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斩后奏”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其本意是臣子先把罪犯处决,然后再向皇帝报告。
“先斩后奏”一词在毛泽东的神奇调遣之下,不仅把作者的意图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平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妙趣。
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有《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文。这是1938年11月5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结论的一部分。在批评王明等“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时,毛泽东写了这样一段:
国民党是当权的党,它至今不许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刘少奇同志说的很对,如果所谓“一切经过”就是经过蒋介石和阎锡山,那只是片面的服从,无所谓“经过统一战线”。在敌后,只有根据国民党已经许可的东西(例如《抗战建国纲领》),独立自主地去做,无法“一切经过”。或者估计国民党可能许可的,先斩后奏。例如设置行政专员,派兵去山东之类,先“经过”则行不通。[5]
很明显,这里的“先斩后奏”是人们惯常的用法。说明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情况下面,共产党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讲究策略,在估计国民党可能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先斩后奏。
接着,毛泽东站在中国政治斗争和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的高度,分析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对于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危害,并交代了具体的斗争策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的情形是国民党剥夺各党派的平等权利,企图指挥各党听它一党的命令。我们提这个口号,如果是要求国民党“一切”都要“经过”我们同意,是做不到的,滑稽的。如果把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均事先取得国民党同意,那么,它不同意怎么办?国民党的方针是限制我们发展,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是完全不应该的。在现时,有些应该先得国民党同意,例如将三个师的番号扩编为三个军的番号,这叫做先奏后斩。有些则造成既成事实再告诉它,例如发展20余万军队,这叫做先斩后奏。有些则暂时斩而不奏,估计它现时不会同意,例如召集边区议会之类。有些则暂时不斩不奏,例如那些做了就要妨碍大局的事情。总之,我们一定不要破裂统一战线,但又决不可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因此不应该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6]
这里,毛泽东把“先斩后奏”一词巧妙地变换多种形式,用得灵活自如,百般神奇,既无牵强之感,也无文字游戏之嫌。
从表面看来,似乎仅仅是围绕先斩后奏这个成语,在字面上做了一些调整变化。其实,正是通过这些巧妙的变化,鲜活有趣地表明了共产党斗争策略的变化。在中日民族矛盾的大局面前,在国共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既要联合又要斗争,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重大原则立场;同时,也指出了共产党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要按照不同条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或先奏后斩,或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或不斩不奏。决不能以坚持经过统一战线为名,作茧自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