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初,中国教育界产生了一个新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中华教育改进社(以下简称为改进社)。这个团体在原来的中华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等基础上改进而成,由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新教育倡导人士组成,主要包括黄炎培和袁希涛为代表的江苏省教育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群体,蔡元培、胡适为代表的北京大学新教育群体,郭秉文、陶行知为代表的南京高师新教育群体,以及蒋梦麟、张伯苓等其他有相当影响力的新教育人士。改进社的成立,是中国新教育人士在全国范围内一次有影响力的力量汇聚。
陶行知出任改进社主任干事,实际主持该社工作,他成为当时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实际倡导者和组织者。由于改进社的办公地点主要在北京,陶行知加入改进社后,每月在北京与南京之间往返,不久他就辞去在南京高师的行政职务,只担任没有薪水的教授,将他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改进社的工作中。
陶行知对进入改进社工作踌躇满志,他特地作《放爆竹》诗一首,以明其志。诗中写道:“一个个的放,一声声的闹。它把新的惊起,把旧的吓跑。放,放,放,放到旧的不敢再来到。放,放,放,不住的放,放到新的不会再睡觉。”这首诗阐明了陶行知此时的心志,就是要一个个地放鞭炮,为中国教育除旧布新。
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行”为宗旨,以《新教育》为社刊。陶行知认为,改进社要秉持两种办事精神,一是互助的精神,二是分析的精神。所谓互助的精神,就是说教育界有人做的事,改进社就不必去做,让他人做;教育界无人做的事,改进社要努力去做,等到有别人去做时,改进社就去做其他的事。所谓分析的精神,就是要改变过去教育界研究教育问题笼统、宽泛的弊端,将大问题分解为数个、数十个、数百个小问题,用客观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基于这种精神,改进社先后做了多件除旧布新的事情。
一是调查。先后在北京、南京、无锡、济南等地进行多轮次的全面教育调查,并对一些学科进行了专门调查。
二是研究。聘请国内外教育家研究中国教育问题,并分设了31个专业性质的研究委员会,展开专门研究。
三是编译。邀请一大批专家担任《新教育》编辑,并特约各国教育界代表报告各国最新教育消息。同时还创办《中等教育季刊》和《初等教育季刊》,编辑“中华教育改进社丛书”。
四是推广。积极从事科学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
在上述工作中,发动平民教育并形成一场全国性的教育运动,是陶行知比较着力的一项工作,也是后来他自己所称道的一项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