势资源的集中,也可以节省地方政府对学校的财政开支,因为有的学校确实是生源不够,一个学校两三百个学生,要运转一个学校确实有点浪费财政资金,但是单纯地把这些生源不够的学校给关闭了,多少会给当地的民风造成负面影响,虽然我们农村的老百姓现在都会认几个字,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愚昧的,有一个学校在他们村里,多多少少给他们传播一点知识,因为他们毕竟还有和教师闲聊的机会嘛,要是一合并,有的地方一个学校都没了,乡亲们心理上会有影响的,至于什么影响,我现在还不敢随便说,但是他们的知识来源起码会少一些。学校不光要承担起农家子女的教育,还要有意识地去把知识普及到学校周边的地方,让周围的农民也受正面的影响。这样的村校合并,我个人认为是教育的不公平,剥夺了农民朋友从校园获得知识的权利。”(兰××)
“村校合并不好。学生上学的路程太远,交通不便,有的要走上十里路,学校又不能寄宿,存在安全问题,学生上学很难。我觉得还是需要每村一个点,实行复式教学或小班教学。现在村小合并的话,三四个村共一个小学,社会矛盾增加。”(丁代林)
“村校合并后,本村的学校被拆散,适龄儿童上学要去邻村,考虑到儿童的安全问题,导致很多适龄儿童入学时间推迟,或者是将孩子送到市区学校寄宿上学,这样便出现了本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低,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的现象。”(刘娟)
“村校合并主要是四、五、六年级学生合并到中心完小,这还可以,但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课程开了但是没有教师上课等,尤其像一些艺术课程就没法开设,没有老师可以教,将课程取消了。”(江明凤)
“城市学校越来越强势,乡村学校越来越弱势,村校合并是挺好的,这样可以解决资源整合,但是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如教育费用高,家庭难以支撑;有些家庭离学校远,孩子太小,上学放学的路上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最好的办法是该并的一定要并,不该并的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留。”(阮文凭)
“村校合并能充分利用更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资源,但村校合并区域的划分一定要合理。”(黄月舟)
乡村教师,他们虽然物质微薄、辛劳奔波、呕心沥血,但物质的东西终归在生命价值之外,生命中有许多事情,总是和其他事物相互牵连的。乡村教师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的冲动,均来源于他们对乡土的感应力与深刻的心理体验。他们虽然很少用乡土联系的观点来发展自己的专业属性,但对社会与乡土中国的责任在自己的良心中,在自己的思考中。他们对教育改革如村校合并问题一般比较认同与服从,但同时也对改革的问题及其对未来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关切与担忧。然而,他们空有强烈的乡土教育改革责任意识,但却无话语权力。有的教师说,教育改革是政府在改革,不是我们在改革。教育改革与我们有关系,又似乎不是我们的事情,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话语简单明了、朴实无华、鲜活生动、充满生命的活力。用辜鸿铭的话说,他们是灵魂在说话,而不是理性在说话。这些话语是他们长期经验的沉淀与文化熏染的结果,是他们生命深处发出的声音。但令人遗憾或疑惑的是,他们的思想、情感与话语什么时候进入过决策者的视野与行动计划之中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