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朴素无华生奇效

朴素无华生奇效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恩来作出了紧急部署,要求西柏坡警卫部队加紧训练,准备迎击敌人。为了避免党中央遭受损失,为了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1948年10月26日,毛泽东于为新华社起草了一则新闻,题目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并公开播发。是向保石线及其两侧各县的民兵及地方武装。不是,是号召他们“配合人民解放军”。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毛泽东亲笔撰写过大量的新闻、社论和广播稿。他的这些文章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朴素无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蒋介石在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上连吃败仗后,为了刺激军心,找回面子,1948年10月下旬,秘密授意给傅作义,妄图夺回早已经被我军解放的石家庄,并偷袭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当时,石家庄没有解放军主力部署,西柏坡也只有少量警卫部队,形势万分危急。周恩来作出了紧急部署,要求西柏坡警卫部队加紧训练,准备迎击敌人。为了避免党中央遭受损失,为了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1948年10月26日,毛泽东于为新华社起草了一则新闻,题目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并公开播发。新闻稿是这样写的:

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跑向石家庄一带进扰的蒋傅军,此间党政军各首长已向保石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命令,限于三日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以利作战,尤其注重打骑兵的方法。闻蒋傅军进扰石家庄一带的兵力,除九十四军外,尚有新骑四师及骑十二旅,并附属爆破队及汽车百余辆,企图捣毁我后方机关、仓库、工厂、学校、发电厂、建筑物。据息,该敌准备于二十七日集中保定,二十八日开始由保定南进。进扰部队为首的有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新编骑四师师长刘春芳,骑十二旅旅长鄂友三(即今春进扰河间之敌)。此间首长们指示地方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事先有充足准备,就有办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今春敌扰河间,因我方事先毫无准备,受到部分损失,敌部也被其逃逸。此次务希全体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的敌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今年五月,阎锡山、傅作义曾有合扰石家庄的计划;保石线及正太线各县曾经一度动员对敌,后来阎军一师在盂县被歼,傅军惧歼未动,但保石线人民已有了一次动员的经验;此次因蒋介石在北平坐督,傅作义不敢不动。华北军区已向各县指出,不要以为上次未来,此次也不会来,不作准备,致受损失。即令敌人惧歼不来,我有此种准备总是有利无害。[1]

乍一读,这则新闻语言平淡无奇,也许有人觉得它根本算不上什么好文章。其实,衡量文章好坏的尺度,不在文辞是否优美漂亮,主要看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忽略这个首要条件,只追求外在的形式,甚至一味地堆砌辞藻,就如同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妪,非要涂脂抹粉一样,看了不会让人舒服。

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写,要明确文章想反映或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包括哪些内容,读者对于这个问题可能问些什么,会去联想什么,都应交代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觉得无懈可击,不偏不漏,明白实在,令人信服。倘若故意渲染,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甚至混淆是非,就失去了新闻最基本的准则。这样看来,平实朴素成了好新闻的重要标准。

毛泽东撰写的这则新闻恰恰符合这个标准。

文章一起笔就指出了行文目的和动员令的内容。目的是:紧急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跑向石家庄一带的蒋傅军。谁下的动员令呢?是华北党政军各首长。向谁下的命令呢?是向保石线及其两侧各县的民兵及地方武装。是不是只用民兵及地方武装歼敌呢?不是,是号召他们“配合人民解放军”。动员令有什么内容呢?时间:“限于3日内”;任务:“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与以往动员的区别:“尤其注意打骑兵的方法”。你看,这简短的三言两语,就把行文目的、发令人、执行者、时间、地点、任务及其特点交代得清楚利索,看不见一点多余的成分。这就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写法。这就是一种平实朴素的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则军事新闻,除去让人民群众知道我方要干什么,还要让人们了解敌人的情形。这肯定也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于是,文章转到对蒋傅军情况的说明。我们看到,文章直截了当地介绍了敌方的兵力、番号、配备特点、破坏目标、集结地点、行动方向以及匪首姓名等情况,明白、肯定、可信、无疑。那么,把敌情讲得这么清楚,这样多的兵力,这样强的装备,这样恶毒的企图,会不会助长了敌人的气焰,给在兵力上明显处于劣势的石家庄一带军民造成压力呢?不会!这样的写法,正是毛泽东智勇双全、长于谋略之所在。本文的重要意图有两个,一方面是让保石沿线军民知晓敌情、心中有数、准备应敌,不至于见到大批国民党兵而惊慌失措;另一方面是要正告蒋傅军:你们偷袭的企图已经被我们搞得一清二楚,我们正严阵以待,你们的偷袭不会有好果子吃,最终会被“聚而歼之”。

