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领袖尊师见真情

领袖尊师见真情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生二人因此而情谊甚笃。毛泽东以共产党和红军领袖之尊,为自己的老师祝寿,在褒扬和钦佩徐老的优秀品质的同时,实际上也起到了号召全党学习徐老的革命精神的效果。祝寿信的结尾,表达了毛泽东对徐老发自肺腑的祝愿之情,愿他健康长寿,成为一切革命党人和全体人民学习的模范。从毛泽东流畅而灵动的手迹中可以看出,这封祝寿信是饱含深情、一挥而就的。这些真挚的情感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民领袖尊师重教之情的充分体现。

毛泽东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里面装着绵长细腻的夫妻情、父子情;装着淳厚质朴的同乡情、同窗情;装着纯洁高尚的同志情、战友情;也装着真挚深厚的师生情。他留下的大量书信,就是他的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在毛泽东的书信手稿中,有一件是1937年1月30日他写给早年最钦敬的老师徐特立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可谓终生受益。师生二人因此而情谊甚笃。

1937年2月,延安为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被中共尊称为“五老”之一的徐特立60岁寿辰举行庆贺大会。会上,毛泽东按照湖南风俗,将一顶镶了红边的黑布帽子和一个红布锁给徐老戴上,并充满感情地朗读了他写给徐老的祝寿信[1]

徐老同志: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的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作了畏葸不前的借口。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而在有些人却似乎认为纪律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并不包括在内。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些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担当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此致

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于延安

赏读此信,关键要抓住一个“情”字。

此信通篇感情真挚,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信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唯有仔细体会才能领悟到。

抬头一句“徐老同志”的称谓,既打破常规(要么称呼“某某老”,要么称“某某同志”),又合情合理,在传达着对花甲恩师的崇敬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能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者的自豪之感。

开篇前三句,从结构上说是全篇的引子,以时间为序,从“二十年前”讲到“现在”,再讲到“将来”,始终尊称徐老为“先生”,寥寥数语,言简意赅,表达了毛泽东内心深处对恩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毛泽东对恩师的推崇和钦敬,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是那么契合一致。

信的主体是毛泽东对徐老崇高品质的高度评价,他冒死加入共产党、不怕困难、虚心学习、表里如一、联系群众、服从纪律、勇挑重担、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了毛泽东对恩师的褒扬与钦佩之情。正反对比的修辞方法,把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可钦可佩、为人师表的徐特立形象,推到了我们的面前。

作为一封祝寿信,不仅切时切景、感人肺腑,而且有着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当时,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不久,立足未稳。党和红军不仅面临着很多物质上的困难,思想建设的任务也异常艰巨,革命队伍中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以共产党和红军领袖之尊,为自己的老师祝寿,在褒扬和钦佩徐老的优秀品质的同时,实际上也起到了号召全党学习徐老的革命精神的效果。

祝寿信的结尾,表达了毛泽东对徐老发自肺腑的祝愿之情,愿他健康长寿,成为一切革命党人和全体人民学习的模范。这个结尾使尊师重教的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从毛泽东流畅而灵动的手迹中可以看出,这封祝寿信是饱含深情、一挥而就的。这说明毛泽东对徐老的革命气节、学识修养、为人品格、道德风范知之甚深,仰慕已久,只是选择了为恩师祝寿的这个特殊时机,才开启了感情的闸门,一任崇敬之情、自豪之情、感激之情、褒扬之情、钦佩之情、祝愿之情倾泻而出。这些真挚的情感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民领袖尊师重教之情的充分体现。

运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是这封祝寿信的突出特色。通篇把对比与排比交叉使用,对比中包含排比,这样的修辞手法,对于强化文章表达效果,突出文章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此信引自《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