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母亲和孩子》

评《母亲和孩子》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母亲和孩子》是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杜慧芝和农妇桂芬对待自己孩子、处理自己孩子的情形。所以我说《母亲和孩子》的主题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作者通过这件事来表现这个主题,基本上也是成功的。从另一方面看来,《母亲和孩子》也存在着若干缺点。对《母亲和孩子》,作为一个读者,主要的是从桂芬的伟大牺牲精神中得到启示和教育,进一步改造自己。

《母亲和孩子》是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杜慧芝和农妇桂芬对待自己孩子、处理自己孩子的情形。作者通过了这件具体的事,告诉了我们:为了翻身的大革命,有什么东西不可以抛弃呢?桂芬便是为了伤号的安全,窒息死了自己的儿子的。这件事不但影响了杜慧芝的转变,也同时深深地教育了每一个读者。所以我说《母亲和孩子》的主题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作者通过这件事来表现这个主题,基本上也是成功的。

桂芬并不是忍心的母亲,失去了孩子后她感到极端的难过,一提及便伤心得流泪,但为了革命她必须这样做。我们站在某一点来说,杜慧芝爱儿子桐桐也是对的,可是她不能把这狭隘的母爱扩大,在爱国家、爱民族、爱革命的前提下爱自己的儿子,却把儿子看成身上的一块肉,割不开抛不掉,反而变成一个包袱,妨碍了她的工作和进步。

做为一个大学生出身的杜慧芝表面上是懂得这些道理,但只是模糊的一个概念,并没有和实际联系起来,故此一触及现实的问题,她的理论便似五彩的肥皂泡那样破碎了,不能抛弃母子间私情的眷恋。在这种情状之下,是不可能从杨华的谈话中收到大效果的,必然要通过活生生的现实来教育——以大娘一家的热烈拥军的情形和桂芬伟大的对革命的热爱令她深深地被感动,使她抛除顾虑和成见。

杜慧芝到了大娘家,当她知道桂芬的孩子死了之后,便恐怖起来,担心她的桐桐的命运,可是,桂芬的孩子是怎么死的呢?作者并不急于说明,只介绍了大娘一家是军属又是拥军模范,刺激一下她的神经,再由粮票换粮这件事上深一层了解农民,同情农民的艰苦,最后才由安大婶的口中说明桂芬的孩子死的原因。

杜慧芝听了安大婶的话哭了。是的,大娘一家拥军的事令她佩服,老百姓吃稀粥的事令她惭愧,再和桂芬那伟大的对革命的热爱比起来,她立刻觉得自己自私和卑鄙,被感动到流泪。作者安排杜慧芝的转变是很好的,故事一步步地开展、深入,杜慧芝渐渐地由不安、感动而至转变,这一连串的事都写得合情合理。

从另一方面看来,《母亲和孩子》也存在着若干缺点。首先我们对作者写大娘和桂芬的爱桐桐,写成单纯地为了爱孩子而爱孩子,觉得不妥当。当然我们决不否认,大娘等爱桐桐一方面是基于自然的母性的发展,但主要的一点却不是这,而是因为热爱着革命。为了革命,她们爱杜慧芝和桐桐,她们会感觉到替干部“坚壁”好一个孩子,就等于替革命尽了一份力量!

对桂芬的刻画我们感觉是不够而且是不大妥当的,如第34页写杨华和杜慧芝到村子时“桂芬生怯怯地走过来把孩子拖下车”,用“生怯怯”三字去写桂芬是不符合于她的性格的。

“杜慧芝……心里还在为刚才洛林说的事儿卜卜地跳,没想到自己住的是一家英雄?……如今知道了,又不太相干,不愿把孩子放下。只得说,‘我倒不是不相信老乡,……只是……老乡们带孩子怕不成,太脏,还不跟敌人害了一个样?’”(第40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杜慧芝不肯把孩子留下,主要是因为农家脏、不合卫生,这是不大好的,假如单纯因为不卫生,那么杜慧芝便根本不能转变过来,因为大娘家后来也不见得便合卫生。作者是知道这些的,但却没有很仔细地去留意,他不把“一家人”革命的爱作为主要的条件来提出,过分强调了卫生这一面。我们可以理解得到,杜慧芝不愿把孩子留下,除了因为不卫生这点外,是她夸大了对孩子的爱,而缩小了对革命、国家的爱,也就是说,她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大众的利益的前面,情感老在母子之间打圈圈,不把眼光看远一点。——如作者这样地处理题材,那么杜慧芝在后面一受到农民忘我精神的影响,思想上开始转变便自然和妥帖得多了。

故事发展到杜慧芝安心留下孩子回归工作便应结束,但作者却在后面多写了六段话。把情节稍微延长;我想这不但不能帮助主题的表现,反而变成了一条多余的尾巴,感到勉强。我们知道,杜慧芝爱她的儿子,在可能的情形下她是愿意孩子回到身边的。至于大娘和桂芬,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虽然很欢喜桐桐,但当杜慧芝一回来便应很高兴地把桐桐给她带回去,这才合情理;但作者却写大娘和桂芬因为太爱这个孩子竟哭了半宿,而杜慧芝便把这孩子留下来给大娘等。这样地处理这件事,作者是想强调杜慧芝的进步,摆脱了母子间的眷恋,但在今天,这件事太突出了,反令人怀疑,失掉现实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杜慧芝留下孩子是有乖人情的,大娘和桂芬哭在情感上也是不健康的。

对《母亲和孩子》,作为一个读者,主要的是从桂芬的伟大牺牲精神中得到启示和教育,进一步改造自己。当然,能像杜慧芝那样完全抛弃家庭观念是最高不过的理想,但对于别人,那是不可能的,同时由于现实社会的性质,这样希冀也是不需要的。反过来说,它冲淡了读者对大娘和桂芬的敬爱,可能误认为她们是为了爱孩子而爱孩子,忽视了她们对革命崇高的爱的品质。

《母亲和孩子》虽有上面的缺点,但并没有影响到主题的积极和明朗性;最好的作品也免不了有缺点的,因此我们说它还不失为一篇好作品,值得向人们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