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政治家与有识之士深谙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文化精英地位与传统,理解乡村教师与乡村人民的社会关系与互动网络。这个网络把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家族道德、乡土文明,如更为古老的凭借记忆、传说、习惯、生活、风俗而存在的中国乡土与民族性结合在一起,而彰显了教师之为知识精英所蕴藏的公共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意识之影响力。乡村教师曾在引进思想、开启民智、冲破旧制、领导革新、推动大局等方面发生过重要作用。
政教合一:乡村教师发展的政治学实践
毛泽东在革命早期就意识到乡村教师与社会理想的重要关系,并认为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改变农民旧的生活习惯与陈腐观念,并树立其民主政治与自由科学之理想,方可救民于水火之中。
1919年4月,毛泽东提出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思想,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校为依托,使现代学校与传统村落和自然家庭结合,以此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契机。他猛烈抨击了旧学中“学生不谙熟社会内情,社会亦嫌恶学生”,“学生毕业之后,多骛都市而不乐田园”[1]等当时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并提出教师与学校应该为创造新家庭、新社会和新生活做贡献。1924年,毛泽东在湘江学校开办“农村师范部”;1925年回韶山开办18所农民夜校,对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1926年在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讲“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在发展湖南农民学校以及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根据地教育应为革命战争和建设服务”等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并得以实践。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教育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今后人民的政府应有计划地从广大人民中培养各类知识分子干部,并注意团结和教育现有一切有用的知识分子。”[2]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看到小农经济的“危机”,提出“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
总之,毛泽东教育思想蕴含了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法,从瑞金到延安,毛泽东始终把农民扫盲教育、农民政治教育与农民生产劳动相结合。乡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基。这正是毛泽东对乡村教师公共性质的深刻认识及其灵活运用的结果。
富政合一:乡村教师发展的社会学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毛泽东从政治学视野深刻理解中国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并付诸实践的同时,“乡村教育学派”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了乡村教师的公共性问题。这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出于“教育救国”的理念,倡导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治富、教育即乡村建设的思想。20世纪20年代兴起了乡村教育运动,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晏阳初、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雷沛鸿等。陶行知曾明确提出“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3]
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他从家庭兴衰、村运成败方面强调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的思想;立志“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农村”。“深信平民教育一来,这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不久就要降临了。”[4]乡村教师“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5]。梁漱溟先生也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知识分子下乡以后,才觉得教育不是孤立的,不是可以唱独角戏的,它非联合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力量,否则不易奏效……所以‘政教合一’或‘富政合一’,而将教育的范围扩大起来。”[6]《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宗旨及办法概要》中这样说道:知识分子“在乡间至少亦有两种伟大作用:1.乡村最大病症是愚蔽,从他的一知半解,总可替乡下人开一点知识;2.乡村最大缺憾是受到祸害没人理会,自家亦不能呼唤人注意;而他则容易感觉问题,不似乡间人疲顿忍默,亦有呼喊的工具——即文字。第一种作用,好比为乡村扩增了耳目;第二种作用,好比为乡村添了喉舌……若是较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其在乡间将见出第三种更进一步的作用,那便是替乡间谋划一切建设事宜,好比为乡村添了脑筋一样[7]”。可见,他们认识到了乡村教师的公共性质及其经济社会价值,并强调乡村教师的教育者与建设者的双重角色,这提高了乡村教师的社会效用,丰富了乡村教师的内涵。
为此,教育家们深入到乡村,积极宣传并培养乡村教师,与农民的愚、穷、弱、私作斗争,发起了一股农村教育实验热潮,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山西和江苏昆山进行的农村教育实验;
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实验;
陶行知在江苏南京和上海进行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学团实验;
陈鹤琴在江西进行的活教育实验;
雷沛鸿在广西进行的国民基础教育实验;
华洋义振会在河北倡导农村合作事业;
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观”,在河北定县创办乡村改进试验区;
梁漱溟先生等在山东省邹平县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及在南北各省设立实验县、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教育实验区、乡村改进区等等,并提出“民众教育或社会教育即乡村建设”的理念;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走向农村”,在江苏昆山县创办乡村改进社等。
这些实验以消除农村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改善农民生活、稳定农村社会为目标,对农村教育的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某个方面或局部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方式方法、自身世界观等各种局限,他们未能找到社会的病根及救治社会的根本途径。因而,他们的实验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他们对教师在农村的价值之重视,对我国乡村教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尊师重教:乡村师范的蓬勃发展
在乡村教育运动的倡导和社会支持下,乡村师范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民国政府教育部除颁布《师范教育令》之后,在数年间还制定了《高等师范教育规程》、《师范教育规程》(1916年修改呈准)、《师范学校课程标准》、《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师范生服务期内不得改变他职,各师范中小学教员应先尽师范生任用》及《特别师范科及简易师范科暂行办法》等文件,使师范教育的办学层次多种多样,适应了当时社会对不同规格师资的需要。
民国十二年(1923)江苏省在省立师范学校内设农村师范分校,以造就乡村初级小学教师,修业年限为一、二、三年不等。其他各省也多先后设立,这是我国乡村师范教育发展之始。
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首先设立农村教育课程。稍后江宁县立师范学校提倡勤劳朴素的学风,以适应农村的需要。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先后设农村分校。第一师范农村分校设在吴江,第二师范农村分校设在黄渡,第三师范农村分校设在洛社,第四师范农村分校设在栖霞山,第五师范农村分校设在界首。
1926年的秋季,陶先生和赵叔愚先生以热忱和勇气筹设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并于翌年春实现。华洋义振会在河北倡导农村合作事业。梁漱溟先生等在邹平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及在南北各省设立实验县、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教育实验区、乡村改进区等等。
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度统计,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云南、广东、广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青海、黑龙江、热河、察哈尔都设有乡村师范,全国乡村师范学校学生25869人,占师范生总数93540人的27.66%。[8]
1941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部令公布了《边远区域师范学校暂行办法》,这是官方重视乡村师范教育的重要举措。
重视乡村师范教育,师范学校办在乡村,为民众教育服务,是我国乡村教师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于乡村基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赤子之心,可爱可敬,可歌可泣。先辈们从政治的或教育的视角,已经深刻认识到乡村教师的教育、政治、经济与文化价值。乡村教师感应敏捷,内省于己,启发于人,迎新世运,开新潮流,振动人心,推动大局,影响后民,对中国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建立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具有奠基与动力之作用。所以,梁漱溟先生如此评价道:“乡学村学均为政教合一组织,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9]但是,旧中国的乡村教师,其命运与中国其他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诡谲莫测,其出现“如长慧烛天,如琼花照世,不旋踵而光沉绝响,政治学术两界无不发生绵续之影响[10]”。但笔者以为,与其说乡村教师的公共性的消弭是政治原因所致,还不如说是教育现代性的悲剧更为贴切。
[1] 孙海林.毛泽东与湖南自修大学研究.乌有之乡[EB/OL].http://www. wyzxsx.com,2010-11-29
[2] 庞守兴.中国当代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69
[3] 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国教育改造.亚东图书馆,民国十八年(1929年):129
[4]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241
[5]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218
[6] 徐辉,黄学溥.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1
[7] 徐辉,黄学溥.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13
[8]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教育统计[M].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34:106
[9] 梁漱溟.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3
[10] 梁漱溟.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