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943年7月12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所写的社论《质问国民党》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假如你们也没有什么对付日本人的“蒙汗药”和“定身法”,又没有和日本人订立默契,那就让我们正式告诉你们吧: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1]
接着,毛泽东笔锋一转,边同国民党说理,边斥责其反共行为,边规劝那些执迷不悟者:
你们应该和我们一道去把日本人占领的地方统一起来,把鬼子赶出去才是正经,何必急急忙忙地要来“统一”这块巴掌大的边区呢?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你们不急,你们不忙,而却急于进攻边区,忙于打倒共产党,可痛也夫!可耻也夫![2]
您瞧,毛泽东的文章语言是多么有理有力!
文中所用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个典故,既通俗形象,又精粹典雅,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尽管这两个典故的内容不同,寓意却完全一样:河蚌、鹬鸟、鸣蝉、螳螂、黄雀,都存在目光短浅的毛病,只顾眼前利益而互相争斗,没有警觉到身边潜伏的巨大危险与灭顶之难。
毛泽东恰当使用两个典故,是想说明这样的道理:国民党进犯边区的行为势必造成国共两党互相争斗的局面,而日本鬼子定会在一旁坐收渔利,中华民族的大好河山就只能被日本强盗霸占,受苦受难的肯定是中国人民大众。这是从民族大义出发的原则,是从哲学高度的思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国民党应当明白,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应当停止反共,停止进犯边区,国共两党团结起来,结成牢固的民族统一战线,枪口对外,而不是闹内讧、相残杀,只有这样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毛泽东运用的两个典故,连普通百姓都耳熟能详,使得这篇社论所要表明的立场和态度更加鲜明,其蕴涵的道理和思想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顺便要说明的是,毛泽东将两个寓意相同的典故前后叠用,不仅没有让人产生重复多余的感觉,反而形成了和谐有致、自然天成的奇效,并且强化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试想,假如没有使用两则典故,尽管道理也能够讲清楚,然而文章的语言可能变得苍白平板,会失去许多鲜活的气息和引人的趣味,文章的说服力就会大大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