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在写作实践中,他还运用了间接论证的方法。这是因为,有些论题的证明并非都那么顺畅自然,那么直截了当,有时的确难以证明某一论题的真实性。这时,毛泽东便巧妙地运用反证法和排除法,即或者先证明与此论题相对立的彼论题的虚假性,然后再确立此论题的真实性;或者先假借有几种可能存在的论据,然后依次推翻那些错误的论据,保留正确的论据。这种迂回说理的论证方式,虽不如前面的论证方法来得爽利快捷,却使文章的论证过程一波三折,更加耐人寻味。
我们先看毛泽东运用反证法论证观点的例子。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在论述原子弹与战争的关系时说:
美国和蒋介石的宣传机关,想拿两颗原子弹把红军的政治影响扫掉。但是扫不掉。没有那样容易。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假如原子弹能够解决战争,为什么还要请苏联出兵?为什么投了两颗原子弹日本还不投降,而苏联一出兵日本就投降了呢?我们有些同志相信原子弹了不起,这是很错误的。[23]
毛泽东在这里运用反证法时,用了反问句,显得很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再来看看毛泽东运用排除法论证观点的例子。
党中央和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即开始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认真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问题,以便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地指导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在1936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系统地说明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讲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关系时,毛泽东运用排除法,得出了“中国革命战争应该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个重大而正确的历史结论。毛泽东指出:
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期可以参加革命,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和政治上经济上的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愿意积极地参加革命战争,并愿意使战争得到彻底胜利的。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的领导者。因此,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24]
读罢这段文字,我们看到,毛泽东并不是一上来就正面论证自己的论点。他没有直接说,中国革命战争应当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因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性,最有资格,等等(这种说法,并不会使人感到牵强,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而是首先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由谁来领导的论证背景,提出了几种可能有的假定,然后再经过分析筛选,运用排除法得出结论: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显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当然被排除在领导者之外,这不用赘述。那么,战争的领导者要么是资产阶级,要么是农民阶级,要么是城市小资产阶级,要么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有这几种可能性。接着,毛泽东对中国的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进行了逐一透辟的分析,指明它们都不能成为革命战争的正确领导者,也不能领导革命战争走向胜利。因此,能够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只能是中国共产党。这是排除了其他各种可能性之后得出的唯一正确的结论。
然后,他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必然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根据。他指出:
在这个时候,任何的革命战争如果没有或违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群的破坏性,并且还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如果共产党的政策不犯错误的话),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25]
这些论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是一种历史性的必然选择,毛泽东得出的科学结论更加牢不可破。
运用排除法得出结论,给人一种客观性更强的感觉。这的确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老人把中国共产党推上了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地位。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1页。
[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9页。
[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795—803页。
[4] 同上,839页。
[5]《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卷,718页。
[6] 同上。
[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卷,359 —360页。
[8]参见《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302—303页。
[9]《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312—133页。
[10] 同上,313页。
[11]同上,第四卷,1495—1496页。
[12]同上,1496页。
[1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496页。
[14]《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305页。
[15] 同上。
[16] 同上。
[1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1004页。
[18]《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8页。
[19]《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882—883页。
[20] 同上,1096页。
[2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1026页。
[2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1026—1027页。
[2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133—1134页。
[24]《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183页。
[25]同上,183—1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