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援引名人名言

援引名人名言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不仅具有创造警句格言的卓越才能,也善于恰如其分地引用古今名人、思想家的名言警句。这种做法为毛泽东的文章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使之色彩纷呈,引人入胜。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名言,表达了毛泽东对于自然规律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与见解,体现了他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世界观。毛泽东引用这两句话,真不愧是至理名言。毛泽东的这些话已经被大量事实所证明。

毛泽东不仅具有创造警句格言的卓越才能,也善于恰如其分地引用古今名人、思想家的名言警句。这种做法为毛泽东的文章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使之色彩纷呈,引人入胜。

(一)《实践论》中引用的警句格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引用了不少警句格言。

在论述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时,他说: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19]

这就形象地揭示了失败和成功的原因,以及失败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说明人的思想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否则就要在实践中失败的深刻道理。这一主客观世界相符合的正确观点,无论在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中,在充满未知的科学实验中,还是在人生经历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印证。

在强调理论的重要意义时,毛泽东引用列宁的一个警句:“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引用了斯大林的一句名言:“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历尽艰辛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胜利,取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关键在于有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革命理论对于革命实践而言,就是一盏指路明灯,一部航海罗盘。

毛泽东在阐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时,恰当地引用了《三国演义》中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警句。随后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功夫。”这信手拈来的一句口头语与古人的语言相对应,真可谓珠联璧合,把逻辑学中的基本问题就如此轻松明了地解决了!

(二)《为人民服务》中引用的警句格言

毛泽东引用的名人名言,数量多,范围广,显示了他精深的语言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请看:

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的一段话让人过目难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名言,表达了毛泽东对于自然规律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与见解,体现了他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世界观。他那超凡的精神境界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张思德——一个普通的士兵的赞颂,更让我们看出了一个伟大领袖的非凡的情怀。

(三)《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的警句格言

毛泽东历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在批评主观主义学风时引用了明代翰林大学士解缙的一副对联。他说: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20]

毛泽东引用这副对子,是对共产党内严重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学风的生动刻画与辛辣讽刺,在幽默和滑稽的氛围中,表达了他对这种恶劣学风的憎恶之情。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引用的警句格言

无论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毛泽东总是善于辩证地看问题。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指出:

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的吗?[21]

毛泽东所引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名言,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说明了好的事物与坏的事物、失败与胜利等互有联系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相互依存、不断循环转化的道理,教导人们不要孤立地看问题,要善于从不利的方面看到有利的方面,从失败的教训中看到胜利的希望。

(五)《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引用的警句格言

毛泽东学识渊博却从不自满。他也总是用这种态度启发和教育他人。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论述学习问题时指出: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22]

文中“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是儒家鼻祖孔夫子的名言。毛泽东引用这两句话,真不愧是至理名言。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来说,只有虚心好学,永不厌倦和满足,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六)《矛盾论》中引用的警句格言

毛泽东善于集思广益,以避免片面性。

他在《矛盾论》一文中,论述研究问题切忌片面性时指出:

片面地看问题,就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23]

毛泽东引用魏徵的名言,旨在提醒全党同志注意,要更好地解决矛盾,就必须虚心纳谏,善于广泛听取多方意见,了解各方面情况;一味偏信少数人的意见,情况不明,就要陷入主观片面的泥潭,就会把事情搞糟。毛泽东的这些话已经被大量事实所证明。

(七)《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引用的警句格言

毛泽东善于巧妙地运用对敌斗争策略。

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在批驳反动派攻击人民民主专政是独裁制度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写了许多书,说了许多话,大家都忘记了,但有一句话还没有忘记,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即以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道,还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身。如此而已,岂有他哉![24]

毛泽东引用朱熹的名言,深刻地说明了革命人民应当从自己的敌人那里学习一些斗争方法,并且运用这种方法来对付敌人。这是一种重要的斗争手段。正如毛泽东在同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

革命的专政和反革命的专政,性质是相反的,而前者是从后者学来的。这个学习很要紧。革命的人民如果不学会这一项对待反革命阶级的统治方法,他们就不能维持政权,他们的政权就会被内外反动派所推翻,内外反动派就会在中国复辟,革命的人民就会遭殃。

毛泽东的这番话,是用无数事实和血的教训换来的。

毛泽东创造和引用的警句格言数不胜数,凝结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启迪着人们的思想。毛泽东运用警句格言的艺术炉火纯青。他不仅具有创造警句格言的天赋,而且在引用他人警句格言时总是那样恰如其分,巧妙精当。毛泽东文章中的警句格言或者庄重而清新,或者古朴而典雅,既振奋人心,又感人耳目。它们不仅有助于阐明深刻的道理,增强论述的权威性,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形象更加精美别致,回味无穷。它们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明珠,永远放射着不可磨灭的光芒!

[1]《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601页。

[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1005页。

[3]《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六卷,399页。

[4]《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204页。

[5] 同上,1101页。

[6]《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八卷,325页。

[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161页。

[8] 同上。

[9]《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162页。

[10] 同上,1163页。

[1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287页。

[12] 同上,287页。

[1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284页。

[14] 同上,286页。

[15] 同上,291页。

[16]《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292页。

[17] 同上,296—297页。

[18] 同上,302页。

[19]《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284页。

[20]《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800页。

[21]《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793—794页。

[2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卷,535页。

[23] 同上,第一卷,313页。

[24]《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4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