毛泽东善于把许多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并且思考得很周密。这也表现在新闻稿里了。

当敌我双方的各自情况交代清楚之后,毛泽东还有些不放心。因为敌人曾于春天进扰过河间,占了些便宜后就逃掉了。5月,阎锡山、傅作义有联合进攻石家庄的打算,我们也曾动员对敌,结果他们没有来。这有可能会影响本次动员的效果。因此,他作了解释和分析,提醒人们不要按前两次的经验推断敌人这次行动。第一,敌人进扰河间占了便宜,是因为我们毫无准备。此次必须全体动员对敌,才不致使敌人跑掉;第二,敌人5月要进攻石家庄却没有来,是因为“阎军一师在盂县被歼,傅军惧歼未动”;这次可能来,是“因蒋介石在北平坐督,傅作义不敢不动。”这些解释与提醒,都持之有据,中肯实在。最后又交代了一句,即便敌人“惧歼不来”,我们作了准备总是“有利无害”的。

毛泽东想得多么细致周密呀!

这篇新闻连标题在内总共540余字,通篇没见什么惊人佳句,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内容平实可信,周密严谨;语言朴素简洁,通俗易懂;要素齐全完备,交代具体。这种朴素平实,蕴涵智慧和谋略的文章,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吗?

新闻对外播发后果然产生奇效。毛泽东在10月29日早晨给胡乔木写信说:“我第一次口播已见效,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二十七日21时告傅作义称:昨收听广播得知匪方对本军此次袭击石门行动似有所警惕。广播谓本军附新二军两师拟袭石门,彼方既有所感,必然预有准备,袭击恐难收效。”[2]二十八日,郑挺锋率其两个师的兵力仅向方顺桥及其以南作试探性推进。看来,蒋傅军进扰石家庄、西柏坡的行程,在新闻稿的震慑下,被暂时延缓了。

鉴于蒋傅军并未完全放弃偷袭石家庄的企图,石家庄与西柏坡依然面临严峻危急。毛泽东一面指挥辽沈战役,一面筹划退敌良方。他认为,与其准备应付来犯之敌,不如干脆使敌人不敢来犯。熟读兵书、大智大勇的毛泽东决定导演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版空城计。于是,他在10月31日,又为新华社撰写了《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3]的述评。文章依然朴素平实:

当着国民党军队的将军们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军赶打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白崇禧、傅作义就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所选中,成了国民党的宝贝了。蒋介石已经是一具僵尸,没有灵魂了,什么人也不再相信他,包括他的所谓“学生”和“干部”在内。在美国指令下,蒋介石提拔了白崇禧、傅作义。白崇禧现在已是徐州、汉口两个“剿总”的统帅,傅作义则是北线的统帅,美国人和蒋介石现在就是依靠他们挡一挡人民解放军。但是究竟白崇禧、傅作义还有几个月的寿命,连他们的主人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出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蒋介石原先是要傅作义组一支轻兵去偷袭济南的,傅作义不干。偷袭石家庄,傅作义答应了;但要两家出本钱。傅作义出骑兵,蒋介石出步兵,附上些坦克和爆炸队,从北平南下了。真是异常勇敢,一个星期到达了望都地区;指挥官是郑挺锋。从这几天的情报看来,这位郑将军似乎感觉有些什么不妥之处,叫北平派援军。又是两家合股,傅作义派的是第三十五军,蒋介石派的是第十六军,正经涿州南下。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〇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述评马上由新华社全文播出了。

毛泽东的述评,科学地分析了敌我态势的特点,深刻指出国民党军队已经走上穷途末路,偷袭石家庄,只是挖空心思、无计可施的表现。他要告诉蒋傅军:你们的一切动向企图,都在我们的把握之中。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只不过是痴人说梦。

述评一播,立即奏效。原打算进扰石家庄并给西柏坡以致命打击的蒋傅军,由于弄不清人民解放军的虚实,害怕自投罗网,所以一枪未放,便惊慌地龟缩到北平,石家庄与西柏坡遂转危为安。

毛泽东在赞扬作家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中曾经写道:“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毛泽东手握的可不是一枝纤笔,那是如椽巨笔。它可以顶上多少精兵呢?几万?几十万?谁能数得清!他的一则新闻、一篇述评,蕴涵着神奇的力量。它能够让多少敌兵心惊胆颤呢?几万?几十万?谁能道得明!

[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259 —260页。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下卷,372页。

[3] 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261—2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