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毛泽东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撰写了题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重要军事著作,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如何研究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围剿”和反“围剿”、战略防御五章内容,重点论述了研究战争的方法、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战略防御等问题。在论述如何研究战争的问题时,毛泽东指出:
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3]
毛泽东认为: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4]
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红军的弱小;第四,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和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也决定了“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战略防御”是这部著作的重点部分,毛泽东深入论述了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集中兵力实行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等红军的战略原则问题。这篇著作是毛泽东的第一部军事名著,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军事著作的典范。
1937年5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他针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新形势,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主以建立真正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和抗战,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国民党关系的具体政策上,作了一些有原则的有条件的让步,保证做到下列四项:(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中国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二)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三)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四)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此外,中国共产党愿意实行三民主义,愿意与国民党、全国人民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毛泽东还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责无旁贷地承担政治领导责任。这篇文章,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和政策具体化了。
几天之后,即1937年5月8日,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又做了题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他根据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在抗战政策上的转变和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提出了“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的口号,并且阐明了三者的相互关系。他指出:
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同抗日与和平、民主与和平互为条件一样。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5]
毛泽东非常关注中国革命前途问题。他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形象地比喻为上下两篇文章,“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他勉励全党:
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这是和任何革命的三民主义者不相同的。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了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