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非常重视和讲究文章结构。他的文章不仅具备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严密完整、和谐统一、前后连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特点,而且达到了因文制宜、新奇多彩、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细心地欣赏、学习、借鉴和研究。
文章结构是文章作者为文章搭建的框架。“结构”一词,本意是指建筑房屋过程中所立起的间架,是建筑学的专用术语。将其借用到文章中来,是为了说明文章内容的组织形式。文章写作,不仅要做到“言之有物”(有丰富的内容),“言之有理”(有明确深刻的主题),还必须做到“言之有序”,即表达过程要对写作内容的顺序作出排列,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衔接过渡等问题。这种为表现文章内容所作的写作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就是文章结构。一篇文章采用怎样的结构,反映了作者对于主题表达过程与形式的思考情况。
人要坐卧行走,必须有骨骼支撑;文章也要有“骨骼”才能“立”得住,否则就成了文字材料的大杂烩。文章的“骨骼”就是文章的结构,又称谋篇布局。它是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表现,也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在文章中的反映。
古今中外凡善为文者,都很重视文章结构。很多先人也围绕文章结构讲过不少道理。清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李渔讲到文章结构时,别具情趣,生动形象。他在《闲情偶记·词曲部·结构第一》中写道:“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倘造成一架,而后再筹一架,则便于前者不便于后者,势必改而就之,未成先毁。”其实,他是用盖房子的道理比喻写文章。凡是要写文章,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搭好文章结构,是什么体裁,用什么规模,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如何衔接,哪里详述,哪里略述等,都必须了然于胸,才能动笔。如果动笔前思路不清,缺乏总体设计或设计不合理,写起来就难免“十步九回头”,文章的气息就不畅通,文章也难以立得住。
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文章结构,而且在写作实践中匠心独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文章具有结构严谨、前后连贯、和谐统一、逻辑严密的特点,而且达到了因文制宜、新奇多彩、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仔细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